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双源CT碘定量评价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成像碘含量定量分析在术前判断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的价值,以评估其恶性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双源CT皮髓期和实质期双能量增强扫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共42例(低级别组25例,高级别组17例).分别比较皮髓期和实质期高低级别组肾透明细胞癌碘含量及标准化碘浓度(NIC)的差异,同时运用ROC曲线评估两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皮髓期及实质期低级别组肾透明细胞癌碘含量和NIC均高于高级别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实质期标准化碘浓度0.715作为诊断阈值,AUC最高,判断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的敏感性可达90%,特异性达82%.结论 双源CT碘含量尤其是标准化浓度可以较准确的判断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为定量评估其分化程度提供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 探讨基于CT肾实质期肾周纹理特征术前预测低级别(Fuhrman I/Ⅱ)和高级别(Fuhrman Ⅲ/IV)肾透明细胞癌(cc RCC)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病理证实为cc RCC患者118例。从肾实质期的CT图像中提取肾周纹理的组学特征。用组间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特征间线性相关检查和F检验作为特征筛选方式,最终保留13个特征用于模型构建。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93和0.828。训练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5.0%和87.9%,对应的验证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1.4%和79.3%。结论 CT肾实质期肾周纹理特征是一种无创性的术前评估cc RCC的Fuhrman分级方法,可以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及强化参数预测T1期肾透明细胞癌 (ccRCC)的Fuhrman组织病理学分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T1期ccRCC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58.3±14.9)岁。所有患者依据Fuhrman组织病理学分级,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和高级别组(Ⅲ~Ⅳ级),分析2组患者的MSCT平扫和增强图像,比较2组患者的MSCT征象及其强化参数的差异,分析观察指标的预测效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pa检验比较2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以Fuhrman组织病理学分级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ccRCC Fuhrman组织病理学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患者的MSCT表现在肿瘤形态、内部结构(囊变、坏死)、分叶征、假包膜、包膜侵犯、肿瘤强化均匀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χ2=8.800、7.830,均P<0.05)。低级别组患者皮髓质期病灶的CT值、CT差值、增强比值、增强指数均高于高级别组[(169.03±36.50) HU vs. (132.90±16.28) HU、(133.92±37.31) HU vs. (95.40±19.84) HU、4.09±1.61 vs. 2.79±1.09、1.45±1.13 vs. 0.91±0.8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0~5.082,均P<0.05),4项指标的AUC分别为0.849(95%CI:0.744~0.953,P<0.001)、0.848(95%CI:0.748~0.948,P<0.001)、0.741(95%CI:0.621~0.861,P<0.001)、0.757(95%CI:0.637~0.878,P<0.001),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2.5 HU、120.5 HU、3.356、0.953,约登指数分别为0.739、0.655、0.439、0.4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假包膜是Fuhrman组织病理学分级的独立预测因素(OR=0.082,95%CI:0.007~0.908,P<0.05)。 结论 ccRCC患者平扫和增强MSCT图像的表现多样,结合皮髓质期肿瘤病灶CT值、CT差值、增强比值和增强指数,有助于预测Fuhrman组织病理学分级。其中,假包膜可以作为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CT影像组学特征与mRNA的关联性,说明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的潜在基因组学机制。方法 利用影像组学分析队列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肾癌病理分级。利用基因组学分析队列识别病理分级相关基因模块,筛选前30个关键节点(Hub)基因并使用Hub基因构建基因模型预测病理分级,将结果映射至影像基因组学拓展队列并将基因与影像组学特征关联。结果 筛选出4个与病理分级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其构建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在测试集中曲线下面积为0.938。WGCNA分析得到5个基因模块与病理分级相关,影像基因组学分析发现5个基因模块中有271个基因相关,332个基因与组学特征不相关,前30个Hub基因有8个与影像组学特征相关,22个Hub基因不相关,两者所富集的通路不一致。从30个Hub基因筛选得到的5个Hub基因组成的逻辑回归基因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效能为0.736,用于构建模型的5个基因中有2个基因与影像组学特征相关,3个基因与影像组学特征不相关。结论 CT影像组学模型较基于mRNA构建的基因模型的预测效能高。CT影像组学特征与病理分级相关的mRNA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CT能谱成像术前评估肾透明细胞癌核分级,以评估术前肾透明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指导手术治疗。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肾透明细胞癌肿块的能谱特征,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64层CT能谱的能谱扫描模式进行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髓质期的能谱系列图像。比较不同分级肾透明细胞癌的能谱特征参数及能谱曲线,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0例患者中,I、II、III级分别有13例、15例、12例。肾透明血细胞癌I、II、III级动脉期70 keV CT值比值分别为1.17±0.25、0.84±0.85、0.64±0.19(F=23.697, P<0.05),髓质期分别为0.83±0.12、0.64±0.07、0.54±0.08(F=30.975, P<0.05);动脉期碘浓度比值分别为1.19±0.40、0.60±0.10、0.25±0.94(F=32.932, P<0.05),髓质期分别为0.69±0.18、0.43±0.94、0.26±0.51(F=28.673, P<0.05)。肾透明血细胞癌I、II、III级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4.00±1.24、2.16±0.95、0.92±0.64(F=23.392, P<0.05),髓质期分别为3.54±1.20、2.70±0.71、1.20±0.44(F=24.272, P<0.05)。各级肾透明细胞癌间动脉期和髓质期水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扫描参数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基值在肾透明细胞癌不同核分级间有显著差异,有望为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分组肾透明细胞癌CT灌注成像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分组肾透明细胞癌CT灌注成像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40例,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MSCT),选择肿瘤最大层面进行灌注扫描.