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强效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对同种异基因心脏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和血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SD和Wistar大鼠为供、受体,建立同种异基因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18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CsA组(CsA 2 mg·kg-1·d-1)和高剂量CsA组(CsA 15 mg·kg-1·d-1),每组6只.术后第7天,所有受体大鼠经腹主动脉采集血样后处死,取移植心脏制备组织学检查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犬尿氨酸和色氨酸浓度,计算两者比值并以此估算IDO活性.移植心脏标本常规HE染色,采用Stanford标准进行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分级.结果 三组血清IL-2和IFN-γ水平以及IDO活性比较显示,对照组>低剂量CsA组>高剂量C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组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分级结果显示,对照组>低剂量CsA组>高剂量C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sA可明显减轻同种异基因大鼠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并降低血清IDO活性,两者变化趋势一致且与CsA的使用剂量有关.提示血清IDO活性监测有可能成为一种无创性移植器官急性排斥反应及其程度的预测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赛尼哌诱导治疗,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已随诊1年的46例应用赛尼哌的肾移植患者(赛尼哌组)临床效果,并以同期肾移植患者未用赛尼哌治疗的6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未进行其它治疗.赛尼哌组(商品名:达利珠单抗;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血管开放前1 h使用,第2剂用法相同,在术后第14天给药.对2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术后感染、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赛尼哌组在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8.6%.显著低于对照组(2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感染及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剂赛尼哌加上CsA、Pred,联合应用的急性抑制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同种尸体肾移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能明显降低而不增加肾移植术后急性感染、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舒莱诱导治疗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没有应用舒莱(对照组);27例应用两剂舒莱进行诱导治疗(治疗组),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均以普乐可复、吗替麦考酚酯和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比较两组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术后血肌酐下降速度、副反应发生情况和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对照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为26.32%(10/38),舒莱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为7.41%(2/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舒莱组移植肾的血肌酐下降速度快(P〈0.05),但1年人/肾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在应用常规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结合舒莱免疫诱导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且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赛尼哌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以同期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的20例肾移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术前联合应用1剂赛尼哌治疗的4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急性排斥反应、药物副作用及术后感染等发生情况,时间为6个月。结果:赛尼哌治疗组6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药物副作用及术后感染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联合应用赛尼哌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改善移植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两组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评估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雷帕霉素(RPM,首次剂量6.0 mL,维持剂量2.0 mL/d)+环孢素A(CsA,5~6 mg.kg-1.d-1)+泼尼松(Pred)25例为SRL组,采用霉酚酸酯(MMF)+CsA(6~8 mg.kg-1.d-1)+Pred 35例为MMF组。比较两组用药后的血肌酐(SCr)、AR发生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SCr水平、AR发生率方面,MMF组与SRL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感染发生;除SRL组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外,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RL组抗排斥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与MMF组相似,可作为肾移植抗排斥反应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强效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对同种异基因心脏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和血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SD和Wistar大鼠为供、受体,建立同种异基因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18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CsA组(CsA 2 mg·kg-1·d-1)和高剂量CsA组(CsA 15 mg·kg-1·d-1),每组6只.术后第7天,所有受体大鼠经腹主动脉采集血样后处死,取移植心脏制备组织学检查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犬尿氨酸和色氨酸浓度,计算两者比值并以此估算IDO活性.移植心脏标本常规HE染色,采用Stanford标准进行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分级.结果 三组血清IL-2和IFN-γ水平以及IDO活性比较显示,对照组>低剂量CsA组>高剂量C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组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分级结果显示,对照组>低剂量CsA组>高剂量C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sA可明显减轻同种异基因大鼠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并降低血清IDO活性,两者变化趋势一致且与CsA的使用剂量有关.