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肝细胞癌(HCC)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较晚期或合并肝硬化,失去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介入治疗成为肝癌目前非外科手术治疗的丰要手段.目前介入治疗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n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由于TACE后仪有部分肿瘤组织完全坏死而不能一次性杀火肿瘤细胞,肿瘤易复发,故通常需要多次重复治疗.准确评价手术疗效并早期诊断肿瘤复发对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对目前磁共振成像(MRI)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的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前应用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万方数据库,截止日期到2013年3月12日。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HCC切除术前TACE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ACE组与单用手术切除治疗HCC组相比,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的相对危险度(RR)[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7(0.92~1.25)(P=0.38)、1.05(0.79~1.41)(P=0.72)、0.95(0.64~1.42)(P=0.81);1、3、5年总生存率的RR(95%CI)分别为1.01(0.92~1.10)(P=0.85)、1.14(0.97~1.34)(P=0.11)、0.95(0.75~1.21)(P=0.6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合并分析其相对危险度的RR(95%CI)分别为0.89(0.45~1.75)(P=0.73)、0.77(0.25~2.37)(P=0.65)。2组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C术前应用TACE不能提高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但是本研究中纳入的文献数及病例数均较少,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24例行TACE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检验;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Cox分析,再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40个月,患者0.5、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6%、74.2%、15.5%、4.1%,中位生存时间为482 d。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有无门静脉癌栓、肿瘤临床分期是HCC患者TACE预后的影响因素(P值均0.001);进一步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术前血清AFP水平、门静脉癌栓是HCC患者TAC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分别为7.428、7.699、15.235、5.803,P值均0.05)。结论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术前血清AFP水平、有无门静脉癌栓是HCC患者TAC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临床判断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水平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1日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单一TACE治疗的97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血清HSP90α水平的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入组病例分为高水平组(HSP90α>135 ng/L,n=48)和低水平组(HSP90α≤135 ng/L,n=49)。计数资料2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通过log-rank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探索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清HSP90α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χ2=19.356,P<0.01)、肿瘤坏死(χ2=9.964,P=0.002)、BCLC分期(χ2=22.356,P<0.01)及ECOG评分(χ2=6.644,P...  相似文献   

5.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一线方案,术后随访及时和准确判断肿瘤存活与坏死情况,对于评价治疗效果、指导下一步治疗以及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波谱、灌注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非相干运动、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等无损地观察肿瘤细胞的代谢、血流、能量及血氧等变化,指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HCC的TACE疗效评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早期(术后2个月内)行辅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 2001-2007年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2436例肝细胞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术后是否行辅助性TACE治疗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再根据肿瘤直径、数目以及有无镜下癌栓将入选病例分为肿瘤≤5 cm的复发低危、高危组以及肿瘤>5 cm的复发低危、高危组.肿瘤单个且无镜下癌栓为复发低危;否则为复发高危.研究辅助性TACE对各亚组患者远期(>2年)复发的影响.连续性变量用Student't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用χ2检验比较;用Kaplan-Meier法统计算生存率和复发率,用Log-rank法比较;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 结果 对照组与干预组术后2年的复发率,在肿瘤≤5 cm的复发低危组分别为20.38%和25.41%,高危组分别为33.06%和39.61%;在肿瘤>5 cm的复发低危组分别为30.54%和40.55%,高危组分别为50.82%和51.57%;各对照组与干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内发生复发或死亡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肿瘤>5 cm的复发高危组中,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为12个月比24个月;仅在该亚组中,对照组与干预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9,P<0.01).术后2年内未发生复发和死亡患者的复发率在各对照组与干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肿瘤≤5 cm的复发低危组中,术后3、4、5年的生存率在对照组分别为93.95%、91.50%、88.42%,在干预组分别为91.70%、81.32%、7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P<0.05);其他亚组中对照组和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结果 显示,辅助性TACE不是影响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有增加影响这些患者死亡的趋势(HR=1.50,P>0.05).结论 辅助性TACE能够对术后残癌及早期复发灶进行及时诊治,但不能延缓或预防远期复发.对低复发风险(主要是肿瘤≤5 cm的复发低危组)患者给予辅助性TACE治疗可能是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7.
