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及微小残余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240份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细胞遗传学分析Ph染色体情况和实时定量PCR方法监测BCR-ABL mRNA表达情况。对比分析240份样本Ph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情况,并针对不同分期患者BCR-ABL mRNA表达作对比分析,以及患者服用格列卫后不同时间段BCR-ABL mRNA的表达。结果:240份样本中有160份Ph染色体和BCR-ABL mRNA表达均为阳性,22份样本显示Ph染色体为阴性,BCR-ABL mRNA表达为阳性,8份样本显示Ph染色体为阳性,BCR-ABL mRNA表达为阴性,50份样本显示Ph染色体和BCR-ABLmRNA均为阴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慢性期、加速期以及急变期等不同分期的BCR-ABL 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服用格列卫后0~3个月和3~6个月的BCR-ABL mRNA阴性表达率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格列卫6~12个月和12个月以上的BCR-ABL mRNA阴性率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及微小残余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意义,BCR-ABL融合基因与Ph染色体相比敏感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 FISH)双色双融合及双色分离探针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R-ABL融合基因及11q23/MLL基因重排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双色双融合及双色分离探针对105例初诊成人AL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及11q23/MLL基因重排进行检测。结果:105例初诊成人AL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9%,MLL基因重排阳性率为4.8%,染色体核型分析仅检出5例Ph染色体异常和3例11q23染色体异常。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50%,4例MLL基因重排阳性患者3例复发死亡。结论:BCR-ABL融合基因和11q23/MLL基因重排是AL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常规染色体分析检出率较低,i FISH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74例初发急性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包括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 采用细胞形态学(M)结合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检查方法检测患者骨髓标本。结果 细胞形态学特征:25例M2b为异常中幼粒细胞增生,28例M3为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121例CML为粒系细胞增生。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测表明:M2b、M3、CML分别与各自特异性染色体及融合基因t(8;21)(q22;q22)/AML1-ETO、t(15;17)(q22;q21)/PML-RARd、t(9;22)(q34;q11)/BCR—ABL密切相关。结论 ①M2b、M3、CML这3种白血病患者在细胞形态学上都有各自一定的特征。②3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的染色体及融合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③特定的染色体和融合基因作为白血病的标记物,对白血病的诊断、预后估计、监测治疗和微小残留白血病等都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1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患者的诊治过程作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经骨髓细胞学及相关免疫遗传学等检查后,本例患者诊断为B淋系/髓系急性混合型白血病伴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给予了针对淋系化疗方案并联合达沙替尼治疗。完全缓解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显著。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临床少见,预后差,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并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及其与病程发展的关系.方法 短期培养法直接法G显带检测CML的骨髓染色体核型,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ML的bcr/abl融合基因,统计学方法采用t 检验.结果 264例CML患者的骨髓染色体检测,检测出Ph染色体阴性14例,阴性率5.3 %,其余为Ph染色体阳性,阳性率为94.7%.在观察到CML急变的43例患者中,标准Ph染色体22例,Ph染色体阴性9例,双Ph染色体2例,变异Ph染色体3例,标准Ph染色体伴其它染色体易位3例,Ph染色体阴性伴其它染色体易位1例,Ph染色体阴性伴倒位2例,Ph染色体阳性伴倒位1例.43例患者中24例患者急变时发生了染色体核型及融合基因改变,19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及融合基因没有发生变化;[t(9;22)(q11;34)]的CML患者与[Ph-,变异Ph,复杂染色体]的CML患者急变时间(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加速/急变期发生克隆演化;(2)[Ph-,变异Ph,复杂染色体]的CML患者急变时间(月)明显短于[t(9;22)(q11;34)]的CML患者;(3) 染色体核型和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可为诊断提供可靠、可循的依据,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Ph染色体存在于95%慢性髓性白血病中,随着近年来MIC分型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发现其在急性白血病的患者中也有一定的检出率。Ph染色体由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易位,即t(9;22)(q34;q11)形成,这种易位在第22号染色体上形成了融合基因BCR-ABL,在第9号染色体上形成了融合基因ABL-BCR。BCR-ABL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比C-ABL编码的蛋白更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与Ph阳性急性白血病(AL)的发病有关。ABL-BCR融合基因的功能尚未被阐明。Ph染色体见于10%~20%成人急性淋巴细胞(舭),2%~5%儿童ALL及2%~3%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看,Ph阳性急性白血病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起始的Ph1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免疫标记技术及染色体检测法。