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利用寰-枕融合有限元模型,探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机制。方法在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的寰椎和枕骨之间添加单元模拟先天性寰-枕融合的力学状态,计算生理载荷、过度载荷和韧带损伤情况下生物力学的改变。结果寰-枕融合在生理载荷下并不直接导致寰-枢椎脱位,但是却可以造成寰-枢复合关节的应力发生复杂的改变,同时韧带受力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这些改变更为明显。单纯韧带损伤虽不足以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但也会改变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结论寰-枕融合后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改变和韧带受力增大是两个重要的生物力学特征,二者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寰枕融合患者寰椎下关节面几何形态学特征。方法 35例寰枕融合患者CT扫描后,CT数据通过三维可视化软件(Amira4.0)重建寰椎下关节面和相关颅颈交界结构的几何形态。基于由Frankfort水平平面(FHP)、垂直于FHP的矢状平面和冠状平面构成的三维参考平面,测量关节面前后方向和侧方向空间成角。结果 35例中28例双侧、3例单侧寰椎下关节面前倾角大于10°,均表现为前后脱位、旋转脱位和颅骨下沉等不同类型的脱位。4例双侧关节面前倾角小于100,除1例外均无明显寰枢关节无脱位。两侧关节面的空间成角呈现不对称者常见。结论 寰枕融合时寰枢椎之间承重关节常呈现不同程度的前倾和不对称,这种几何形态变化导致的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有可能是寰枢椎脱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时侧块关节的形态学变化与脱位的三维特征. 方法 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患者36例行螺旋CT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传送至三维可视化工作站.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按照骨性畸形、寰齿关节、侧块关节的次序观察骨性畸形及寰枢椎脱位的三维特征. 结果 寰枢侧块关节呈关节滑脱者57侧(79%)、关节整体变形前倾者61侧(85%)和关节面分离者11侧(15%).对照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侧块关节的形态变化与脱位时寰椎与枢椎的三维位置关系,本组寰枢椎脱位的三维分型可归纳为三种:对称N(14/36例,39%),为两侧寰枢椎侧块关节呈大致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旋转型(13/36例,36%),为两侧寰枢侧块关节呈显著不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分离型(9/36例,25%),为至少一侧侧块关节出现关节面的完全分离. 结论 寰枕融合畸形时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继发的关节变形以及韧带的疲劳拉伸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寰枢椎脱位发生的根本原冈.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寰枢椎脱位及寰枢侧块关节形态,对于手术决策和内固定方案选择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135°;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76 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 例,未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失稳和脱位26 例(齿状突不连性或发育不良性寰枢椎脱位14 例、未合并脱位的颅底凹陷经前路切除齿状突减压所致医源性寰枢椎不稳12 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或下关节突螺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髂后上嵴松质骨颗粒植骨.结果 74 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 分法)由术前的9.43 ± 3.16 提高至13.80 ± 2.07(t = 4.063,P = 0.037),Odom 评级优19 例、良49 例、可7 例、差1 例.未合并寰枕融合者经后路固定手术均获得解剖学复位;50 例伴寰枕融合患者中15 例完全复位、35 例部分复位;其中26 例经口腔入路施行减压.共50 例获3 个月以上随访,JOA 评分由术前的8.90 ± 1.22 提高至14.72 ± 1.57(t = 4.914,P = 0.015),Odom 评级优18 例、良30 例、可2 例、差0 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板现象,内固定稳固、植骨完全融合.1 例术后清醒拔管12 h 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复苏成功后深度昏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1 例术后第6 天发生全身凝血机制障碍,随后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目前仍然在康复治疗中,肌力恢复至3 级;2 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2 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后组脑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 应用Goel 内固定技术行寰枢椎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寰枢椎脱位(附155例报告)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目的 探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治原因。方法 报告155例自发性寰枢椎脱位,根据影像学检查所见,分为三种类型。130例Ⅰ型和Ⅲ型脱位病人多经口腔切除齿状突行前路减压,再作后路枕颈植骨融合固定。25例Ⅱ型脱位病人试行头颅牵引,复位后作后路融合固定;不能复位者先经口腔切除部分C2椎体,再作后路融合固定。结果 128例平均随访6年8月,显效51例,有效48例,无变化16例,加重10例,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重型颅脑损伤137例患者中合并寰枢椎半脱位者17例。每例患者均行颅脑和寰枢椎CT扫描,必要时加做寰枢椎CT三维重建或MRI检查。在积极治疗颅脑损伤同时,均予以颈同固定制动、颌枕吊带或颅环弓牵引治疗。结果1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经治疗后12例神志转清,5例植物生存。2例有脊髓损伤者完全恢复。无1例因寰枢椎半脱位而导致呼吸骤停或猝死,CT复查寰枢椎结构恢复正常。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伤诊治的同时,应常规行寰枢椎CT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一期前方咽后入路松解后路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本组共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入院后患者均常规行颅骨牵引术,常规行颈椎X线、MRI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枢椎脱位情况。所有患者采用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显露寰枢椎关节囊,去除寰枢椎之间的瘢痕、骨赘进行松解,一期在持续颅骨牵引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固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1年的神经功能。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无脑脊液漏及食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JOA术前为(9.3±1.1)分,术后1年(15.6±1.2)分,两者相差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论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计算机模型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寰枢椎脱位(AAD),系指先天畸形、创伤、退行性病变、肿瘤、炎症和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寰椎与枢椎(第1和第2颈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而发生的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压迫性病理改变,由脱位引起的脊髓受压往往产生严重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不同于外伤等引起的寰枢椎脱位.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没有可参照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导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0年3月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0例齿状突游离小骨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经验。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3h,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8例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小骨可以有效地进行寰枢椎之间的融合,改善齿状突小骨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内固定过程中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能时,其他备选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未采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1例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能时,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峡部螺钉、枢椎下关节突螺钉及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螺钉来增加稳定性的方法。