正据报道[1]每年约有750 000例肝癌新增病例,且逐年递增,其中80%~85%的肝癌患者被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多种局部治疗方法,其中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为首选治疗方法[2-3],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它只能使肿瘤大部分坏死,早期的缺氧环境,会造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病毒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抗病毒联合TACE治疗7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C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单独行TACE患者81例对比,观察比较两组患者1、2年生存率、肝功能Child-Pugh积分及HBV DNA定量的变化。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实验室检查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治疗1、2年后,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01),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66.67%和59.2%、36.67%(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TACE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CC的患者,可抑制HBV复制,保护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肝细胞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短期疗效监测中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14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单纯接受传统TACE治疗且PIVKA-Ⅱ基线数值≥40.00 m AU/ml。分析TACE术前与术后第1、3、6个月之间PIVKA-Ⅱ血清学反应情况,并与同期影像学反应(采用mRECIST标准)进行对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血清学反应与同期影像学反应的相关性。采用配对χ2检验探索血清学反应与影像学反应评价方式敏感度的一致性。以影像学反应为金标准,分析PIVKA-Ⅱ血清学反应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评价指标。结果纳入患者的PIVKA-Ⅱ水平为7225.44 (40.13~30 000.00) m AU/ml。术后1、3、6个月,分别有104(91.2%)、94(90.3%)、86(90.5%)例患者分为血清学有反应组,分别有103(90.3%)、90(86.5%)、82(86.3%)例患者分为影像学有反应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影像学反应与血清学反应呈正相关(术后1、3、6个月对应r值分别为0.739、0.731、0.708,P值均0.001)。配对χ2检验提示血清学反应与影像学反应评价方式敏感度较为一致(术后1、3、6个月χ2值分别为0、1.5、1.5,P值分别为1.000、0.219、0.219)。血清学反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准。结论基于影像学反应评价标准,PIVKA-Ⅱ对肝细胞癌患者TACE短期疗效有良好的评价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152例行TACE治疗的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TACE术后肝衰竭、上消化道大出血、栓塞后综合征等发生情况,分析生存期资料与影响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0(95%可信区间:4.4~5.6)个月,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7%、18%和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肝两叶累及、远处转移和Child-Pugh分级是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TACE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5.108、11.542、6.036、12.319、22.57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远处转移和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值分别为11.243、5.021、7.651、25.876,P值均0.05);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唯一影响因素是Child-Pugh分级(P=0.015)。结论在肝功能良好的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TACE是安全有效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远处转移、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患者生存的最主要因素,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患者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是目前治疗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最常用的策略,但具体治疗模式还未形成共识。分析了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HCC的治疗模式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认为不同的治疗模式均具有其利弊,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功能良好的肝细胞癌患者中,评估并比较Child-Pugh评分和ALBI分级对患者总生存情况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不可切除185例HCC患者,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年龄、性别、病因等),实验室检查资料(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肿瘤大小、数目等),计算总生存时间,根据其基线状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Child-Pugh评分和ALBI分级。使用Child-Pugh评分和ALBI评分进行危险分层,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对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比较。Cox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通过依时ROC曲线分析和C指数比较2种评分预测生存情况的能力。结果根据ChildPugh评分,5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及95%可信区间(95%CI)为25.3(20.1~30.5)个月;6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6(7.5~16.9)个月,2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根据ALBI评分,1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9.1(25.9~32.3)个月,2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1(12.7~17.6)个月,2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肿瘤大小、肿瘤数目、AFP、AST、Alb、TBil、Child-Pugh评分以及ALBI分级均与生存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调整风险比(HR)之后,白蛋白[HR(95%CI):0.93(0.90~0.97),P<0.001)]、胆红素[HR(95%CI):1.04(1.02~1.06),P<0.001)]、Child-Pugh评分[HR(95%CI):1.75(1.18~2.59),P=0.005)]以及ALBI评分[HR(95%CI):1.82(1.29~2.59),P=0.001]均是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依时ROC曲线,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Child-Pugh评分对生存的预测能力呈下降趋势,而ALBI评分的预测能力比较稳定。在预测1年以内的生存方面,2种评分方式预测能力相近,而随着时间的延长,ALBI评分的预测价值更高。Child-Pugh评分的C指数略低于ALBI的C指数为[0.57(95%CI:0.53~0.60)vs 0.63(95%CI:0.57~0.68)]。结论对于接受单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ALBI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均是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但是ALBI的远期预测能力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发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术后出现发热、腹水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入组的方式,将拟行TACE初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及腹水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最高体温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可以减轻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出现的发热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其动态变化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诊断为HCC并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基线、术后3 d,术后1个月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等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NLR的最佳界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时间组间比较应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共纳入427例HCC患者。基线NLR的中位值为2.4;术后3 d,NLR值增高,中位值达6.2;术后1个月,NLR值降至基线水平。基线、术后3 d和术后1个月预测生存的最佳分界值分别为2.5、9.7和2.5。基线、术后3 d、术后1个月低NLR组和高NLR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9、8.388、6.679,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LR2.5是HCC患者生存差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和术后3 d NLR都低组、基线或术后3 d NLR高组、基线和术后3 d NLR都高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0、21.0和10.1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46,P0.001)。基线和术后1个月NLR都低组、基线或术后1个月NLR高组、基线和术后1个月NLR都高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4、21.0和15.4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4,P=0.003)。结论基线及NLR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判断TACE治疗HCC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offers the only hope for cure. However, in patients undergoing resection, recurrences, in particular, intrahepatic recurrence are comm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as a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unresectable HCC was exploited by numerous liver units and employed preoperatively in the setting of resectable HCC with an aim to prevent recurrence and prolong survival.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of databases (Medline and PubMed) to identify published studies of TACE administered preoperatively as a neoadjuvant treatment for resectable HCC was undertaken. A systematic review by tabulation of the results was performed with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as the primary endpoint.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of pathological response, impact on surgic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pattern of recurrences were secondary endpoints of this review. Eighteen studies; three randomized trials and 15 observational studies were evaluated. This comprised of 3927 patients, of which, 1293 underwent neoadjuvant TACE. The median DFS in the TACE and non‐TACE group ranged from 10 to 46 and 8 to 52 months, respectively, with 67% of studies reporting similar DFS between groups despite higher extent of tumour necrosis from the resected specimens indicating a higher rate of pathological response (partial TACE 27–72% vs. non‐TACE 23–52%; complete TACE 0–28% vs. non‐TACE zero), with no difference in surgic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utcome. No conclusion could be drawn with respect to OS. Both randomized and non‐randomized trials suggest the use of TACE preoperatively as a neoadjuvant treatment in resectable HCC is a safe and efficacious procedure with high rates of pathological responses. However, it does not appear to improve D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