提示血清IDO活性监测有可能成为一种无创性移植器官急性排斥反应及其程度的预测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比较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巴利昔单抗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三种免疫诱导方案的使用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8年1月-2010年12月肾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三组免疫诱导方案下,以环孢素或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进行临床总结和分析.结果 DGF总发生率为21.62%,其中甲强组发生率29.03%(9/31),巴利昔单抗组18.52%(5/27),ATG组12.50%(2/16).甲强组DGF发生率较高(P<0.05).甲强组移植肾功能恢复前所需时间比其他两组长(P<0.05).结论巴利昔单抗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免疫诱导方案可能通过降低亚临床排斥反应从而降低肾移植术后DG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剂量他克莫司(Tac)用于尸肾移植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接受肾移植的108例患者,根据供肾来源的不同分为两组:尸体肾移植组51例,活体肾移植组57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小剂量Tac+吗替麦考酚酯(MMF)+强的松(Pred)治疗.术后分别随访6个月,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术后肝、肾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资料除热(冷)缺血时间(P均=0.000)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术后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在术后第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Tac+MMF+Pred三联用药,在使用足够剂量MMF(1.0~2.0 g/d)的情况下,使用小剂量Tac 0.025~0.05 mg/(kg·d)用于尸肾移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多异体脐血输注诱导产生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异体脐血输注诱导肾移植受者产生同种免疫低反应的可行性及对移植肾早期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多异体脐血输注 ,分别于输血前及输血后 1月、2月、3月 ,检测受者和供者特异性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ML R)等指标的变化 ;并比较肾移植术后早期脐血组与对照组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脐血输注后受者对供脐血的特异的 ML R显著降低 ( P<0 .0 1) ,对无关成人的 ML R亦有明显下降( P<0 .0 5 )。移植后三月脐血组无一例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多异体脐血输注能诱导肾移植受者产生同种免疫低反应性。这种低反应性可能对移植肾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抑制作用。肾移植前多异体脐血输注有望成为临床实用的耐受诱导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联合使用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AR)发生率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2002年9月~2006年11月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分为甲基强的松龙(MP)组(n=29)、MP+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LG)组(n=17)、MP+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组(n=8)、MP+赛尼哌组(n=12)、MP+ATG+赛尼哌组(n=30)、MP+ALG+赛尼哌组(n=17),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胶囊(MMF)+泼尼松(Pred)3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进行同期队列对照,只定期随访,观察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 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MP组34.5%、MP+ALG组17.6%(RR=2.456,P>0.05)、MP+ATG组2.5%( RR=3.684,P>0.05)、MP+赛尼哌组25.0%( RR=1.579,P >0.05)、MP+ATG+赛尼哌组3.3%(RR=10.526,P <0.05)、MP+ALG+赛尼哌组5.9%(RR=8.421,P <0.05).结论 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MP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肾移植术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较低.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方案可减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但与单用M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强的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副作用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强的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观察达昔单抗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将同期进行的82例肾移植病例分为两组,一组在术前和术后使用了达昔单抗作免疫诱导,另一组(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的三联免疫治疗,比较两组12个月内的临床情况。结果:达昔单抗组肾功能恢复在1个月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不良反应和其他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达昔单抗用于肾移植的免疫诱导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安全性和耐受性好。达昔单抗、低剂量钙调素抑制剂、皮质激素三联治疗方案是对肾移植患者有益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应用低剂量环孢霉素A 骁悉(MMF) Pred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分为低剂量CsA MMF 泼尼松(Pred)组(A组)和常规剂量环孢素(CsA) 硫唑嘌呤(Aza) 泼尼松(Pred)组(B组)。对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移植肾一年存活率两组无差异;但急性排斥反应及肝毒性低剂量CsA组(A组)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sA组(B组)。结论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降低副作用方面,低剂量CsA方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CsA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泼尼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环孢素A血药浓度C0和C2的监测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服用环孢素A(CsA)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与术后早期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及CsA肾中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偏振TDX法,测定184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全血CsA浓度,其中82例监测CsA谷值浓度(C0组),102例监测CSA峰值浓度(C2组).