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关节腔或者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出血量,两种方式同时应用还没有文献报道。作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关节腔和静脉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实验组,30例),术前静脉应用1 g氨甲环酸,手术切口缝合后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00 ml生理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m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 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g/L,总失血量(833.6±81.4)ml,隐性失血量(276.3±57.9)ml,红细胞比容(10.1±1.4)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口服氨甲环酸减少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隐性失血的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自2020-09—2021-10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5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根据住院号尾号单双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与对照组(28例)。试验组于术前2 h、术后6 h、术后12 h口服氨甲环酸1 g;对照组于手术切皮前10 min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氨甲环酸1 g溶于0.9%生理盐水100 mL),缝合后氨甲环酸(氨甲环酸2 g溶于0.9%生理盐水20 mL)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术后引流管均夹闭2 h。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是否出现厌食、腹胀等胃肠道刺激症状及呕吐等并发症,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总例数、血红蛋白<70 g/L的输血例数。结果 5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05±4.16)个月。对照组围手术期出现厌食、腹胀、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刺激及呕吐症状明显多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与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3例血红蛋白<70 g/L需输血,对照组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RandA1.0软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于术后关节腔内注射50 ml溶有3.0 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1 h后负压吸引;对照组则术后通过引流管直接向关节腔注入生理盐水50 ml,夹闭引流管1 h后负压吸引。术后三日每天复查患者血常规、凝血指标,并记录每日引流量,术后3~5 d行下肢静脉造影,观察血栓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3 d总的引流量以及总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氨甲环酸组输血人数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术后凝血功能、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不良事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术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并不增加血栓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11-1614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对强直性脊柱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行单侧置换,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术前10 min给予氨甲环酸15 m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局部应用组关闭切口前倒入氨甲环酸2 g,比较三组的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反应、手术并发症、血红蛋白变化、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静脉应用组和静脉应用组总失血量、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经方差分析,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用药方式之间无明显区别。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区别。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三组之间无明显区别,输血率三组均为100%。三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肌肉间静脉形成发生2例,静脉应用组和局部应用组各发生3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但不同用药方式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值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加以评估。方法:将86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在假体安装完成缝合开始时,给1 g氨甲环酸配入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膝关节假体安装完缝合关节囊后,再给1 g氨甲环酸稀释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内;术后3 h再次静脉滴入1 g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及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测结果;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1周行常规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及联合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等,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静脉滴注与关节腔内局部注射对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静脉滴注组40例和腔内注射组33例,静脉组在麻醉诱导期使用氨甲环酸10 mg/kg体重,最大剂量1 g;腔内组关节囊缝合完成且止血带未放松前,将氨甲环酸1 g注入关节腔。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腔内组患者术后引流量(252±63)m L低于静脉组(545±61)m L,隐性失血量(603±59)m L低于静脉组(882±114)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腔内组患者PT、APTT、INR与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有效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且相对安全,并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30-223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术前30 min静脉单次静滴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出血量,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04.7±19.9)ml和(348.5±14.8)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82.7±134.9)ml和(533.8±111.7)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有2例,对照组有10例需要输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使用组间比较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侧TKA手术中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对术后出血影响及安全评估。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因膝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的手术30例,没有使用氨甲环酸注射关节腔的手术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在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注射溶有1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灌注20mL生理盐水。手术后闭合引流4h,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24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时评估手术后两组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24h引流量、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能减少出血,可能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THA术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与引流管夹闭2 h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07—2014-12初次行单侧THA的8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采用随机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试验组在切口缝合完毕后将氨甲环酸氯化钠药液经引流管逆行注入关节腔内,夹管2 h后松开引流管;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后引流管夹闭2 h。结果试验组8例术中输血,对照组21例术中输血;试验组输血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2,P=0.043)。2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Pt、APtt、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差值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局部应用与引流管夹闭2 h可显著降低THA术后失血量,并未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2例,男42例,女140例;年龄(68.1±7.1)岁(范围60~7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氨甲环酸1组45例、氨甲环酸2组46例、氨甲环酸3组46例和非氨甲环酸组45例,分别于术后12 h、18 h、24 h、24 h拔除引流管。氨甲环酸1~3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非氨甲环酸组术后仅以100 ml生理盐水关节腔内局部灌注。比较四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关节肿胀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结果氨甲环酸1~3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5.5±34.3) ml、(189.4±72.3) ml、(215.3±93.4)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351.3±11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P=0.005),其中氨甲环酸1组术后引流量少于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给药方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140例,年龄55~83岁,平均70.32岁,病程3~15年。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给药)和对照组(单一给药)(n=70)。试验组在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对照组在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总的失血量、需要输血患者人数、不同时间血红蛋白的变化、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及肺栓。结果对照组显性失血量(316.6±92.3)m L,大于试验组(210.8±94.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隐性血量(746.6±96.4)m L,大于试验组(596.4±92.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松止血带前10 min按10 mg/kg静脉注入氨甲环酸并结合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临时夹闭引流管2 h,可安全、有效控制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不同应用方法对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控制失血量(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5例,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50~71岁,平均(61.0±5.5)岁,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临床研究。随机将75例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25例患者。A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B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C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术后3h静点1g氨甲环酸。