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 ,“腹满”与“腹痛”的含义基本一致 ,腹满的虚实分类及治疗大法主要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二条 ,原文为“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 ,可下之。舌黄未下者 ,下之黄自去。”本条虽仅 2 7个字 ,但包含了腹满的虚实 2证及治疗法则的运用 ,兹分别讨论如下 :1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 明确提出了辨别腹满虚实的关键 ,在于医家触按病者腹部时痛与不痛。腹满属实证的 ,或宿食停滞于胃脘 ,或燥屎积结于肠道 ,使腑气阻塞不通 ,为有形之实邪 ,故按之则痛 ;腹满属虚证的 ,脾经虚寒 ,气虚不…  相似文献   

2.
在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 ,“腹满”与“腹痛”的含义基本一致 ,腹满的虚实分类及治疗大法主要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 2条 ,原文为“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 ,可下之。舌黄未下者 ,下之黄自去。”本条虽仅 2 7个字 ,但包含了腹满的虚实分证及治疗法则的运用 ,分别讨论如下 :( 1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明确提出了辨别腹满虚实的关键 ,在于医家触按病者腹部时痛与不痛。腹满属实证的 ,或宿食停滞于胃脘 ,或燥屎积结于肠道 ,便腑气阻塞不通 ,为有形之实邪 ,故按之则痛 ;腹满属虚证的 ,脾经虚寒 ,气虚不运 …  相似文献   

3.
水饮证治,最早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将其分为“水气”和“痰饮”两大门类。所谓水气者,乃指人体内之水液代谢失常,不循常道,潴留阻遏,影响气机运行而产生的种种病变。如《伤寒论》40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162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356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份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附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两书重复用药76种。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种,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附方23首,实际为225首。两书重复方42首。原《伤寒杂病论》实际载方296首。经统计分析,其内容存在高度相关性。说明两书虽经多人整理编次,现存版本不同,但其内容仍是《伤寒杂病论》之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 通言腹者,有大腹(脐以上)、小腹(脐以下)、少腹(小腹两侧)之分。仲景所论腹满,是指大腹部位。《伤寒论》涉及本证的有24条,《金匮》设有专篇论述。本文试就仲景对腹满证的辨证治疗加以归纳分析。辨证《伤寒明理论》云:“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因其病机繁赜杂错,则证有寒热虚实之别。  相似文献   

6.
泻下法的临床应用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治疗杂病之基础,其中泻下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纵观全书,言及下者达35条之多,立方约15首。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归纳整理为泻下7法,每法就其代表方、证分述如下:1 攻积导滞法代表方大承气汤。《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论述积和胀俱重的里实证治。由于气滞与燥屎内结而致腹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乃实证要点。既是实证,则当用大承气汤攻下里实。方中大黄攻积泻热,芒硝润燥软坚,厚朴消气壅,枳实破气结。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除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两书重复用药76种。,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例,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除方23首,实际为225首。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重新编次,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药89味;《金匮要略》载方205首,药155味[1,2]。仲景所博采或创制的方剂,组方严谨,疗效卓著,故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称其书为“方书之祖”。现就仲景方剂药物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不但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汤液治病开辟了广阔途径。其《伤寒论》载方以113首(佚1方),《金匮要略》载方205首(佚4方),历经临床验证,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李东垣说:“仲景药为万世法,  相似文献   

10.
仲景善用桂枝,在《伤寒杂病论》中可见一斑。《伤寒杂病论》即后世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五版教材为例,《伤寒论》(以下简称《伤》)载方112首,使用桂枝的方剂有40首,比例达35.7%。《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载方205首,含有桂枝的方剂有57首,比例达27.8%。仲景用桂枝,无论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脏腑肢节均可灵活配伍使用,经验可概括为温、散、和、降四个字,现分别叙述之。  相似文献   

