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病(DF)的MRI特点,重点分析MRI特征影像及其病理基础,评价MRI在D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MRI表现(14个病灶均行M RI增强及延迟扫描),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探讨M RI特征影像的病理基础。结果14例均为单发病灶(腹外型7例、腹壁型4例、腹内型3例),其中有2例为术后复发,肿瘤沿着肌肉长轴生长。T1 WI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 WI呈高于肌肉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以延迟强化为明显,病灶内可见条状或带状 T1 WI及 T2 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14例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囊变及瘤周水肿。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由不同比例的成纤维细胞、纤维组织和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密集区域T2 WI信号增高,而肿瘤内胶原纤维区域在 T1 WI、T2 WI均为低信号。肿瘤内见较多血管壁完整的毛细血管,这是病灶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病灶内可见T1 WI、T2 WI均呈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以及病灶延迟强化是DF的特征性MRI表现。MRI可以很好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DF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F)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F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共18个病灶,其中腹壁型6例,腹内型7例,腹外型5例.10例病灶呈椭圆形或圆形且边界清楚.2例病灶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12例病灶在CT平扫呈等低密度,3例病灶呈低密度.5例病灶在T1 WI呈以等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F)的 CT、MRI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 DF 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CT、MRI 平扫及增强各15例,其中1例同时行 CT、MRI 检查。结果患者中位年龄33.0岁,男女比例约1︰2.2。共检出病灶36个,其中单发26例,多发3例。发生于腹部外19个,腹壁14个,腹内3个。病灶最大长径为13~175 mm。27个病灶呈梭形或椭圆形,9个形态不规则,边界可清楚或不清。25个病灶长轴与肌纤维方向一致。23个病灶浸润性生长,其中16个跨肌腔隙;13个病灶膨胀性生长。CT 发现病灶20个,平扫密度等或稍低于肌肉,多较均匀(15/20),以中等以上渐进性强化为主,强化均匀或不均匀。MRI 发现病灶17个,T1 WI 均呈等或稍低于肌肉信号,多较均匀(12/17),T2 WI 呈不均匀稍高或较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不均匀强化为主(12/17);其中11个病灶内见条索状、片状无强化的长 T1短 T2信号影。结论DF 的 CT、MRI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并显示病灶范围及周围结构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mis,DF)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0年经病理证实的15例发生在软组织的DF1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8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24.77±17.75)岁;发生于腹腔及腹膜后2例,腹壁2例,腹壁外11例.结果 X线平片多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少数可出现骨骼受压或侵犯.CT及MRI可清楚显示灶体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少数病例可出现"爪"状侵犯、"碟"形皮质缺损或骨骼受累呈"叶"状改变等较有特征性的征象,增强扫描Cr及MRI均表现为进行性延迟强化的特征.结论 软组织DF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青少年好发.发生部位多见于腹壁外,其次为腹壁,较少发生于腹腔内.CT及MRI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清晰显示病灶形态及侵犯范围,有助于术前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X线平片对于诊断软组织DF作用不大,但对于观察受侵犯的相邻骨骼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肩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了解其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肩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及MRI表现,术前4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表现为沿肌纤维长轴生长;1例呈卵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侵袭性生长,边缘模糊;全部病例累及1块或多块肌肉及肌间隙,3例可见推移、压迫相邻的重要大血管,其中1例累及臂丛神经和侵袭相邻的椎体骨质,并包埋斜角肌和头臂血管。CT平扫1例密度均匀,低于肌肉,3例表现为不均匀低、等密度;增强后1例周边强化,3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MRI平扫T2WI肿瘤呈高、等混杂信号,内见斑片状或条带状分布的低信号,其中1例包埋低信号斜角肌。结论 CT和MRI可显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大小、形态、侵袭范围及与重要大血管的关系,肿瘤的MRI信号比CT密度更能反映有助于诊断的瘤内组织学成分。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desmoid-type fibromatoses,DF)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DF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DF 13例,复发性7例.探讨其CT和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20例DF均单发,其中12例(60.0%)边界不清,9例(45.0%)包绕血管神经,8例(40.0%)有骨膜粘连.10例行CT检查,平扫呈稍低密度,密度均匀,瘤内未见钙化及坏死区.增强扫描6例表现为中度强化,延迟扫描5例呈渐进性强化.15例行MRI检查,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11例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并随着各期相渐进性强化.其中9例(81.8%)可见条索状或小斑片状T1WI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2例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呈等或稍高于肌肉信号.结论 DF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增强、动态增强及DWI扫描对DF的诊断及预后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段世军  朱小飞  雷学斌 《放射学实践》2021,36(12):1509-1513
