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 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 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P=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组织学肝硬化的预测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组织学肝硬化的分布情况;应用非创伤的指标建立组织学肝硬化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5例,分成模型组206例和验证组69例,均接受肝活组织检查.根据肝脏病理结果计算S0-S3组、S4(早期肝硬化)组、活动性肝硬化组的构成比.选择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血常规、血清生物化学、HBV标志物、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定量、病毒载量、血清纤维化四项、脾脏肋间厚度以及相关指数:年龄-血小板指数、AST-血小板比值指数.脾脏-血小板比值指数、年龄-脾脏-血小板比值指数(ASPRI),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组织学肝硬化的预测模型,并在验证组中检验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275例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活组织检查的患者中,S0~S3组193例(70.2%),S4组42例(15.3%),活动性肝硬化组40例(14.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较多,共23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判断≥S4的预测因子INR、γ-谷氨酰转肽酶、ASPRI、HBeAg,建立肝硬化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本模型判断≥S4的ROC曲线下面积0.871,诊断界值是0.458,敏感性84.4%,特异性75.7%,准确度79.7%;判断活动性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53,诊断界值是0.526,敏感性81.8%,特异性62.9%,准确度67.4%.将预测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该组与模型组的ROE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在两组的诊断价值相近.结论 INR、γ-谷氨酰转肽酶、ASPRI、HBeAg与早期肝硬化和活动性肝硬化有密切关系;由此4项预测因子建立的组织学肝硬化预测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早期肝硬化和活动性肝硬化.  相似文献   

3.
杨静  朱萱 《山东医药》2011,51(13):106-107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仍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肝硬化为慢性乙肝发展的终末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10年来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就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73例于我科住院的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根据HBeAg特点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分析2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毒学等方面的异同.结果 阴性组352例,占52.3%;阳性组321例,占47.7%.阴性...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一旦肝功能发生失代偿,其预后极差,5年的病死率高达70%~86%.因此,急需寻求有效的治疗对策.本研究旨在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采用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和LAM联合ADV治疗的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阶段,明确肝硬化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以肝硬化并发症为基础的临床分期应用广泛,而病理分期仍有待细化。治疗方面,2015年各肝病学会相继更新了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较前更加积极。预后方面,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实现了早期肝硬化的逆转,降低了肝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但逆转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筛选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 方法 入组4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纤维化患者[其中24例为轻度肝纤维化(S1),另24例为重度(S4)].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且进行纯度测定,提取PBMCs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患者年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患者性别采用x2检验分析,血小板及白细胞数目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 在纯化的PBMCs中,24例S1和24例S4患者的血小板数目(×109/L)分别为19.268±6.413和19.480±6.538,与临床正常参考值(100 ~ 300)× 109/L相比,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30).通过双向电泳和LC-MS/MS分析,共鉴定了12个差异蛋白质. 结论 从PBMCs中筛选出的膜突蛋白、辅酶Q脱氢酶铁硫蛋白3等12个蛋白质对肝纤维化具有诊断潜能.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胞运动、细胞黏附、激酶和转录等重要生物过程,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HBV基因分型构成特点及其与肝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者1018例。其中检测出基因型、资料完整的828例。根据实验室检查及彩超或CT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采用PCR法对HBV基因分型,运用列联卡方、秩和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HBV基因型与临床病情及相关慢性肝病结局进行分析。结果828例患者中,以C型为主,占总样本的54.11%(448/828),B型占25.15%(200/828),D型占16.18%(134/828);各基因型病情程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1689,P>0.05);116例肝硬化患者中基因C型占20.84%,与B型和D型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486、20.947,P值均为0.000);乙型肝炎病程10年以上、基因C型、HBV DNA高病毒载量、ALT>ULN进入回归模型(P<0.05)。其中基因C型与肝硬化的相关度最高(OR=2.819,95%CI:1.582~5.021)。结论新疆地区HBV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D型。基因C型是HBV相关肝硬化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指征、药物选择、疗程、治疗终点、停药指征等基本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致,只是抗病毒治疗的指征相对更宽,疗程相对更长,停药指征相对更严.但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原则和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有所不同,情况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0.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时的疗效.方法 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或拉米夫定100 mg/d,持续治疗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物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hild-Pugh积分及病毒耐药等变化情况.结果 替比夫定组患者血清HBV DNA在治疗前为(6.52±1.33)log10拷贝/ml,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后2、4、8,12、24、48周时的下降值分别为(2.09±1.30)log10拷贝/ml、(2.83±1.22)log,o拷贝/ml、(3.23±1.27)log10拷贝/ml、(3.42±1.32)log10拷贝/ml、(3.65±1.30)log10拷贝/ml及(3.67±1.43)log10拷贝/ml.在24、48周时均有92.5%(37/40)的患者HBV DNA阴转.在治疗24、48周时,分别有30.0%(6/20)及35.0%(7/20)的患者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在治疗48周时ALT、AST明显下降,白蛋白、总胆红素、PTA及Child Pugh积分等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8周时替比夫定组YMDD变异率为5.0%.治疗后24、48周HBV DNA水平下降值、HBV DNA阴转率替比夫定组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 替比夫定能快速有效抑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使HBV DNA水平下降,同时可以改善肝功能,且具有较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HBe Ag阴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6周的临床效果及其对不同HBV DNA载量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于襄阳市中医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118例,Child-Pugh评分为A级,根据HBV DNA载量分为高载量组(A组):HBV DNA≥105拷贝/ml和低载量组(B组):HBV DNA105拷贝/ml。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治疗96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采用Child-Pugh评分评价肝功能,观察患者治疗前后ALT、白蛋白(Alb)、TBil变化。通过透明质酸、α2巨球蛋白、肝脏硬度测量值(LSM)评估肝纤维化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点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血清ALT、Alb、TBil在治疗第12、24周显著下降(χ2值分别为9.241、6.428、11.134、5.139,P值均0.05),两组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在治疗第24、48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8、1.921、4.018、3.166、2.136、3.461,P值均0.05)。