结果:骨髓象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为主,粒细胞比例相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高;细胞表面标记以CD19、CD20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减低,Ph染色体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论:在细胞形态学基础上,同时开展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对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起始的Ph1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WT1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WT1基因在50例白血病患者及8例正常人、3例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分析WT1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白血病转归、预后等的关系.结果:RT-PCR检测WT1基因的灵敏性为10-4.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2例,17例WT1表达阳性(77·3%);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11例,6例WT1表达阳性(54·5%);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AMLL)1例WT1表达阳性;提示FAB分型中各型急性白血病均可呈阳性表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5…  相似文献   

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占全部白血病的15%~20%,成人发病率1~2/10万,90%以上的CML细胞中出现t(9,22)(q34;q11),形成Ph染色体,产生BCR-ABL融合基因.CML病程可分为3期:CP(慢性期)、AP(加速期)及BC(急变期).现就近年来CML的分子靶向治疗作一综述,供临床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38例血象骨髓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报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的血象骨髓象。方法 对 3 8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进行血象及骨髓检测。结果 急粒变 16例 ,急淋变 13例 ,急单变 3例 ,急粒单变 2例 ,粒淋混合型急变 1例 ,恶性组织细胞病变 1例 ,髓外急变 2例。急变期WBC、Hb、PLT明显低于慢性期 (P均 <0 .0 1) ,NAP积分高于慢性期。 93 .5 5 %病例Ph染色体阳性。结论 病例均符合慢粒急变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与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PCR)在白血病融合基因BCR/ABL、PML/RARa及AML1/ETO检测中结果。方法 分别应用RT-PCR与nPCR对289例急慢性白血病初诊和完全缓解的患者BCR/ABL、PML/RARa及AML1/ETO融合基因进行检测,结合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及临床转归予以分析。结果 46例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5.7%和93.5%(P=0.997);69例完全缓解CML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8.4%和58.1%(P<0.005)。32例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3.8%和90.6%(P=0.996);114例完全缓解APL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3%和7.0%(P<0.025)。12例初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NLL-M2)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0.0%和50.0%(P=1.0);16例完全缓解ANLL-M2患者中,RT-PCR法与n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12.5%(P<0.05)。结论 RT-PCR较nPCR更为敏感而准确,应用RT-PCR可以提高微小残留病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双标记原位杂交法检测间期细胞BCR/ABL融合基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双标记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BCR/ ABL融合基因。方法 :BCR基因探针用地高辛标记 ,碱性磷酸酶显色 ;ABL基因用3 H- d ATP标记 ,核子乳胶放射自显影。结果 :检测 9例初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ML)病人均为阳性 ,阳性细胞比例为 93% ;检测 CML来源的 K5 62细胞株阳性细胞占 98.8% ;正常人假阳性率为 0 .75 %。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 ,适用于 CML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鉴定1例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患者携带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观察伊玛替尼治疗的疗效.方法 联合使用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基因分析确定患者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使用伊玛替尼治疗并定量检测该融合基因.结果 患者入院时检查Ph染色体阳性,荧光定量PCR未见BCR/ABL融合基因.形态学检查原始粒细胞比例0.66,免疫分型发现髓系和B系两群幼稚细胞.患者经化疗和骨髓移植疗效不佳,进一步检测发现新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GenBank:EF423615),该融合蛋白较常见的BCR-ABL b2a2型缺失10个氨基酸并伴H893Q变异.遂用伊玛替尼治疗并迅速获得缓解,变异型融合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5个月后转阴性.治疗中患者曾停药,变异型融合基因转为阳性,再次用药后又转为阴性.现患者已持续缓解12个月,生存状况良好.结论 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可能和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有关,使用伊玛替尼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在白血病诊断与分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病人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畸变涉及的86种融合基因和临床白血病类型的相关性,探讨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在临床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1例初发或者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及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提取RNA,用32条特异性引物逆转录为cDNA,利用白血病29种染色体畸变形成的融合基因的86种mRNA剪接变异体引物,分8管进行多重RT-PCR,筛查白血病融合基因.结合临床状态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融合基因与白血病类型的关系.