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衰竭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危险性增加,致死率增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笔者梳理了肝衰竭合并IFD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肝衰竭患者的早期识别、肝衰竭合并IFD的诊断、中医对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认识等内容。肝衰竭患者凝血机制差,获取病理确诊较为困难,详细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临床特征、及时进行血液/体液微生物学检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肝脏》2020,(8)
正病毒、细菌、真菌感染,酒精、药物损伤均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在我国肝衰竭的病因主要是慢性乙型肝炎(HBV)[1]。肝衰竭起病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肝移植是目前唯一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治疗方法,但是肝源的缺乏、手术费用昂贵使得不少患者望而却步。所以早期准确的预测和评估患者的病情、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对肝衰竭的预后评估模型的研究文献报道层出不穷,现就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预后指标及预后模型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严重损伤,并发症复杂多样,真菌感染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为肝衰竭晚期表现,严重影响预后,导致病死率显著升高,成为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介绍了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以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侯群,其预后不良,病死率甚高(可达50%~9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是临床医师最具挑战的疾病之一。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而临床对肝衰竭的认识、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救治肝衰竭患者尤为重要。本文拟就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和病因[1]定义肝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严重肝损伤,表现肝脏合成、代谢、排泄和解毒等功能严重障碍和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病死率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回顾了目前有关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发展的预警和预后评估指标,期望有助于提高该重症肝病的早期诊断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 syndrome, PSS)相关肝衰竭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0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例PSS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预后。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7.0±5.5)岁,5例患者在肝衰竭发生前PSS病程为2~16年,1例患者诊断肝衰竭时发现PSS。4例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衰竭,2例诊断为慢性肝衰竭。临床以肝衰竭及其并发症症状为主,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特异性血清学改变为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和高球蛋白血症。6例均伴有感染,经积极治疗后,好转率为50%。结论?PSS累及肝脏有可能导致肝衰竭,部分患者以慢加急性肝衰竭起病,易并发感染,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急性肾损伤(AKI)定义为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和血清肌酐的急骤升高,是肝衰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及处理对降低病死率、改善肝衰竭预后极为重要。对肝衰竭患者AKI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临床特点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指出对AKI的定义、分期不断修正,研发高效的肾损伤生物标记物,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预测指标,分析乙型肝炎肝衰竭适用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并分析我科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收治入院的100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发症、生存率、治疗措施以及不良事件。结果:100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和HBV相关慢性肝衰竭(HBV-CLF)分别为86例和14例,无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病例。HBV-ACLF和HBV-CLF在性别比例、TBil、Alb、PT、HBV DNA、HBe Ag阳性率、自发性腹膜炎(SBP)发生率、4周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是与HBV-ACLF相比,HBV-CLF发病年龄高(P0.05),PLT水平低(P0.05),腹水(Asitice)、肝性脑病(HE)、消化道出血(Bleeding)的发生率较高(P0.05)。而与HBV-CLF比较,HBV-ACLF在诊断时具有更高的ALT水平(P0.05)。另外,血清Na+水平越低,生存率越低。发生HE、Bleeding、SBP患者4周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发生并发症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与未使用此药物患者比较,短期(4周)实验室检查指标除HBV DNA外,其余各项及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CLF和CLF为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主要临床亚型。血清Na+、HE、SBP、Bleeding是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安全有效,持续的病毒抑制可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肝衰竭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甚高,在肝衰竭发生前期进行早期预警,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关于肝衰竭前期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关于肝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人群中进行,现就目前肝衰竭前期早期诊断、预警及治疗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17,(10)
正肝衰竭患者易出现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的发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治疗和护理的难度,预防真菌感染对于提高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做好口腔护理是防治肝衰竭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我科观察肝衰竭患者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漱口,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2例患者来源于我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EVH)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经验。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采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做为CABG血管材料患者352例。手术方式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317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35例,其中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3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8例,二尖瓣置换6例,主动脉瓣置换6例,室壁瘤切除、左室成形2例。结果 术后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18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0例,围术期心肌梗死6例,低氧血症6例,精神异常3例,皮下隧道内血肿、下肢肿胀疼痛3例,皮肤灼伤2例。术后死亡4例 (1.13%),原因为低心排出综合征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心室颤动1例,大面积脑梗死l例。结论 加强术后监护及治疗,及时纠正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等均为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其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是安全和值得推荐的大隐静脉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rare earth (RE) ions have extensively been studied because of their high potential applications to the reprocessing of used nuclear fuels and RE-containing material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fully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RE(III) (La, Ce, Pr, Nd,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and Yb) ions over a Ni sheet electrode in 0.1 M NaClO4 electrolyte solution by cyclic voltammetry between +0.5 and −1.5 V (vs. Ag/AgCl). Amperometry electrodeposi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between −1.2 and −0.9 V to recover RE elements over the Ni sheet. The successfully RE-recovered Ni sheets were fully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newly reported recovery data for RE(III) ions over a metal electrode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RE elements.  相似文献   

16.
17.
The present status, clinical experience, side effects,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electrophysiologic actions of seven new antiarrhythmic agents are reviewed. The drugs selected for comment are amiodarone, aprindine, disopyramide, ethmozin, mexiletine, tocainide and verapamil. Each drug has been shown to have clinical efficacy in suppressing cardiac arrhythmias.  相似文献   

18.
19.
Blood, urine, stool, breath, money,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Vaira D  Vakil N 《Gut》2001,48(3):287-289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