【摘要】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病(DF)的高分辨率CT(HRCT)及MRI表现,提高HRCT及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DF患者的临床、HRCT及MRI表现。3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5例行MRI平扫,其中7例行动态增强扫描。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大小、形态、位置、密度、强化特征、MR信号、邻近肋骨改变、胶原纤维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肿瘤直径2.1~12.3cm,平均(6.4±1.8)cm;肿瘤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8例(56%),不规则形14例(44%);浅表型9例(28%),深部型23例(72%)。在HRCT平扫上呈等密度6例,等~低密度24例;肿瘤内密度欠均匀23例(72%),密度均匀9例(28%);在HR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上病灶均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7例病灶内条片状稍低密度影在延迟图像上呈轻度强化。肿瘤实质在T2WI及STIR序列上呈高信号10例,不均匀偏高信号5例,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15例(100%)瘤体内含有“草根状”或索条状胶原纤维,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和STIR图像上呈低信号;7例在增强图像上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条索状胶原纤维未见强化。肿瘤实性成分的平均ADC值为(1.27×10-3±0.21×10-3)mm2/s。在HRCT骨窗图像上观察,病灶邻近骨质呈针状或拉丝样骨质增生13例(41%),侵袭性骨质破坏并骨质增生硬化10例(31%),病变包绕肋骨、局部肋骨受侵呈骨质密度减低表现1例(3%)。结论:DF的HR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针状或拉丝样骨质增生、侵袭性骨质破坏并骨质增生硬化、以及病灶内有"草根状"或索条状胶原纤维是其特征性表现,HRCT及MRI对DF的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es,DF)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F患者资料,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行MRI平扫,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4例中,原发于腹部外者8例(胸壁、颈部、四肢各2例,背部、臀部各1例),骨组织者3例,腹壁者3例;肿块均为单发,4例类圆形,2例梭形,4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肿块大小不一,直径约为3~21 cm;边界清楚5例,边界不清9例;CT平扫密度较均匀,MRI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但低于周围脂肪,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能清楚显示肿瘤边界;增强扫描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证实病灶均无包膜或无完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为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罕见。结论 MRI在显示DF的形态、边界、信号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较CT有优势,并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MRI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行MRI平扫,58例行增强扫描;37例行CT平扫,其中2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82例中单发病灶62例(76%),多发病灶20例(24%)。原发性病灶35例(43%),复发性病灶47例(57%)。75例(91.5%)病灶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48例病灶(58.5%)包绕神经血管束,16例病灶侵蚀骨质,5例病灶压迫邻近骨质。所有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呈中度或高度强化;75例(91.4%)病灶信号不均匀,其内部均可见条索状、条片状区,在T1WI和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周边可有水肿区。CT平扫示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呈中度或高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该病变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MRPWI)在软组织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5例软组织肿瘤MRPWI,获得肿瘤实质的血容量(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由血流速度(BF)=BV/MTT得出BF。对良、恶性肿瘤两组样本MRPWI的各种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恶性肿瘤组的BV值为(44.04±6.18)ml/100mg、(178.45±20.32)ml/100mg,两组之间的BV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良、恶性肿瘤组的MTT值为(1882.28±98.87)s、(1907.26±44.20)s,两组之间的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良、恶性肿瘤组的BF值为(2.99±0.42)×10-2ml/(100mg·s)、(8.67±1.06)×10-2ml/(100mg·s),两组之间的B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MRPWI对软组织肿瘤诊断的符合率88.89%(40/45),特异度85.71%(18/21),敏感度91.67%(22/24),阳性预测值88.00%(22/25),阴性预测值90.00%(18/20)。结论:BV和BF有助于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MTT对良、恶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通过分析一组软组织肿瘤同一病例相同ROI的MR DWI及PWI的影像信息,比较这2种MR功能成像技术用于软组织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软组织肿瘤(良性24例,恶性26例)同时行DWI及PWI.