手术前后分别行CT及MRI检查,评价脊髓受压程度、脱位复位情况、螺钉位置、骨融合情况;通过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来评价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为枢椎椎弓根置钉不能,改用备选方法置钉,全部行枕颈钉棒内固定。共置入枢椎椎板锣钉14枚,枢椎峡部螺钉5枚,枢椎下关节突螺钉1枚,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螺钉4枚。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神经根损伤。11例患者的寰枢关节脱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复位,随访中无患者出现螺钉松动、滑脱、断钉及复位丢失等情况,JOA评分为显著增加。结论对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内固定过程中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能时,可根据情况,个性化选用枢椎椎板螺钉、峡部螺钉、枢椎下关节突螺钉及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螺钉的方法来固定,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寰枢关节作为连接头颅和脊柱的节点,在维持头颈部的运动、保持脑部和脊髓的联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寰枢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与外部损伤性因素共同决定了寰枢关节骨折、脱位的部位、类型和性质,也影响着寰枢关节损伤后的治疗方法。随着材料技术的进展和临床操作经验的积累,各种新型的置入物不断被研制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寰枢椎的手术方式和治疗策略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目前置入物的应用目的大都是促进寰枢椎的融合或加强寰枢椎之间的联系和固定,它们在加强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头颈部的活动。如何处理好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保证寰枢关节稳定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功能,是今后新型人工置入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 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 再进行关节重塑, 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 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 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 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 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 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 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 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 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 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  相似文献   

14.
颅颈交界后路内固定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颈交界区的后路内固定术通常指寰枢椎内固定术和枕颈内固定术,主要应用于先天畸形、外伤、炎症以及肿瘤破坏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颅颈交界区失稳。寰枢椎脱位是颅颈交界区失稳的关键病理变化,因此各种内固定技术主要针对寰枢椎加以固定和植骨,即寰枢椎内固定术。有时寰椎或枢椎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C1-2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后路复位、固定和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30例我科收治的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颈3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取髂后上嵴松质骨植骨融合。通过术后3D-CT评判复位程度,JOA评分评判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 30例患者中26例达到完全复位,4例为部分复位。其中25例完成了3个月以上随访,CT显示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的吸收及内固定的松动。结论 C1-2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对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的危险变异类型和发生率, 探讨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患者的内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固定融合手术重建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5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于不合并椎动脉解剖变异的患者, 采取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对于椎动脉骨外段变异患者, 术中尽可能采取枕骨螺钉替代寰椎侧块螺钉;对于高跨椎动脉(骨内段变异)患者, 采用枢椎椎板螺钉或者峡部螺钉代替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行颈椎X线平片和头颈部CT检查评估内固定器械的位置以及是否发生后循环缺血梗死。结果 56例患者中, 不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18例(32.1%);椎动脉骨外段变异20例(35.7%), 包括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16例, 椎动脉开窗和硬膜外起源小脑后下动脉各2例;高跨椎动脉28例(50.0%)。其中, 骨外段变异合并高跨椎动脉变异10例(17.9%)。56例患者在置入枢椎螺钉时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情况。1例椎动脉开窗患者术中显露寰椎侧块和寰枢椎关节时, 开窗椎动脉下干损伤大出血,...  相似文献   

17.
<正>寰枢椎关节包括寰椎和枢椎,是脊柱最特殊的区域,具有解剖和功能的复杂性。寰枢椎关节不稳多由创伤、先天性畸形、肿瘤、炎症及退变等原因引起[1]。寰枢椎关节不稳可导致枕颈部不适、四肢瘫痪,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颈椎内固定系统的目标是提供即刻的稳定,提高植骨融合率,矫正脊柱畸形,缓解患者痛苦,减少外固定的需要。对于寰枢椎失稳而言,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几十年,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取得了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Goel技术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7月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用改良Goel技术手术治疗的58例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患者得到3~12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患者功能评价(Odom评级):优23例,良32例,可2例,差1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和肢体无力均恢复正常。术后影像学复查:完全复位32例,近完全复位26例;小脑下疝及脊髓空洞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均恢复和缩小。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出院4个月后发现内固定松动,做了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断钉、断棒及脱位现象。结论应用改良Goel技术对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侧块关节进行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手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8 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 例、经口腔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 例、外伤所致2 例)的临床资料.施行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18 例中16 例钉棒内固定系统和寰枢椎复位良好,1 例复位不良;骨性融合良好16 例,欠佳1 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1 例突发呼吸骤停死亡.术后平均随访6.62 个月(3 ~ 28 个月),JOA 平均评分为11.62 ± 3.23,与手术前评分(7.51 ± 3.8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 5.476,P = 0.004).结论 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Goel技术(即应用C1侧块-C2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器械行C1~2侧块关节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手术的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例,女77例;年龄7~65岁,平均37.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C1~2侧块关节复位固定,于髂后上嵴取松质骨颗粒植骨融合.结果 138例中136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根据出院前颈椎3D-CT结果评判,54例完全复位,83例部分复位.87例得到3个月以上时间随访,未出现断钉、断棒现象,其中85例内固定稳固,植骨愈合,2例随访时发现内固定松动做了翻修手术,重新植骨融合.87例随访患者功能评价(Odom评级):优35例,良50例,可2例,差0例.结论 应用Goel内固定技术对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