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Hyaluronan对创面组织中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Hyaluronan对创面愈合组织中的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小型猪背部的去中厚皮片创面(共128个)分为实验组和自身对照组,在实验组创面上分别应用0.5%、1.0%及2.0%的Hyaluronan,测定术后第3、7、14、28天各创面愈合组织中的bFGF及EGF含量。结果Hyaluronan能促进创面愈合组织中EGF含量的增加,同时能相对抑制愈合组织中bFGF的增加。结论Hyaluronan通过对创面组织中的生长因子水平的调控,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能减轻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手术是肛肠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创口大多为开放或半开放式,且创面不易保持清洁,易导致部分患者创面愈合缓慢或迁延不愈。因此,促进肛肠疾病术后创口愈合,减少或消除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缩短愈合时间,是肛肠疾病治疗的重要方面。现将近年来关于影响肛周创面愈合的因素及其防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背部创伤模型,采用自身平行对照,将34只大鼠背部的68个创面分成rhEGF治疗组与盐水对照组,观察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率,测定伤后不同时间创面羟脯氨酸(OHP)含量和Ⅰ型Ⅲ型胶原比例,进行细胞DNA周期分析。结果经rhEGF治疗的创面愈合速度较盐水对照明显加快,2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7.2±1.3)d和(20.5±1.6)d(P<0.01);外用rhEGF使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增多,再上皮化明显,显著增加创面中OHP含量,降低Ⅰ型Ⅲ型胶原比例,加速细胞DNA复制。结论外用rhEGF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增加肉芽组织及OHP含量,降低Ⅰ型Ⅲ型胶原比例,加速细胞DNA复制,明显促进皮肤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也叫慢性伤口或慢性创面,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界定。国际伤口愈合学会对于慢性创面的定义为: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的修复过程达到解剖和功能上完整状态的创面。这些创面常常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存在特定的病因,如糖尿病、缺血、压力等。  相似文献   

5.
多种生长因子促糖尿病患者难愈合性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多种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难愈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78 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 G F)治疗组、血小板源伤口愈合因子( P D W H F)治疗组。观察治疗后1~8 周创面闭合指数、创面治愈率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E G F组、 P D W H F组的创面闭合指数、创面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肉芽组织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沉积和表皮覆盖明显,尤以溃疡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明显。组间比较发现, P D W H F的促愈合作用优于 E G F。结论 局部应用多种生长因子可治疗糖尿病难愈合性创面,生长因子单独或配伍使用是改善糖尿病患者创面愈合受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异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创缘表皮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初步探讨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已行BrdU活体标记的 20只Wistar大鼠背部制备4个为2.54 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分别于伤后3、7、14和21 d(n=5)行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行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与BrdU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创面愈合率为83.75%(61/80).所有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β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但于创缘表皮的棘层或颗粒层均出现散在的β1整合素、K19和BrdU阳性细胞.且越接近创面阳性细胞越密集,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其数量随创面的缩小逐渐增加,直至创面愈合.创面上皮化后,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并随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结论表皮干细胞能主动参与创面的修复,创缘的表皮干细胞异位的主要功能可能是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相似文献   

7.
类肝素对大鼠深II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加深而延迟愈合的机理。方法 采用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创面外用类肝素软膏,观察其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早期创面病理变化和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测定了烧伤创面含水量,血浆和烧伤创面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烧伤创面羟脯氨酸含量、I/Ⅲ型胶原比例、真皮细胞增殖周期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创面外用类肝素可以降低烧伤创面水肿程度,增加血浆AT-Ⅲ活性,增加烧伤创  相似文献   

8.
创面治疗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加快愈合。近年来,创面微环境对愈合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在影响创面微环境的众多因素中,创面生物电场和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已有一些基于创面生物电场和氧等微环境因素促进创面愈合的新技术用于临床。随着对创面生物电场和氧对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一系列调控或营造包括创面生物电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加深而延迟愈合的机理。方法采用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创面外用类肝素软膏,观察其对大鼠深Ⅱ度烫伤早期创面病理变化和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测定了烧伤创面含水量,血浆和烧伤创面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烧伤创面羟脯氨酸含量、Ⅰ/Ⅲ型胶原比例、真皮细胞增殖周期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创面外用类肝素可以降低烧伤创面水肿程度,增加血浆AT-重活性,增加烧伤创面中FDP含量及羟脯氨酸含量,促使Ⅰ/Ⅲ型胶原比例降低,增加真皮细胞中DNA合成,减轻烧伤创面早期加深,缩短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时间。结论类肝素具有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短波紫外线(UVC)疗法对老年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影响其剂量和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58例共106个创面,患者年龄73~91岁。紫外线治疗剂量为36~1800mJ/cm^2,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创面完全上皮化。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分期创面的愈合情况和愈合时间,分析UVC治疗剂量和创面部位与创面愈合状态的关系。结果:经UVC治疗后,创面愈合77例,显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2%。不同部位创面UVC治疗剂量差异显著,手足区〉肛周会阴区〉头颈区〉四肢区〉躯干区(P〈0.01);不同部位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4724),但不同部位治疗次数和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显著,肛周会阴区〉躯干区〉手足区〉四肢区〉头颈区(P〈0.01)。在93个压力性溃疡创面中,52个Ⅱ期创面治疗次数[(2.71±0.68)次]及愈合时间[(7.78±2.12)d]均少于41个Ⅲ期创面[分别为(4.09±0.84)次和(13.96±2.38)d],创面愈合率(92.3%)和总有效率(100.0%)也均高于Ⅲ期创面(愈合率为61.0%,总有效率为90.2%,P〈0.01)。结论:UVC治疗老年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疗效显著,病灶部位是影响UVC治疗剂量的重要因素,而病变分期是影响创面愈合效果和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