11.
《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经》誉之为中医经典。笔者于本文中所述“经方”,悉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载之方而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辩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论述和方药的组合,独辟溪经,幽微严谨,用之于临床,确能起到证治上的绳墨作用。《伤寒杂病沦》后世才被分成为《伤寒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腹诊法运用的叙述内容很多、《伤寒论》397条原文中、明确应用腹诊的就有114条、《金匮要略》22篇中重点论述腹诊的有10余篇之多、可见仲景对腹诊法的重视。其所载有病者自觉症状、如满、痛、悸等腹证;有他觉症状、如按之濡、按之硬、按之弦急等手按其腹部的反应。其所述的主要内容、为腹证表现的部位与范围、腹证的性质及轻重程度、腹证的临床表现特征等。本人仅就仲景腹诊法的主要内容作初步探索、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3.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对于本条“胁下偏痛,发热”的病机,各家认识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1、认为是素有内寒,又感外寒所致。如《金匮要略论注》云:“此即前条同是寒,但偏痛,为实邪……。即《内经》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其2、认为是肝寒气逆继而胆气亦逆所致。如《金匮要略编注》云:“此即邪入肝经为偏胁  相似文献   

14.
麻黄汤和桂枝汤一属太阳伤寒表实证,一属太阳中风表虚证,二者到底区别如何?从八纲角度看究竟是一属实证,一属虚证,还是都属实证?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列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到底意欲何为?《伤寒杂病论》自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金匮要略》成为杂病的典范,而杂病又成了内伤杂病的代名词,那《伤寒论》所论是否是杂病,外感的病证是否也是杂病,杂病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仲景将其大作取名为《伤寒杂病论》是真如后世所言,前半部论外感为主,是为《伤寒论》,后整理出《金匮要略》,自然就是“杂病论”,还是另有乾坤?从麻黄汤、桂枝汤的病机本质入手,阐述仲景杂病内涵,以期能更好的理解医圣本义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下利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证,《伤寒论》关于下利的条文84条,《金匮要略》关于下利条文42条(含复方条文)。条文分布于伤寒"六经病""霍乱病""呕吐哕下利病""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及"妇人产后病"等。《伤寒论》六经病均有下利,当辨证论治:太阳下利多为表邪内迫,阳明下利为热结旁流,少阳下利为胆热内迫,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三阴下利多正衰邪盛,病情较重,尤以少阴,厥阴严重,下利证在病入少阴厥阴之后由于人体阳气受到损伤,阴寒之邪滞留不去,正不胜邪,往往病情趋于危重之候,《金匮要略》之下利有明显的虚实寒热之别,通过条文解读仲景病位、病性、病势辨治思路,对指导临床辨证和选方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柴胡汤系张仲景方,张氏在《伤寒论》中用之治疗少阳兼阳明腹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之治疗心下满腹痛的里实证。方药:柴胡、黄苓、枳实、芍药、大黄、半夏、生姜、大枣。  相似文献   

17.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药组成。伤寒注家一致认为理中丸主治脾虚寒湿证,是太阴病主方,适用于太阴提纲证,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试陈管见如下。 1、太阴提纲证,虽属脾虚寒湿所致,但以湿寒之邪偏盛为特点。《伤寒论》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腹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云:“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历医家大多认为此处的“胸满”为“腹满”之误。如《医宗金鉴》云:“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汤之理,是传写之讹。”《金匮要略心典》亦云:“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为河南南阳人,其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不自觉地掺入南阳方言,致后学难以理解,有的竟成为千古悬案,争论不休,对学用经方、准确理解经文极为不利。笔者祖居南阳,深习民俗,熟识方言,对《伤寒杂病论》中之南阳方言等进行了整理,意在弄清仲景原意。1 脱气《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11条曰:“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对此“脱气”,注家有认为是阳虚者,有认为属阳气虚衰者等等,五版教材云:“脱气,在这里是指病机,即指阳气虚衰而言。”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0.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配伍的相关方剂有34首,其中《伤寒论》载方剂14首,《金匮要略》载方剂20首。仲景灵活运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咳喘病及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