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管周围浸润型肝内胆管癌(PIICC)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PIICC患者的CT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PIICC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块,伴周围胆管扩张,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持续性的延迟强化.肿瘤倾向沿胆管壁向肝门方向扩散,包绕门静脉分支并最终侵犯肝门部.结论 PIICC的生长方式、形态特征和生物学行为不同于常见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癌即从肝左右管合流部(肝门部)至末梢的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癌.组织学表现为腺样分化或伴有黏液分泌,富于纤维性间质,比肝细胞癌硬.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末梢型胆管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及肝门部胆管癌.  相似文献   

3.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CT扫描资料。结果:CT平扫12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强化。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病理学基础有助于理解CT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和MRI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IHPCC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或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平扫肿块呈近似等密度或略低密度,早期强化明显者仅12例,延迟后内部不均匀强化29例。MRI显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30例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不均匀呈向心性强化。联合诊断的符合率为93.8%,显著高于单独应用CT、MRI的符合率71.9%、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40,4.64,P<0.05)。结论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不均匀强化对于IHPCC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上结合CT、MRI及临床实验室检查,可有效提高IHPCC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SCT联合肿瘤标志物(包括CA19-9、CA125、CEA、AFP)对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肝占位患者(包括34例IMCC和40例非IMCC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分析34例IMCC的CT表现;比较CT单独诊断IMCC及CT联合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阳性,AFP阴性)诊断IMCC的准确率;进行肿瘤大小、强化程度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IMCC 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平扫肿瘤均呈低密度,28例肿瘤内有囊变坏死区,6例体积较小者病灶内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环状、网格状轻度强化者16例.门脉期和静脉期33例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门脉受侵4例,所在肝叶萎缩8例,邻近肝包膜凹陷15例,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6例.CT单独诊断IMCC的准确率为66.2%(49/74),CT联合肿瘤标志物的诊断准确率为83.8%(62/7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肿瘤大小、强化程度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CC的典型CT表现为动脉期轻度边缘环状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呈渐进性强化;CT联合肿瘤标志物可以有效提高IMCC的诊断准确率;肿瘤大小、强化程度与肿瘤标志物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管癌栓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HCC)胆管癌栓13例患者资料,其中3例进行了CT和MR检查,2例仅行CT检查,8例仅行MR检查,7例进行了MR胰胆管成像检查,13例均进行了超声检查.采用四格表Fisher 确切概率检验方法比较超声与CT、MR诊断HCC胆管癌栓的准确性.结果 13例HCC肿瘤及胆管癌栓均在CT或MRI上显示.4例胆管癌栓在CT上表现为胆管内软组织块影,动脉期可见癌栓轻度增强,癌栓远端胆管扩张.11例胆管癌栓在T1 WI上均呈稍低信号,T2 WI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轻、中度强化.MR胰胆管成像上胆管癌栓表现为:胆管阻塞中断、狭窄或不规则充盈缺损伴有梗阻上方胆管扩张,胆管突然截断或呈"鼠尾"状(5例);肝内胆管扩张,癌栓充满整个胆总管.胆总管不显示(2例).超声检查准确诊断胆管癌栓7例,误、漏诊6例.CT、MRI准确诊断12例,误诊4例,超声与CT、MRI诊断胆管癌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结论 CT或MRI对诊断HCC合并胆管癌栓及明确癌栓范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8.
肝内胆管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5%~15%,临床少见且术前诊断困难,部分常合并结石或表现为急性感染症状,极易误诊。现收集我院1999~2009年CT误诊、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例20例(手术病理17例,穿刺活检病理3例),分析CT表现和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肝内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 例IHPCC 病人,均行 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所有病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病灶内或病灶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例,轻度强化17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IHPC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5年经病理证实15例PIHPCC的CT平扫和强化表现。结果15例中肝左叶10例,右叶5例;单发12例,多发3例;病变直径3~12cm;圆形6例,分叶形9例,平扫低于肝实质,CT值8~29HU,7例见扩张胆管,1例钙化,2例结石;病变区轮廓膨突8例,萎陷7例。CT强化早期见周围不完全、内部条网状强化,延迟扫描强化显著。结论CT检查对PIHPCC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肝癌和周围型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30例和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20例,均行b值为800 s/mm2的DWI检查,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瘤/肝值之间的差异,以及肿瘤与邻近肝实质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WI对肝细胞肝癌和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效能及二者鉴别的最佳ADC值和瘤/肝值临界值.结果 50例患者共54个肿瘤,所有肿瘤在DWI像上呈高信号,ADC图像呈低信号.肝细胞肝癌和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0.89 ±0.15)×10-3mm2/s和(1.05 ±0.14)×10-3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5,P<0.01),二者ADC值均低于邻近肝实质.肝细胞肝癌瘤/肝值低于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瘤/肝值,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0,P<0.01);ROC曲线确定ADC值和瘤/肝值诊断肝细胞肝癌和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界值分别为0.94×10-3mm2/s和0.8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0%和85%、60%,曲线下面积为0.783和0.732.