结果:白血病中115例(71%)分别检测出10种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包括AMLl/ETO、PML/RARα、PLZF/RARα、dupMLL、MLL/AF6、MLL/AF10、CBFβ/MYHll、BCR/ABL、Hoxll、Evil.其中5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0%检出BCR/ABL;2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88%检出融合基因,其中21例APL检测出PML/RARα,1例APL检测出PLZF/RARα;AMLl/ETO阳性的17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为FAB-M2亚型,1例为混合型白血病;CBFβ/MYH11阳性的4例AL 3例为FAB分型的M4,1例为M5,属于向粒单细胞系统分化的白血病.16例AL检测出MLL基因异常,其中MLL/AF6白血病均为FAB分型的M5,具有典型的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征.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检测出BCR/ABL.8例MDS病人中2例检测出融合基因,其中AMLl/ETO阳性的MDS-RAEB很快发展为AML.结论:这种以多重RT-PCR为基础的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法可以准确、快速而且可靠地确定白血病的分子类型,提供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衡春  曹维克  李元媛  刘小宁  李赞 《海南医学》2016,(18):2971-2973
目的:探讨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标记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48 h培养法R显带检测染色体核型;RT-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P210型与BCR/ABL融合基因P190型;骨髓活检与骨髓形态学分析骨髓异常情况。结果4例AMKL均表现CD41与CD42的高表达,其中两例伴CD13和CD33的高表达;1例核型异常47,XY,+1[6]/46,XY[14];BCR/ABL融合基因P210型与P190型均阴性;骨髓活检与骨髓形态学分析4例均见骨髓原始、幼稚巨核细胞增生。结论依靠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测及细胞遗传学可以确定AMK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蔡静  何川 《西部医学》2011,23(7):1276-1277
目的分析伴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PAL)临床特点、生物学特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对1例伴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MPAL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及融合基因定性检测进行诊断,并予以多次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结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反复出现严重肺部感染,最终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 MPAL病例罕见,且无统一的治疗方案,预后差。年龄和Ph染色体阳性与患者预后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海南省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见融合基因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2月海南省256例儿童ALL初诊时的资料,采用多重巢式RT-PCR技术检测43种融合基因,分析不同融合基因的阳性率,以及各常见融合基因组患儿的发病年龄、免疫分析、初诊白细胞计数、泼尼松试验反应、诱导33天微小残留(MRD)。结果 融合基因阳性率40.6%(104/256),其中ETV6/RUNX1共61例(23.8%),E2A/PBX1共18例(7.0%),BCR/ABL1共8例(3.1%),MLL重排共11例(4.3%),SIL/TAL1共6例(2.3%)。各融合基因组免疫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TV6/RUNX1、E2A/PBX1、BCR/ABL1、MLL组主要的免疫分型为普通B细胞ALL,SIL/TAL1组全部为T细胞ALL。各融合基因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岁为MLL基因阳性率最高(100%),1~10岁为ETV6/RUNX1基因阳性率最高(64.5%),大于10岁为BCR/ABL基因阳性率最高(37.5%)。各融合基因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6/RUNX1、E2A/PBX1组以白细胞低于 50×109/L为主;泼尼松试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6/RUNX1、E2A/PBX1组泼尼松试验结果优于MLL、SIL/TAL1组;诱导33天MRD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6/RUNX1组优于BCR/ABL、MLL组。不同融合基因阳性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TV6/RUNX1基因阳性组最高,MLL基因阳性组最低。结论 海南省256例儿童ALL最常见的融合基因为ETV6/RUNX1,ETV6/RUNX1基因阳性组患儿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定期检测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外周血中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为患者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总生存(OS)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初治和难治复发Ph+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长春新碱+强的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的双色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所建立的双色荧光定量PCR技术在CML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据BCR/ABL融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BCR/ABL融合基因及ABL基因特异的引物TaqM an探针。提取患者骨髓细胞标本总RNA,逆转录成cNDA;在同一PCR反应管中同时进行两种基因的双色荧光定量PCR反应,分别定量测BCR/ABL融合基因和ABL基因的表达量,并计算两种基因表达的比值。检测标本中两种基因的表达量,计算检测的阳性率,所得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以判断该技术在CML检测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成功地建立了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双色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在35例临床CML患者中,33例检出融合基因阳性,检测阳性率94.3%;12例正常人cDNA均未检出融合基因阳性。结论所建立的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双色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快速、准确、高通量而费用又较为低廉的基因检测技术,该技术检测CML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