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时的疗效.方法 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或拉米夫定100 mg/d,持续治疗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物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hild-Pugh积分及病毒耐药等变化情况.结果 替比夫定组患者血清HBV DNA在治疗前为(6.52±1.33)log10拷贝/ml,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后2、4、8,12、24、48周时的下降值分别为(2.09±1.30)log10拷贝/ml、(2.83±1.22)log,o拷贝/ml、(3.23±1.27)log10拷贝/ml、(3.42±1.32)log10拷贝/ml、(3.65±1.30)log10拷贝/ml及(3.67±1.43)log10拷贝/ml.在24、48周时均有92.5%(37/40)的患者HBV DNA阴转.在治疗24、48周时,分别有30.0%(6/20)及35.0%(7/20)的患者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在治疗48周时ALT、AST明显下降,白蛋白、总胆红素、PTA及Child Pugh积分等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8周时替比夫定组YMDD变异率为5.0%.治疗后24、48周HBV DNA水平下降值、HBV DNA阴转率替比夫定组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 替比夫定能快速有效抑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使HBV DNA水平下降,同时可以改善肝功能,且具有较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sAg水平和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含量的变化.方法 107例CHB患者给予口服LdT 600 mg/d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12、24和48周时患者HBsAg水平和血清中sE-selectin含量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血清sE-selectin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107例患者经LdT治疗后HBsAg水平和血清中sE-selectin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HBsAg水平和血清sE-selectin含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 LdT可通过降低CHB患者血清中sE-selectin水平,提高免疫功能来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3.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国路线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年,欧美及亚太等地区的一些肝病学家依据相关的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提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路线图概念(roadmap concept),其核心内容是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根据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监测和评价治疗的应答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长期疗效[1].  相似文献   

4.
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两年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HBV 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8例: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替比夫定600mg/d口服;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均为10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Child-Pugh计分改变情况、病死率。结果治疗104周,观察组71.4%(20/28)、对照组48.1%(13/27)(P〈0.05)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稳定,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4、12、26、52、104周分别有46.4%(13/28)、64.3%(18/28)、71.4%(20/28)、75.0%(21/28)、75.0%(21/28)在检测水平以下(〈500拷贝/ml),对照组患者HBV DNA水平没有显著下降,均可检测出。观察组Child-Pugh计分下降,由治疗前(10.5±0.7)降至(5.9±0.5),对照组由治疗前(10.4±0.8)降至(8.7±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周观察组病死率17.9%(5/28),对照组37.0%(10/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比夫定治疗伴有病毒复制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减缓病情发展,提高生存率,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LdT)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替比夫定。患者包括初次使用替比夫定患者21例和阿德福韦酯原发治疗失败后换用替比夫定患者16例两组。治疗前后测定基线HBVDNA水平、HBVM、肝肾功能、肌酸肌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月、3月、6月后AL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ALT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1月log值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月、6月后log值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用药与更换用药在HBVDNA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在治疗6月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迅速减少肝损伤和降低HBVDNA病毒载量,3、6月时初次用药降低病毒载量优于阿德福韦酯原发治疗失败后更换用药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8周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72例CHB患者,其中包括35例肝硬化患者,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连续治疗10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及HBV标志物.根据12周和24周时的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3 log_(10)拷贝/ml和≥3 log_(10)拷贝/ml两组,比较其在治疗108周时的疗效.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替比夫定治疗4周时,HBV DNA不可测率及ALT复常率分别为37.5%和33.3%,至108周时达到87.5%和91.7%.46例HBeAg阳性患者治疗108周时HBeAg消失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9.1%和23.9%.12周时HBV DNA水平<3 log_(10)拷贝/ml的患者,108周时的HBV DNA不可测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HBV DNA≥3 log_(10)拷贝/ml的患者(χ~2值分别为7.96和3.94,P值均<0.05).24周时HBV DNA<3log_(10)拷贝/ml的患者,108周时的HBV DNA不可测率高于HBVDNA≥3 log_(10)拷贝/ml的患者(χ~2=10.13,P<0.05),耐药发生率低于HBV DNA≥3 log_(10)拷贝/ml的患者(χ~2=4.82,P<0.05).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108周时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Child A级患者比例明显增加(χ~2=5.83,P<0.05).结论 替比夫定可强效、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长期治疗可明显改善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者的耐药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队列研究方法,将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三组,替比夫定(LDT)组32例,拉米夫定(LAM)组31例,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化学、凝血酶原时间(PT)、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变化情况。结果LDT组患者HBVDNA水平显著下降,HBVDNA转阴率优于LAM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和48周LDT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及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Ⅱ、AST、TBil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改善,Child—Pugh计分下降,在24和48周,LDT组和LAM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T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  相似文献   

8.