两组透明质酸、α2巨球蛋白和LSM在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并发症如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细胞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阴性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显著改善其肝功能,减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程,有效降低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9岁,因"发现HBs Ag阳性20年,腹胀、乏力2月余"于2013年1月25日于本院住院治疗。患者1993年查体发现HBs Ag阳性,2012年11月于外院就诊化验肝功能:ALT 36U/L,AST 47 U/L,TBil 18.4μmol/L;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五项:HBs Ag、抗-HBc阳性,HBV DNA 1.27×105IU/ml;腹部B超提示"肝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由肝活组织检查确诊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09年4月-2012年10月住院并行肝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9例设为病例组(肝硬化组);同期住院的CHB非肝硬化患者158例设为对照组(非肝硬化组)。对2组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组的男性例数、HBeAg阴性例数、年龄、AST、GGT、IgG、透明质酸(HA)水平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而Alb、PLT、HBV DNA、层粘连蛋白(LN)水平肝硬化组明显低于非肝硬化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是否肝硬化为因变量,以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β=0.046,OR=0.955)、GGT升高(β=0.040,OR=0.960)、IgG升高(β=0.179,OR=0.836)是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而Alb升高(β=-0.114,OR=1.120)、PLT升高(β=-0.024,OR=1.024)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增大、Alb减低、GGT升高、PLT减低、IgG升高是ALT波动在0~80 U/L之间的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临床中对于此类患者应注意监测上述指标,特别是对PLT、IgG、GGT指标的检测,有针对性地进行肝活组织病理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10月-2012年3月我院接受ETV抗病毒治疗的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3例分成3组,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21例(A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18例(B组),CHB 34例(C组).治疗期间每12周检测患者HBV DNA和ALT水平,并采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分析治疗前与治疗期间各指标的变化.分析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的19例的肝脏硬度值与病理诊断间的相关性.结果 ETV治疗第12、24、36、48周时,3组HBV DNA检测不到率(HBV DNA<40 IU/ml)和水平下降的中位数以及ALT复常率、FibroScan检测值改善情况相似.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病理诊断结果与FibroScan检测值比较显示总符合率为57.9%.结论 ETV用于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好.FibroScan可通过动态监测肝脏硬度值变化,判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肝纤维化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心肝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0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恩替卡韦联合心肝宝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只给与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纤维化指标和肝、脾影像学等项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ALT、AS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纤维化指标,肝、脾影像学检查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心肝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炎症;抗肝纤维化,降低门静脉压力和缩脾作用。  相似文献   

17.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BV) can develop progressive fibrosis,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and cirrhosis are at risk of developing hepatic decompensation and have high mortality without antiviral therapy and/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reatment of chronic HBV with antiviral therapy is indicated in all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whatever the HBe‐antigen status and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so that hepatic decompensation can be prevented. Initiating antivir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can improve liver function, Child‐Turcotte‐Pugh (CTP) and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 scores,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mortali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and cirrhosis who do not respond to antiviral therapy with normalization of ALT may have a co‐existent liver disorder.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existent liver disorders pres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NAFLD and cirrhosis may be at risk of developing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require a liver transplant. I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require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fection of the liver graft with HBV can be prevented with antiviral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肝组织中COX-2、CDKN2A的表达及其与肝脏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经免疫学及肝穿刺病理学证实为CHB患者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17例;正常肝组织10例(来自肝脏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的标本)。应用病理学判断肝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分析法检测COX-2、CDKN2A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CDKN2A mRNA第一、第二外显子在正常肝、CHB及肝硬化组织的表达水平及CDKN2A蛋白的半定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5、24.86、26.43,P=0.036、0.041、0.038)。(2)正常肝、CHB及肝硬化组织中的COX-2、CDKN2A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8、15.73,P=0.042、0.021);肝组织炎症不同级别的COX-2、CDKN2A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5、23.67,P=0.038、0.027);肝组织纤维化不同程度的COX-2、CDKN2A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16、22.53,P=0.024、0.037)。结论 COX-2、CDKN2A表达与CHB、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明显相关,COX-2、CDKN2A可作为反应HBV相关肝病进展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患者经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3、6个月后血清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s CR1)的变化,探讨替比夫定治疗对于s CR1水平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6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安宁分院就诊的HBe Ag阳性CHB、肝硬化患者57例,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抽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s CR1。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全部患者在治疗3、6个月时s CR1与对应的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64、6.238,P值均0.05)。CHB患者和肝硬化患者s CR1水平在治疗3、6个月时与对应的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25、5.468、4.047、7.378,P值均0.05)。CHB患者血清s CR1水平在基线、治疗3、6个月均较肝硬化患者低,但两组间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Be Ag阳性CHB、肝硬化患者经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血清s CR1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