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D.M.J.Lambregts M.Maas R.G.Riedl F.C.H.Bakers J.L.Verwoerd A.G.H.Kessels 唐光健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2):198
目的评价T2加权(T2W)加上扩散加权MRI(DWI)应用于直肠癌放化疗后淋巴结再分期的意义。方法 30例病人在放化疗后行MRI(1.5T)检查与手术。影像包括T2W-MR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T MR 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动态对比增强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 )、速率常数(Kep )值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82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得 ADC 值及定量参数 Ktrans 、Kep 、Ve 值,进一步将这些参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 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癌的 ADC 值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和 Dukes 分期的增加而减低(P 值均<0.01)。定量参数 Ktrans 、Ve 值随肿瘤分化程度的减低而升高(P 值均<0.01);Ktrans 、Kep 值则随 Dukes 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 值均<0.01)。ADC 值及 Ktrans 值与淋巴结转移均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 <0.01)。结论DWI 的 ADC 值及 DCE-MRI的定量参数 Ktrans 、Ve 、Kep 值与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些参数不仅可以作为直肠癌影像学生物标记物,而且能够为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ADC值测量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5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5例,导管原位癌8例,小管癌5例,导管乳头状癌1例,黏液癌1例.使用 GE 3.0 T磁共振仪,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所有病例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行DWI扫描,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800 s/mm2,在ADW 4.2工作站对DWI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值,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病灶的平均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ADC值在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鉴别诊断中是否具有临床价值.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平均ADC值为0.961×10-3 mm2/s,导管原位癌平均ADC值为1.203×10-3mm-2/s,浸润性小管癌平均ADC值为1.125×10-3mm2/s,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原位癌及小管癌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在乳腺癌病理分型上可提供一些其他MRI序列无法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ADC值测量对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4)
目的 :探讨直肠癌ADC值与分化程度、T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术前的MRI资料,b值取50、400、800 s/mm2,由Siemens Skyra 3.0 T MRI扫描仪自动计算生成ADC图,经Syngovia VA 3.0后处理工作站测取肿瘤平均ADC值,并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进行匹配及分组分析。结果:肿瘤分化程度由高至低,平均ADC值分别为(0.857±0.074)×10~(-3)、(0.751±0.038)×10~(-3)、(0.697±0.021)×10~(-3)mm2/s;平均ADC值T1期为(0.847±0.063)×10~(-3)mm2/s,T2期为(0.756±0.028)×10~(-3)mm2/s,T3期为(0.745±0.040)×10~(-3)mm2/s,T4期为(0.739±0.046)×10~(-3)mm2/s,平均ADC值在肿瘤不同分化程度组、T分期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DC值与分化程度、T分期均呈负相关(r=-0.485,P0.05;r=-0.322,P0.05)。结论:直肠癌ADC值与其分化程度、T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直肠癌的病理分化情况及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5.
评价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序列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价值。2007年1月至12月67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MRI检查,对67例直肠癌患者分别采用b值为600、1000s/mm2,进行MR扩散加权序列检查,测定瘤体、淋巴结和皮下脂肪ADC值,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比较不同b值下瘤体分化级别与ADC值有无差异,同时比较良恶性淋巴结ADC值有无差异,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b值条件下,瘤体及淋巴结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b值升高,组织ADC值降低。同一b值下瘤体分化级别组间无差异,良、恶性淋巴结ADC值组间有差异。磁共振扩散加权序列对直肠癌和淋巴结检出是一个可行性方法,ADC值对良恶性淋巴结鉴别有一定价值,DWI序列可以作为常规MR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 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术前行盆腔 MRI、直肠 DWI 及增强检查,按 Ki-67指数差异,将其分为 A~D 4组:A组 Ki-67<10%(-),B 组 Ki-6710%~25%(+),C 组 Ki-6726%~50%(++),D 组 Ki-67>50%(+++)。分别计算各组肿瘤的ADC 值并分析与 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 组(13例)肿瘤的平均 ADC 值为(1.280±0.200)×10-3 mm2/s;B 组(14例)平均 ADC 值为(1.044±0.046)×10-3 mm2/s;C 组(9例)平均 ADC 值为(0.987±0.256)×10-3 mm2/s;D 组(11例)平均 ADC 值(0.851±0.099)×10-3 mm2/s;Ki-67表达水平不同的直肠癌各组间平均 ADC 值差异明显(P =0.001);ADC 值与 Ki-67表达水平呈中等负相关(r=-0.577,P=0.000)。