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小肝癌(≤20mm)的多期增强MDCT的强化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小肝癌(≤20mm)的多期增强MDCT表现,影像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密度或信号强度,强化方式和肿瘤包膜。结果 39例小肝癌平扫表现低密度31例,等密度8例。增强扫描出现5种强化方式:①动脉期肿瘤结节状强化22例(56.4%);②动脉期肿瘤云雾状强化9例(23.1%);③未见强化6例(15.4%);④环状强化1例;⑤低密度结节内的小结节样强化,即结中结1例。39例MDCT检查中20例为HCC的典型影像表现(51.3%),不典型影像表现19例(48.7%)。结论小肝癌具有多种强化表现,应结合增强后多个期相的影像表现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与其PTEN蛋白表达间关系。资料与方法 70例HCC进行MSCT双期扫描,术后标本进行HE染色及PTE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分析MSCT表现与病理和PTEN表达。结果 PTEN蛋白表达率为65.7%。包膜完整组与不完整组中PTEN表达率分别为82.1%、54.8%(P〈0.05);有癌栓与无癌栓组PTEN表达率分别为56.3%、86.4%(P〈0.05)。结论 PTEN蛋白表达缺失主要发生于包膜不完整及有静脉癌栓的HCC,根据HCC的MSCT表现可以间接推测PTEN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与肝内肿瘤并存的门静脉栓子的CT征象,及其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CT检查诊断为肝内肿瘤合并门静脉栓子的病例共64例,分为肝细胞肝癌组(36例)和肝脏其他肿瘤组(28例).①用电子尺测量门静脉栓子及相应门静脉的最大直径,分别比较2组栓子与相应门静脉的最大直径.②测量、比较2组门静脉栓子增强前后平均CT值.③观察、比较2组栓子在门静脉系统发生的位置.④观察、比较2组门静脉栓子与肝内肿瘤的关系.结果 ①肝细胞肝癌组门静脉左支、右支及主干内栓子的平均直径均大于同组相应门静脉的平均直径,t值分别为6.00、6.93、4.79,P值均<0.05.②肝细胞肝癌组门静脉栓子增强扫描平均CT值为(92.39±26.83) HU,高于同组门静脉栓子平扫平均CT值(30.44±7.29) HU,t=13.37,P<0.01.③肝脏其他肿瘤组门静脉栓子单独发生在主干共7例,发生率高于肝细胞肝癌组(1例),χ2=5.22,P<0.05.④肝细胞肝癌组肝内肿瘤直接侵犯门静脉的发生率高于肝脏其他肿瘤组,χ2=9.71,P<0.05.结论 门静脉栓子明显强化并造成相应门静脉的扩张,肝内肿瘤直接侵犯门静脉以及由肝内向肝外的生长方式是肝细胞肝癌门静脉栓子较为特征性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CT表现与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与其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术前行螺旋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其SCT表现特征包膜、子灶、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肝硬化、肿瘤的大小和强化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N-ras基因和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G-myc基因的表达在中等大小肝癌(≤5cm,>3cm)表达高于小肝癌组(≤3cm)(P<0.05),C-myc基因的表达在无肝硬化组高于肝硬化组(P<0.05).N-ras的表达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的CT表现与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根据肝细胞癌S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测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N-ras基因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6.
肝癌射频治疗的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CT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早期效果。方法采用CT增强扫描对45例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和密度的变化、肿瘤凝固性坏死区的范围及治疗后增强扫描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后30d,45例肝癌患者57个肿块进行CT复查,28%(16/57)的肝癌病灶缩小,47%(27/57)的肝癌病灶大小无变化,25%(15/57)的肝癌病灶较术前增大,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5cm的病灶增大占29%(9/31),>5cm的病灶增大占23%(6/26)。病灶的CT值均减低约15HU左右,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71.9%(41/57)的病灶呈完全凝固性坏死,增强扫描表现为坏死区域无强化。结论CT对肝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肿瘤的大小和密度变化以及肿瘤凝固性坏死大小的观察,给肝癌射频治疗效果及预后提供重要指标,为重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CT动态增强表现的强化类型与瘤内MVD及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病理分级、MVD及VEGF间的关系:Ⅰ、Ⅱ、Ⅲ级和Ⅳ级的MVD分别为22.9±12.6、36.7±16.2、51.1±17.3和67.8±21.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7)、53.3%(8/15)、90.9%(10/11)和100.0%(12/12),Ⅰ级与Ⅲ/Ⅳ级和Ⅱ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和Ⅲ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肝细胞癌的MVD分别为70.6±22.9、65.7±21.6和25.1±13.5,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23/27)、63.6%(7/11)和28.6%(2/7).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肝细胞癌,其MVD计数均高于少血供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MVD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MVD及VEGF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及血供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少血供不典型肝细胞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要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1例少血供不典型肝细胞癌的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1例共检出15个病灶,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多期增强扫描相对于邻近正常肝实质均呈低密度,平扫7个密度不均匀,8个病灶边界模糊,显示包膜1个;增强扫描后10个病灶密度不均匀,4个边界不清楚;显示包膜5个。