用去卷积法灌注软件获取肿瘤内多个不同密度感兴趣区(ROI)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40例肿瘤按是否可见新生血管、肾盂肾盏受累程度及是否有癌栓分组,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分组肿瘤间的灌注差异.结果 可见新生血管的肿瘤表面通透性低于未见新生血管肿瘤(P<0.05);肾盂肾盏受压肿瘤同侧肾脏皮质血流量(C-BF)高于肾盂肾盏无影响肿瘤(P<0.01);有癌栓肿瘤双侧皮质及最高密度点BV均低于无癌栓肿瘤(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功能上为评价肾透明细胞癌进展和预后带来帮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对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鉴别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1~3 cm乏脂肪RAML(A组)7例(15个病灶)、CCRCC(B组)18例(18个病灶)的CT能谱成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平扫40 ~ 140 keV各单能量CT值及混合能量CT值、有效原子序数、水基浓度值及平均脂基浓度值,并计算平扫能谱曲线斜率(k).结果 A组平扫单能量及混合能量对应的中位CT值皆大于B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于40 keV两者差异最大.当平扫40 keV下CT值>76.54 HU时,诊断A组排除B组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73.3%,AUC为0.819,特异性明显高于常规CT值;A组中位有效原子序数大于B组,而A组中位k、平均脂基浓度值皆小于B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水基浓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CT能谱成像平扫可以较好的鉴别乏脂肪RAML及CCRCC,特别是低keV水平CT值有很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MDCT评估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的可行性,并辨认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肾窦脂肪侵犯27例,术前均接受MDCT多期增强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通过CT图像中肿瘤大小、灌注程度、侵犯肾盂肾盏、肿瘤边缘等征象判定是否存在肾窦脂肪侵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肾窦脂肪侵犯的危险系数.结果 术前MDCT评估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的准确性为79.2%(x2=40.85,P<0.001)、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1.9%.肿瘤大小、灌注减低、侵犯肾盂肾盏和肿瘤边缘不规则均是肾窦脂肪侵犯的主要预测因素,其中肿瘤大小、侵犯肾盂肾盏可作为评价肾窦脂肪侵犯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MDCT对检测肾透明细胞癌肾窦脂肪侵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实性肾癌18例,增强扫描皮质期13例呈明显增强,5例呈轻中度增强,囊性肾癌3例,增强后皮质期囊壁、壁结节、囊内分隔明显增强。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术前正确诊断率和分期正确率分别为90.5%和80.9%。结论: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数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小肾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小肾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探讨其扫描计划.材料和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7个,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17个癌灶中,平扫11个等密度,稍高密度及低密度各3个,2个伴斑点样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7个癌灶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10个癌灶皮质期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14个癌灶邻近肾皮质显影模糊或中断;实质期,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下降,肾盂期癌灶境界显示清晰,15个癌灶邻近肾盏或肾盂有受压征象.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肾癌是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扫描计划应包括平扫、皮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透明细胞肾癌(CRCC) R2*值变化与肿瘤组织内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RCC患者血氧水平依赖MRI与HIF-1α、HIF-2α的结果.使用Furhman法划分肿瘤的病理级别,并将所有患者分成低级别和高级别两个亚组.测量所有患者肿瘤实质的R2*值.比较高低级别组CRCC之间HIF-1 α、HIF-2α表达情况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R2*值与HIF-α阳性表达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低级别组(Ⅰ+Ⅱ)17例,高级别组(Ⅲ+Ⅳ)9例.高级别组R2*值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 <0.005).高级别组HIF-α阳性表达率值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CRCC的R2*值与HIF-2α表达与组织的R2*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R2*值作为一种无创的评价指标有助于CRCC的病理核分级,且R2*值与HIF-2α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像组学方法在肾嫌色细胞癌和强化方式不典型的透明细胞癌二者中的应用。方法搜集行肾动脉CTA扫描的108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图像。应用影像组学中的Lasso回归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算法提取病例的CTA图像特征并使计算机学习,通过20次重复试验得到平均诊断准确率。患者的临床特征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8例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57例,嫌色细胞癌51例。两组病例临床特征中的性别和吸烟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更多见于吸烟的男性患者。放射科医师对两组病例诊断的平均准确性为(45.42±3.32)%,低于Lasso回归(76.5±12.26)%和随机森林算法(78.5±6.3)%。在两组病例中,随机森林算法给出的总准确性、对嫌色细胞癌诊断的特异性要高于Lasso回归,Lasso回归对透明细胞癌诊断的敏感性高于随机森林算法。结论影像组学方法可以对肾嫌色细胞癌及透明细胞癌做出有效的鉴别诊断,且诊断能力高于放射科医师的能力。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有望为医学发展带来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18.
肾盂移行上皮癌:螺旋CT分期(附2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肾盂移行上皮癌的分期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上皮癌患者术前均经螺旋CT扫描,参照Buckley等的方法对其分期,A期(TNM:0-Ⅱ):CT表现为肾盂中央肿瘤或肾盂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紧邻但不侵犯肾实质,肾盂外脂肪层完整;B期(TNM:Ⅲ):肾盂外脂肪层密度不均,有条片状高密度影或肾盂外脂肪层消失,或可见肾实质内肿块,正常肾结构扭曲,密度不均匀;C期(TNM:Ⅳ):局灶性性肾外侵犯,淋巴结涉及,远处转移等为判断指标。将全部病例的术前螺旋CT扫描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3例肾盂癌患者行CT扫描后,术后经病理证实,A期12例,B期7例,C期4例。A期12例中,CT分为A期8例,误为B期4例,其中3例有明显肾盂积水,1例为肾盂内出血,B期7例中,CT分为B期6例,误为A期1例;C期4例中,CT分期均与之符合。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肾盂癌分期价值很高,但在肾积水时,对肿瘤的分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