计算各自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回顾性分析两组CsA浓度测定值与肾移植功能状况及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两组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C0组明显高于C2组,两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但两组在药物性肝、肾中毒及肺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均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C2进行CsA的药代动力学监测,可以较准确反映肾移植受者的药物剂量,尤其在监控急性排斥反应方面意义较大,同时,也可减少CsA肾中毒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应用CD4+CD25+Treg细胞诱导大鼠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抑制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方法 以SD、Wister大鼠分别为供、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受体脾细胞悬液同供体肾组织抗原孵育培养,诱导获得对供体抗原的特异性;采用MACS法分选具有供体抗原特异性的CD4 CD25 T细胞,FACS流式细胞法检测分选的CD4 CD25 T细胞及CD4 CD25 Treg细胞纯度;获得之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于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2、4、6、8、10周,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入受者体内(实验组,n=12),选取未注射组为对照(n=12).观察两组移植肾脏存活时间;术后第10、40、80天MTT法检测比较两组受体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反应程度;术后第10、20、40、60、80天分别监测各组血肌酐水平.结果 FACS流式细胞法检测分选的CD4 CD25 T细胞得率为4.13%,分离纯度为73.34%;CD4 CD25 Treg细胞纯度为65.22%.所分选之CD4 CD25 Treg细胞成功获得供体抗原特异性,对供体抗原的抑制率(IR)为85.4%.移植肾存活时间:治疗组移植肾存活时间为(98.83±6.66)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78.25±4.71)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0、80天治疗组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反应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0、40、60、80天对照组血肌酐指标明显高于治疗组,同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供体抗原特异性CD4 CD25 Treg细胞可特异性抑制受体对供体抗原的免疫反应,有效抑制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肾移植患者术后新发糖尿病(NODAT)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4年2月~2008年4月江西省人民医院308例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术后患者资料,将其分为NODAT组和非NODAT组,以术前和术后可能的9个危险因素作为分析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NODAT的发生率为9.09%;两组患者术前年龄、肝功能异常、胆固醇异常、甘油三酯异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使用FK506的患者NODAT的发病率大于未发生排斥反应和使用CsA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年龄≥40岁、肝功能异常、胆固醇异常、甘油三酯异常,术后发生排斥反应、FK506的应用是NODA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殷翔  王颖博  刘佰易  刘瑶瑶  刘鹏  赵建华 《重庆医学》2018,(8):1036-1039,1043
目的 对比分析同种异体骨环与钛网修复青少年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青少年脊柱结核后凸畸形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钛网修复,观察组患者给予同种异体骨环融合修复,术后随访2~5年.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修复材料与椎骨融合情况、神经功能评分,手术前后Cobb角、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融合时间、局部疼痛发生率和活动受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材料松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A级和B级脊髓损伤,观察组患者D级和E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Cobb角、ESR及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和术后结核复发.结论 同种异体骨环与钛网修复青少年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疗效均满意,同种异体骨环的融合时间较长,早期稳固性较钛网差,早期需要结合支具保护,但患者临床效果更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肾移植术后IPA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接受肾移植手术患者723例,IPA发生率为2.21%.16例患者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42.9岁.12例应用免疫诱导治疗,其中5例为CD25单克隆抗体,7例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6例感染出现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或ATG对症治疗.结果 IPA感染主要发生在肾移植术后3个月之内.发热是早期的主要症状.胸部高分辨率CT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是临床确诊的主要依据.二性霉素B(0.15~0.5 mg·kg~(-1)·d~(-1))可以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早期病例疗效满意.7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43.75%.9例痊愈患者中8例在培养结果之前给予相应治疗.结论 肾移植术后IPA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后期病死率较高.危险因素包括ATG、CD25单克隆抗体和大剂量皮质激素的应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剂量巴利昔单抗、达利珠单抗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比性分析28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124例,达利珠单抗诱导80例,78例未接受免疫诱导者为对照组。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后均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抗排斥治疗。对不同组受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术后肾功能恢复、移植受者/肾存活率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的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1年的移植受者/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5);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临床应用双剂量单克隆抗体类生物制剂抗体诱导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遵守适应证和禁忌证,采取个体化的免疫诱导疗法,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受者/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