通过扩散及灌注软件分析DWI及PWI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中的表现,进行差异的t检验,对所获两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x2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确定诊断阈值并对2种诊断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ADC值[(良、恶性分别为(2.03±0.36)和(1.52±0.39)×10-3mm2/s]、首过灌注(FP)期信号强度丢失率[良、恶性分别为(13.54±3.37)%和(47.57±5.2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15和2.938,P值均<0.0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最大线性斜率[良、恶性分别为(5.51±2.54)%和(7.94±3.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272,P>0.05);以ADC值1.866×10-3mm2/s为阈值,DWI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84.6%(22/26),特异度为83.3%(20/24);以FP期最大信号丢失率40.33%为阈值,PWI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88.5%(23/26),特异度为75.0%(18/24);TIC类型的Ⅰa型在良性肿瘤中占3/24,在恶性肿瘤中占20/26;Ⅰb型在良性肿瘤中占14/24,在恶性肿瘤中占3/26;Ⅰc型在恶性肿瘤中占3/26.Ⅱ型TIC在良性肿瘤中占7/24.在DWI上用ADC值、PWI上用FP期最大信号强度丢失率作诊断,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0%(42/50)和82.0%(41/50),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P>0.05);AUC测得的准确度分别为81.7%和83.6%,PWI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敏感度高.结论 以DWI和PWI的ADC值、FP期信号强度丢失率分别为1.866×10-3mm2/s和40.33%为阈值时,均有利于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鉴别;TIC最大线性斜率对于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意义不大;软组织肿瘤的TIC形态有助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DWI和PWI用于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准确性均为中等,在DWI与PWI用于诊断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准确性相近时,应选择诊断敏感度较高的PWI.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表现,了解其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CT和MR表现。结果 17例患者中14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行CT检查的14例患者中,CT平扫12例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呈较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3例,边界不清11例。10例具有明显的爪形和分叶状形态。5例CT增强检查均有不均匀强化。行MR检查的7例患者,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肿瘤均为不均匀信号,肿块内有部分区域各序列均为低信号,4例肿块边缘呈爪形浸润,3例边缘不清。MR增强2例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都能较好地显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形态。MR的信号特点可以推断肿瘤的成分。MR比CT能更精确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和范围,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I对软组织脉管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75例脉管畸形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490例血管畸形,T1WI等信号88例,混杂信号402例;T2WI不均匀高信号475例,较均匀高信号15例,圆形血管样高信号210例,在病变的边缘可见尖角样改变216例.43例淋巴管畸形,T1WI等信号2例,混杂信号36例;T2WI不均匀高信号38例,5例T1WI、T2WI表现为脂肪增厚,另见囊状灶26例.42例血管、淋巴管混合畸形,T1WI等信号2例,混杂信号40例;T2WI不均匀高信号42例.结论 MRI能反映脉管畸形的特征,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MRI对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4列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部位、信号强度等MRI表现。结果 13例良性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7例,肌肉内血管瘤2例,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血管瘤病各1例,瘤血管成分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肿瘤有不等量的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T1WI上呈略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结论 良性血管瘤MRI检查可以确诊,血管外皮细胞瘤符合恶性肿瘤表现,但无法进行组织学判断。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头颈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在单体素^1H MRS上的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共收集经单体素。HMRS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神经源性肿瘤14例(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2例,颈动脉体瘤1例)。采用点分析波谱法(PRESS:TE=144ms,14例)和激励回波法(STEAM:TE=30ms,11例)进行。HMRS空间定位,以胆碱和脂质代谢物为标准评价所有肿瘤。波谱图上,胆碱和脂质分别在3.2ppm和0.9—1.4ppm区域识别。结果:采用PRESS后,14例神经源性肿瘤中检测出胆碱代谢物者11例,检出脂质代谢物者6例。胆碱和脂质代谢物同时检出者5例,仅检出胆碱者6例,仅检出脂质者1例,胆碱和脂质均未检出者2例。采用STEAM后,11例肿瘤中检出胆碱代谢物和脂质者分别为3例和8例。结论:头颈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单体素。HMRS表现具有多样性,多数肿瘤以长TEPRESS上胆碱峰的显示为特点,长TEPRESS能较STEAM更好地检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内的胆碱代谢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