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手术前后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osis,DVT)形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748.3±80.2)mL,隐性失血量为(273.7±85.0)mL;B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514.4±67.6)mL,隐性失血量为(193.1±71.0)mL;C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463.3±67.6)mL,隐性失血量为(168.2±75.0)mL。B、C两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后均比A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显性出血量和隐性出血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B、C两组对比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按照A、B、C三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按照B、C两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比A组方法应用能明显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三组方法均未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作用安全有效;但是B、C两组应用方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全髋关节置换术按照术前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此种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采用切皮前半小时将氨甲环酸按15mg/k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安慰剂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3±20.7)ml和(200.5±23.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0.5±30.5)ml和(180.3±35.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总失血量分别为(600.6±25.2)ml和(820.3±25.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切皮前半小时静脉静滴氨甲环酸15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患者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探究合理有效的TXA局部使用方式。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单节段单侧减压椎间融合术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于缝合切口前向切口创面内倒入20ml TXA溶液(1g TXA:20ml生理盐水);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而仅在切口创面内倒入20ml生理盐水。两组均在缝合后夹闭引流管2小时后再开放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术后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D-二聚体、术后输血例数、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血肿、肺栓塞、心肌缺血、缺血性脑病等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D-二聚体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总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输血例数和血栓事件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关闭切口前局部创面内给予20ml TXA溶液(1g TXA:20ml生理盐水)、缝合后夹闭引流管2小时后再开放引流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且不会增加DVT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回顾性筛选、对比、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共52例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被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并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排除双侧同期置换髋关节、氨甲环酸过敏、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其中,实验组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而对照组术中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两组均为2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性别、患侧和基础疾病。 结果实验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905±348)ml低于对照组(1 113±38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5)。同样,实验组隐性失血量(261±252)ml也低于对照组(429±39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7,P<0.05)。而实验组显性失血量(643±313)ml与对照组(684±237)ml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白蛋白及凝血指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合并两组数据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8。 结论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减少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但对显性失血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单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单侧股骨干骨折患者43例。根据术前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2组,A组22例,手术切皮前10分钟将氨甲环酸按20mg·kg~(-1)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B组21例,不使用氨甲环酸,术前10分钟予250ml生理盐水静滴。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患者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及隐性红细胞丢失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氨甲环酸组总红细胞丢失量为(494.0±247.8)ml,显性红细胞丢失量(151.5±83.4)ml,隐性红细胞丢失量(342.5±186.3)ml,显著低于对照组总红细胞丢失量(804.6±368.0)ml,显性红细胞丢失量(248.0±133.5)ml,隐性红细胞丢失量(566.1±25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的输入红细胞量为(234.1±292.5)ml和(524.3±348.3)ml,输血率分别是40.9%和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使用氨甲环酸能够减少单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及总红细胞丢失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时间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HA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25例,A组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B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术后7 h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D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E组为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及其类似药物。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血液学指标,比较5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差异。结果 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5项数值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D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分别为(272.9±46.7)ml、(27.8±3.8)g/L、(344.4±61.6)m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C组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114.7±32.7)ml、(21.0±3.9)g/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结论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在THA围手术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联合糖皮质激素局部使用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骨关节科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120例,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10)岁;病程4~19年,平均病程(12±7)年。随机分为空白组,鸡尾酒组,氨甲环酸组,试验组。空白组30例,于术中紧密缝合关节囊后关节腔逆行注射生理盐水40 ml;鸡尾酒组30例,于术中注射"鸡尾酒"40 ml(生理盐水40 ml+罗哌卡因75 mg*3支+肾上腺素1 mg*1/4支+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1支);氨甲环酸组30例,术中在紧密缝合关节囊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20 g/l(生理盐水40 ml+氨甲环酸0.5 g*2支10 ml);试验组30例,术中在紧密缝合关节囊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20 g/l(生理盐水40 ml+氨甲环酸0.5 g*2支10 ml)+注射"鸡尾酒"40 ml。四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4 h。于术后24 h抽取CRP检查,比较四组术前、术后及各组间CRP的变化情况。 结果术前四组患者年龄、性别及BMI指数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各组患者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887,P<0.001),两两比较示,试验组患者CRP明显低于空白组、鸡尾酒组及氨甲环酸组,氨甲环酸组低于空白组,而氨甲环酸组与鸡尾酒组、鸡尾酒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氨甲环酸与糖皮质激素均有抗炎、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氨甲环酸联合糖皮质激素局部使用可以进一步有效降低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炎症反应,减少关节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8):1637-1641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切口内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的影响及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初次行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2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在手术缝合深筋膜后向A组患者切口内注射氨甲环酸10 ml(1 g),B组向切口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作为对照,并夹闭引流管1 h。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血液学指标、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第一个24 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术后血D-二聚体浓度、术后输血例数及输血量。分别比较A、B两组中单、双节段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检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A组患者133例,B组患者134例。术前A、B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中失血及输血量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拔管时蛋白浓度A组为(113.6±13.0)g/L,B组为(105.1±14.4)g/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拔管时间A组为(2.1±0.4)d,B组为(2.8±0.8)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引流总量A组患者为(272±124)ml,B组患者为(412±189)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输血5例,B组术后输血15例,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A组患者平均输血(400±100)ml;B组患者平均输血(503±179)ml,两组患者术后输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切口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伤口失血量、缩短拔管时间、不增加局部血肿压迫神经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了术后失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