结论DWI 检查及 ADC 值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评估直肠肿瘤细胞增殖情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EC)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及瘤周ADC值在术前精准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DWI检查的EC患者64例,由两位医师共同确定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及瘤周区域,在ADC图上相应位置放置相同大小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并分别比较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及瘤周平均ADC值在不同病理分期EC组以及在Ⅰ型/Ⅱ型EC、浅/深肌层浸润、有宫颈浸润/无宫颈浸润、有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无淋巴结转移和LVSI各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 ⅠB、Ⅱ及Ⅲ期组瘤周平均ADC值大于ⅠA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以瘤周ADC值≥1.180×10-3mm2/s为临界值时,诊断ⅠB、Ⅱ及Ⅲ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4.3%、82.8%、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余不同分期组间瘤周平均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平均ADC值,在不同分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型EC、深肌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与直肠管状腺癌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术前行 MRI 检查且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直肠管状腺癌患者的 DWI 影像特点,其中高分化9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14例。在 b 值为0 s/mm2和1000 s/mm2条件下计算 ADC 值并分析其与肿瘤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高分化组平均 ADC值(0.92±0.05)×10-3 mm2/s;中分化组平均 ADC 值(0.79±0.10)×10-3 mm2/s;低分化组平均 ADC 值(0.71±0.06)×10-3 mm2/s。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管状腺癌各组别 ADC 值有明显差异(P <0.05);ADC 值与肿瘤分化恶性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04,P <0.01。结论DWI 及 ADC 值的测量可成为一种判断直肠管状腺癌分化恶性程度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早期宫颈癌ADC值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1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为早期宫颈癌的患者,其中鳞癌100例、腺癌17例、腺鳞癌14例。100例鳞癌中低分化4例、中分化87例、高分化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行3.0T MR常规扫描及DWI检查。测量病灶的ADC值,比较不同病理分型及不同分化程度早期宫颈癌的ADC值的差异。结果:早期宫颈鳞癌与腺癌的ADC均值、最小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宫颈腺癌与腺鳞癌的ADC均值、最小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化程度不同的早期宫颈鳞癌之间ADC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术前评估早期宫颈癌的病理类型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对其分化程度的术前评估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预测、监测直肠癌放、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动态监测15例行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于放化疗前、放化疗结束和放化疗后4~5周行3次常规MRI及DWI。测量直肠癌的长度、肿瘤侵犯直肠壁厚度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放化疗前、后各时间点的变化,并分别进行比较;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分组,比较各组在放化疗前ADC值之间的差异。结果直肠癌放化疗结束时,肿瘤侵犯肠壁的厚度较放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0.05);而对于放化疗结束与放化疗后4~5周,三者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放化疗前部分缓解(PR)与病灶稳定(SD)组之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0.05)。结论 DWI可优先、准确评价直肠癌放化疗的疗效相对于肿瘤形态学变化;而放化疗前ADC值对于预测直肠癌放化疗的疗效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央腺前列腺癌灶和膀胱内尿液表观扩散系数比值(rADC)与Gleason评分的关系,评价ADC值在中央腺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使用1.5 T MR扫描仪对69例经根治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b值取0和800 s/mm2,分别测量中央腺癌灶和膀胱内尿液相对ADC值,计算中央腺前列腺癌的rADC;根据病理结果将中央腺前列腺癌分为Gleason 3+3,3+4,4+3,≥4+4四组,将各组中央腺前列腺癌rADC与Gleason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中央腺前列腺癌rADC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将中央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7与Gleason评分≥8两组之间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判断低中危组与高危组诊断界值点。结果中央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3+3组与其余各组间r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4+3、≥4+4各组间r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腺前列腺癌rADC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58,P<0.01;),Gleason评分越高,rADC越小。以rADC值0.225作为阈值,鉴别低中危组与高危组中央腺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和85%。结论中央腺前列腺癌ADC值与Gleason评分有一定相关性,有助于中央腺前列腺癌临床危险度的分级判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IBS)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9例经肠镜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全身磁共振DWIBS检查,以直肠癌原发灶病理结果为标准将本组资料分为T2、T3、T4三组,分析原发灶DWIBS上肿瘤信号强度、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肠壁病变厚度、肠壁受累长度、肿瘤侵犯肠周径的情况五个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及其与T分期的相关性。通过全身DWIBS图像作出术前NM分期,然后与术后NM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判断DWIBS对直肠癌NM分期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全身DWIBS对直肠癌原发灶检出的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100%,DWIBS上所显示的肠壁病变厚度和肠周径侵犯程度在各分期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两者与T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rs=0.427,P<0.05;rs=0.384,P<0.05);原发灶肿瘤信号强度、ADC值、肠壁受累长度在各分期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DWIBS对N分期诊断的总体准确性为84.61%;对N0期诊断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83.33%,N1期诊断的敏感性为70.00%,特异性为89.66%,N2期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65%。对M期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为100%。结论全身DWIBS对直肠癌NM分期的诊断敏感性较高,是显示转移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病灶的一种有效检查方法。