结论:少血供肝癌影像表现不典型,其原因与病灶的血供及病理分化有关,分析其坏死灶、浸润型生长、假包膜等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AFP检查,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人工神经网络肝癌CT影像辅助诊断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肝癌CT影像人工神经网络辅助诊断模型。方法对所收集的肝癌(110例)和其它肝占位疾病(123例)的CT影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各病例CT的影像学特征并以此作为网络训练样本集和网络评价样本集。建立肝癌CT影像误差逆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辅助诊断模型,用训练样本集对网络进行训练后,将评价样本集通过网络仿真,用仿真输出数据计算该神经网络用于肝癌CT影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网络的训练过程显示,第12步时训练停止,样本集划分合理,对网络的训练效果良好。根据网络的仿真输出数据,计算出神经网络用于肝癌CT影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和96%,诊断准确度为97%。结论该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应用于肝癌CT影像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肝脏切除术前正确评估肝癌病人的肝储备功能对预防术后肝衰竭具有重要意义,CT可结合肝脏形态学和功能学测量参数来综合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就CT对肝癌手术风险预测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97例SHCC患者进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比较肝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探讨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SHCC及MHCC检出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7例患者采用GE—Hispeed螺旋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而60~70s开始门脉期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97例共发现病灶150个,其中MHCC41个。对直径≤3cm和直径≤1cm的病灶,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双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86%、67.33%、92%及68.29%、29.27%、75.61%,肝动脉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脉期,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SHCC和MHCC的血供特点,对SHCC尤其是MHCC的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包膜凹陷征在肝癌CT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性复习了10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CT资料.共发现6例出现所谓的“肝包膜凹陷征”,肿瘤大小3.0~8.5cm,平均5.5cm,形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或模糊,肿瘤部分呈不规则坏死,其中3例“肝包膜凹陷征”表现为规则形.3例表现为不规则形.作者重点讨论了“肝包膜凹陷征”的病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同时指出“肝包膜凹陷征”在鉴别诊断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硬化型肝癌(SHCC)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HCC及97例IMCC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表现,分析各自特征及二者间的差异.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SHCC患者发病年龄较IMCC略小(t=-2.735,P=0.007),二者肿瘤平均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1.328,P=0.186),而前者更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患者(x2 =10.810,P=0.001).两种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肝脏边缘为主(x2 =2.933,P=0.087),且多伴有邻近肝包膜皱缩(x2=0.522,P=0.470),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种肿瘤的CT及MRI平扫影像表现无明显差异,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主要分为2种类型,即典型强化和不典型强化,典型强化常见,二者间出现概率无明显差异(x2=0.028,P=0.876).两种肿瘤的不典型强化表现部分重合,但SHCC的不典型强化方式更为复杂且部分具有特征性.动态增强影像表现随肿瘤细胞和纤维间质分布、所占比例、血供情况及肿瘤出血坏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两种肿瘤中门静脉受侵(x2 =0.358,P=0.549)及淋巴结转移(x2=0.000,P=0.982)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而IM-CC出现周围胆管扩张较SHCC更常见(x2=5.011,P=0.025).结论 SHCC与IMCC均为富含纤维间质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二者临床及影像表现相近.充分认识二者影像表现的异同并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常规磁共振成像只能获得肝细胞癌的解剖信息,而MR灌注成像是利用快速成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反映组织内的微血管分布及灌注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本文将围绕MR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开展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累及门腔间隙CT、MRI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累及门腔间隙(PCS)的CT、MRI表现特征和解剖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41例HCC累及PCS的随机性病例.其中CT检查22例,MRI检查17例,CT MRI检查2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诊断标准确诊.