结论 DWI对肝细胞肝癌和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累及门腔间隙CT、MRI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累及门腔间隙(PCS)的CT、MRI表现特征和解剖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41例HCC累及PCS的随机性病例.其中CT检查22例,MRI检查17例,CT MRI检查2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诊断标准确诊.观察HCC累及PCS的CT、MRI表现,PCS病变与原发灶及HCC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HCC累及PCS的CT、MRI表现包括:门腔淋巴结(PCN)肿大(26/41,63.4%),原发于肝尾状叶的HCC(3/41,7.3%),HCC原发灶直接侵犯PCS(16/41,39.0%),HCC累及肝十二指肠韧带(6/41,14.6%)、PCS血管(2/41,4.9%)、PCS内胆囊管(2/41,4.9%),HCC合并网膜孔区域腹水(2/41,4.9%).PCS下段病变多为PCN肿大,上段病变多为原发灶直接侵犯.PCS病变与HCC原发灶可直接相连(18/41,43.9%);经肝十二指肠韧带间接相连(3/41,7.3%);不相连(18/41,43.9%);直接相连并经肝十二指肠韧带间接相连(2/41,4.9%).HCC累及PCS时,原发灶多为巨块型(22/41,53.7%).结论 HCC可使PCS受累,主要表现为PCN增大.HCC累及PCS的CT、MRI表现与原发灶的位置及病理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25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2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1例行MRI检查;9例行DSA检查。结果B超显示病灶15例为低回声,10例为略强或强回声,均匀或不均匀;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选择性动脉造影呈乏血管肿瘤改变,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动脉期肿瘤血管纤细、呈绒球状改变,实质期肿瘤染色明显,轮廓不清;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RCCC)的少见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RCCC19例患者资料。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影像及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19例RCCC共20个肾脏病灶。19例中表现为少血供7例;囊性5例;多发性RCCC1例(2个病灶);合并外伤致肾周血肿1例;合并肾外病灶2例,其中1例为腹腔畸胎瘤,1例为肺癌;肾癌并显著侧支循环3例,其中1例合并动静脉瘘。结论 RCCC少见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为少血供,囊性,多发病灶,合并肾外肿瘤,肿瘤致侧支循环及动静脉瘘等。认识这些少见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提高RCCC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软骨母细胞瘤的3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征象及差异性.结果 22例中17例行X线检查,15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扫描;X线、CT和MRI对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47%、66.7%和54.5%;对硬化边的检出率分别为82.3%、80%、90%;骨膜反应检出率分别为17.6%、13.3%和18.2%;MRI骨髓水肿的检出率为72.7%.结论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联合运用不同的检查手段能更全面地显示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SHCC)CT与MRI的强化特征.方法 87例乙肝肝硬化SHCC患者共计91个病灶均行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和MRI信号强度值,计算增强后CT与MRI各期相对强化率和病灶-肝脏对比率,绘制时间-密度/信号强度曲线并分型,观察记录病灶CT与MRI动脉期强化方式及假包膜的显示情况,分析比较乙肝肝硬化背景SHCC CT与MRI的强化特征.结果 MRI动脉期及平衡期SHCC相对强化率较CT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门静脉期SHCC相对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SHCC病灶-肝脏对比率均较CT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 SHCC时间-密度/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速升速降型及速升缓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慢上升型及基本无强化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 SHCC动脉期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动态增强SHCC假包膜显示率较CT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动态增强都能很好地反映SHCC相对肝实质的"陕进快出"的强化方式,MRI对显示SHCC动脉期快速强化的特征及假包膜较CT有优势,而CT更有利于观察SHCC强化"退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肢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改变,旨在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四肢淋巴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囊性淋巴管瘤4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分叶状囊性肿物;海绵状淋巴管瘤12例,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增厚,呈网格样改变,可见多发扩张淋巴管;血管淋巴管瘤4例,表现为多房囊腔,周围可见增粗迂曲血管,淋巴管囊内出血可见液-液平面。结论影像学检查对四肢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MRI较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评价影像学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淋巴管瘤,其中行CT检查22例,MRI检查8例,3例经CT增强扫描,2例行MRI增强。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淋巴管瘤19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薄壁肿块,密度均匀;海绵状淋巴管瘤5例,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缘不规则;血管淋巴管瘤3例.可有不均匀强化及“液-液”平面表现。单纯淋巴管瘤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位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89%、100%;18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BI示肝门部软组织肿块16例,胆管壁浸润2例,门静脉受侵10例,淋巴结肿大8例;而相应的CT显示为11、0、5和6例。结论 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大小、范围,沿胆管壁浸润,门静脉侵犯及淋巴结肿大方面比C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部患者的及颌下区胚胎性癌(EC)MRI及CT表现特征及其MRI的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ECMRI及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例中,颅内4例(鞍区1例,丘脑及松果体区1例,大、小脑半球各1例),CT平扫呈等或等高密度,鞍区及松果体区肿瘤的T1WI及T2WI信号均匀,大脑、小脑半球肿瘤信号不均,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多呈高信号。另外1例位于颅外颌下区,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明显异型性,呈大片状排列,内可见囊变、出血、坏死。结论颅内不同部位EC影像学表现各有其特点,其MRI表现与病理具有相关性,结合DWI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颅外部位EC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