全身DWIBS对直肠癌原发灶检出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很高,但在T分期中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度,结合常规MRI序列有助于提高T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胰腺癌(PAC)的应用价值及对AIP患者疗效的评估.方法 9例AIP患者、10例PAC患者以及同期10名正常胰腺(NP)对照组均行DWI扫描,其中2例AIP于治疗后复查DWI,比较AIP与PAC及AIP治疗前后的DWI表现(包括病灶的大小、形态、累及范围);比较AIP组、PAC组及NP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绘制ADC值鉴别AIP与PA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AIP组与PAC组在DWI上均呈高信号,AIP组高信号区以弥漫性为主(6/9),形态主要呈“腊肠”样(8/9);PAC组以局灶性为主(9/10),形态主要呈肿块型(9/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P组ADC值[(0.944-±0.096)×10-3 mm2/s]明显低于PAC[(1.333 ±0.186)×10-3mm2/s]组及NP组[(1.372±0.195)×10-3mm2/s](P值均<0.001);PAC与N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2 >0.05).ADC鉴别AIP与PAC临界值为1.051×10-3mm2/s,ROC曲线下面积为0.978.2例AIP经激素治疗后复查DWI示胰腺体积缩小,信号减低,ADC值升高.结论 DWI有助于AIP与PAC的鉴别诊断,并可作为AIP患者疗效评估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洪军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7):913-914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完善各项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实施直肠癌手术13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并发症发生在造口坏死3例,造口回缩2例,吻合口瘘4例,肠梗阻3例,切口感染5例。结论直肠癌术后的并发症从根本上决定着预后的效果,其发生的几率与手术者的技术和选择的病例情况不同有关,关键在于及时的预防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磁共振弥散成像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36例原发性乳腺癌和12例良性乳腺病变患者术前行乳腺弥散成像(DWI),测定良恶性病变弥散系数(ADC)值,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细胞CerbB-2、PCNA、P5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磁共振弥散系数值的相关性。结果:34例乳腺癌及12例良性乳腺病变完成弥散成像。恶性肿瘤组ADC值(0.778±0.169)×10-3mm2/s明显小于良性病变ADC值(1.801±0.429)×10-3mm2/s(P<0.05,b=1000s/mm2)。ADC值与PCNA、P53表达呈负相关(r=-0.634,-0.493,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乳腺癌的ADC值与分子生物学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方法 搜集46例肝癌患者的DWI资料,测量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微血管浸润阳性组和微血管浸润阴性组肝癌的ADC值,并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评价微血管浸润检测的诊断性能.结果 46例肝癌患者中24例微血管浸润阳性,22例微血管浸润阴性.微血管浸润阳性组的肝癌的ADC值低于微血管浸润阴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1.22 ×10-3mm2/s,1.54×1O-3mm2/s,P=0.0004).应用ADC判断微血管浸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以≤1.33×10-3mm2/s为界值判断肝癌存在微血管浸润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8.2%,阳性预测值为72.0%,阴性预测值为71.4%.结论 ADC值对于预测肝癌存在微血管浸润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联合ADC值对乳腺微浸润癌(DCIS-MI)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00例乳腺病患者MRI资料,其中DCIS-MI 4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44例及良性病变16例,全部行动态增强扫描及DWI(b=50、600、1000 s/mm2),以DCIS-MI为研究主题,对比分析病灶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三类病变ADC值(b=1000 s/mm2)差异及ADC诊断阈值.结果 病变强化形态:DCIS-MI以导管样和段样强化为主(25/40,62.5%)、IDC以肿块样强化为主(36/44,81.8%,直径>2 cm)、良性病变以局灶性强化为多(9/16,56%),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348,P=0.000).TIC:DCIS-MI常为Ⅱ型(30/40,75%),IDC曲线多为Ⅲ型(36/44,81.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2=24.317、37.991,P=0.000).ADC值:良性组、DCIS-MI及IDC分别为(1.489 ±0.244)×10-3mm2/s、(1.121 ±0.405)×10-3mm2/s及(0.851±0.103)×10-3mm2/s,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92,P=0.000).其ADC诊断阈值分别为1.678×10-3 mm2/s、1.391×10-3mm2/s、0.939×10-3mm2/s.DCE-MR联合ADC值对微浸润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7.5%、93.8%、89.3%.结论 动态增强MRI联合ADC对DCIS-MI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0、100、500)和(0、100、500、800) s/mm2的ADC图像.分别在左、右肝选取3个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各选3个圆形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分别以左、右肝9个ROI的平均ADC值代表左、右肝的ADC值.结果 b值相同时,左肝ADC值大于右肝(P<0.001).b=0、100 s/mm2时ADC值最大;b=0、100、500、800 s/mm2时ADC值最小.Bland-Altman分析显示,b=0、100、500、800 s/mm2时可重复性最好(右肝:LOA=10.5%;左肝:LOA=13.9%).结论 b值越小,ADC值越大;使用多个b值计算的ADC值可重复性最高,在临床中测量肝脏DWI的ADC值时使用多个b值计算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ADC值特点及ADC值在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3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影像资料,包括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检查,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2岁)、成人组(≥18岁),对两组不同病理类型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均值比较.结果 儿童组12例,平均rADC值0.94 ±0.52,WHOⅡ型4例,WHOⅡ~Ⅲ型1例,WHOⅢ型7例;成人组21例,平均rADC值1.17±0.36,WHOⅡ型1例,WHOⅡ~Ⅲ型2例,WHOⅢ型18例;WHOⅡ型rADC值儿童组小于成人组;WHOⅡ~Ⅲ型rADC值儿童组小于成人组;WHOⅢ型儿童组rADC值小于成人组,两组间r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9,P=0.00).结论 儿童组、成人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表现不同,rADC值存在差异,儿童组各病理类型rADC值均小于成人组.ADC值在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