观察HCC累及PCS的CT、MRI表现,PCS病变与原发灶及HCC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HCC累及PCS的CT、MRI表现包括:门腔淋巴结(PCN)肿大(26/41,63.4%),原发于肝尾状叶的HCC(3/41,7.3%),HCC原发灶直接侵犯PCS(16/41,39.0%),HCC累及肝十二指肠韧带(6/41,14.6%)、PCS血管(2/41,4.9%)、PCS内胆囊管(2/41,4.9%),HCC合并网膜孔区域腹水(2/41,4.9%).PCS下段病变多为PCN肿大,上段病变多为原发灶直接侵犯.PCS病变与HCC原发灶可直接相连(18/41,43.9%);经肝十二指肠韧带间接相连(3/41,7.3%);不相连(18/41,43.9%);直接相连并经肝十二指肠韧带间接相连(2/41,4.9%).HCC累及PCS时,原发灶多为巨块型(22/41,53.7%).结论 HCC可使PCS受累,主要表现为PCN增大.HCC累及PCS的CT、MRI表现与原发灶的位置及病理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列,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螺旋CT征象与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HCC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征象与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1)瘤体边缘模糊组和清晰组的HCCMVD分别为50.3±16.2和38.7±13.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9/21)和54.1%(13/24),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瘤内有坏死不强化组和无坏死组的HCCMVD分别为65.3±17.6和38.2±13.0,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7/9)和69.4%(25/36),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有扩散转移组和无扩散转移组的HCCMVD分别为73.9±20.4和40.6±17.1,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8/18)和51.8%(14/27),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4)瘤体直径>5cm和直径≤5cm的H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癌演化过程中,肝脏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规律. 材料与方法 2~3月龄的雄性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成4组:A、B 、A1、B1.A组为肝硬化组(35只);B组为肝癌组(60只);A1为A的对照组(5只);B1为B的对照组(5只).A、B两组大鼠分别用浓度为100 ppm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水溶液诱导12周和20周.A1、B1两组大鼠则常规饲养.以0.6 ml的对比剂和0.2 ml/s的注射流率对这4组大鼠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测量全肝的灌注参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肝硬化组、肝癌组的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分别为(57.7±14.3)ml·min-1·100ml-1、(65.3±16.8)ml·min-1·100ml-1和(61.4±8.8)%、(71.3±10.0)%,均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组(F值分别为7.96、11.03、31.67、45.54,P值均<0.01),而门静脉灌注量(PVP)分别为(35.9±9.7)ml·min-1·100ml-1、(26.9±14.3)ml·min-1·100ml-1,低于相应的对照组(F值分别为27.47、23.30,P值均<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的HAP无统计学差异(F=1.55,P>0.05),但后者的PVP更低(F=3.94,P<0.05),HPI更高(F=7.20,P<0.01).2个对照组的各项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从正常肝脏到肝硬化最后发展成肝癌的过程中,肝脏的HAP和HPI逐渐升高,而PVP则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结肠癌的诊断及CT表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CT表现。方法:收集1986~1998年经纤维结肠镜或/和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28例病例进行CT回顾性分析。结果:CT显示肿瘤部位准确率为100%,CT分期与手术分期符合率为90%,CT可见癌变部位肠壁增厚、僵硬、浆膜面毛糙、肠腔狭窄,肿块较大时其内还可检出小气泡或/和液体,Ⅲ期以上结肠癌尚有邻近器官侵犯、淋巴结肿大及肝转移。结论:CT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发现和显示病变,确定病变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对确定肿瘤术前分期,选择治疗方法及判定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前列地尔脂微球(liposome prostaglandin E1,Lipo-PGE1)对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前后非癌肝组织血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连续搜集46例HCC患者资料,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采用CT灌注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TACE术前实验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总肝灌注量(TLP)分别为(0.18±0.13) ml·min-1·ml-1、(1.64±0.44) ml·min-1·ml-1及(1.82±0.32) ml·min-1·ml-1,对照组则分别为(0.16±0.17) ml·min-1·ml-1、(1.41±0.37) ml·min-1·ml-1、(1.57±0.28) ml·min-1·ml-1, 其中PVP、TL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HA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ACE术后1个月HAP、PVP、TLP分别为(0.09±0.07) ml·min-1·ml-1、(1.35 ±0.27) ml·min-1·ml-1、(1.44±0.18) ml·min-1·ml-1,与术前HAP、TL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2);PV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ACE术后1个月HAP、PVP、TLP分别为(0.19±0.11) ml·min-1·ml-1、(1.71± 0.34) ml·min-1·ml-1)、(1.90±0.33) ml·min-1·ml-1,与术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TACE前后非癌肝组织血流灌注的变化;Lipo-PGE1能促进肝血流灌注,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