替比夫定(LdT)作为妊娠B级抗病毒药物问世以来,对妊娠后期乙型肝炎病毒阻断宫内感染有效[1];但对妊娠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全程治疗的临床观察鲜有报告.本研究旨在通过从妊娠初至分娩后应用LáT治疗,观察其抗病毒疗效,预防肝衰竭,阻断宫内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探讨个体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王海燕  王煜  彭晓明  刘娅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2):1320-1322,1326
替比夫定是一种新型的抗HBV作用的核苷类似物,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起效早,耐药发生率低。了解替比夫定的药理作用,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监测,根据第24周时患者的HBVDNA水平来指导后期的治疗,有助于达到长期抑制HBV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最重要治疗措施是抗病毒治疗.替比夫定为近年用于临床的核苷类似物,使用方便,安全性良好,已普遍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结局,并与肝脏相关事件及远期预后相关;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展。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启动抗病毒治疗、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抗病毒疗效和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半定量组织学评分系统是公认的肝纤维化程度评估方法,是乙型肝炎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疗效监测的普遍手段,而形态学和结构学全定量方法可提供更客观的组织学肝纤维化评估,可望弥补传统半定量评分的主观性不足;无创肝纤维化评估方法可减少而不会完全替代肝组织学检查,其作为启动治疗决策的界值尚未达成共识,但可提供更丰富的疗效及远期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2.
病毒因素及其防治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史研究证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临床研究已证实核苷类似物特别是拉米夫定抑制CHB失代偿性肝硬化是安全有效的,表现在近期可阻断病毒复制所诱导的炎症反应,远期则可减少疾病发作及失代偿。临床治疗的过程需要3~6个月,这提示应在病程早期开始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会使部分患者疾病好转或恢复,生活质量乃至存活率提高而无须进行原位肝移植。对于必须进行肝移植者,可显著降低移植后HBV再感染率。随着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及恩曲他滨等核苷类似物的出现,相关治疗的选择逐渐增多,联合治疗的选择也相应增多,但选用时应充分考虑疾病进展、病毒载量、经济条件及长期用药的可持续性(耐药后的处理)等多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10月-2012年3月我院接受ETV抗病毒治疗的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3例分成3组,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21例(A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18例(B组),CHB 34例(C组).治疗期间每12周检测患者HBV DNA和ALT水平,并采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分析治疗前与治疗期间各指标的变化.分析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的19例的肝脏硬度值与病理诊断间的相关性.结果 ETV治疗第12、24、36、48周时,3组HBV DNA检测不到率(HBV DNA<40 IU/ml)和水平下降的中位数以及ALT复常率、FibroScan检测值改善情况相似.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病理诊断结果与FibroScan检测值比较显示总符合率为57.9%.结论 ETV用于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好.FibroScan可通过动态监测肝脏硬度值变化,判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肝纤维化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清补体C3、C4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前后的变化,探讨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补体的影响。方法 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0 mg口服,1次/d)48周,其中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和48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照HBV DNA载量分为三组:低度组(103~105IU/L),中度组(105~107IU/L),高度组(≥107IU/L)。根据应答情况分为:完全应答[ALT正常,HBV DNA降低至检测下限(〈1000 IU/L)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部分应答(有1项或2项完全应答);无应答(没有任何1项完全应答)。检测治疗前后补体C3、C4及ALT水平。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的治疗前后补体C3、C4的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补体C3、C4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失代偿组低于代偿组(P〈0.01),补体C3在低度组最低(P〈0.05)、在完全应答组高于部分应答组(P〈0.01);治疗后补体C3、C4在代偿组高于失代偿组(P〈0.01)、完全应答组高于部分应答组(P〈0.01),补体C3在低度组最低(P〈0.05);治疗后补体C3、C4在代偿组及完全应答组、补体C3在部分应答组、补体C4在中度组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恩替卡韦通过抑制HBV复制,能提高代偿期肝硬化补体C3、C4水平,且治疗应答越好,补体恢复越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心肝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0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恩替卡韦联合心肝宝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只给与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纤维化指标和肝、脾影像学等项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ALT、AS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纤维化指标,肝、脾影像学检查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心肝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炎症;抗肝纤维化,降低门静脉压力和缩脾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慢性HCV感染的主要抗病毒治疗方案,但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耐受性差.目前研究报道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能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有利于缓解肝纤维化进展,并减少肝移植术后HCV再感染的发生.因此,应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仔细评估,对于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可给予适当干预以维持抗病毒治疗的进行,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FibroScan与肝组织纤维化面积之间的相关性,以评价FS值对肝纤维化程度测定的意义,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FS值变化与肝脏储备功能评价系统CTP分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正常对照组30例、肝病组113例(CHB患者62例及其所致肝硬化患者51例)FS值,对研究对象行腹部B超检查后,应用肝脏瞬时弹性超声进行FS值测定,收集肝硬化患者入院24 h内的临床资料,计算CTP分值,根据评分分为A、B、C 3级,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法检测肝组织标本的纤维化程度,分析肝病组FS值与肝纤维化面积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肝硬化患者FS值变化与CTP分级的关系。结果 (1)CHB患者组的FS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FS值与CH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肝硬化组中FS值随着CTP分级升高而升高,ChildA、B、C 3组之间F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组的FS值与肝纤维化面积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且相关系数较高(r=0.804,P<0.01)。结论 FS弹性值与肝纤维化面积有很好的相关性,肝硬化患者的FS值随着CTP分级的上升而增加,FS值可以评估CHB肝纤维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发糖代谢异常的男性酒精性肝硬化(ALC)与乙型肝炎肝硬化(HB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9月于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87例,包含ALC患者74例,均为男性,其中并发糖代谢异常者54例;HBC患者213例,其中并发糖代谢异常者97例(男69例、女28例)。对并发糖代谢异常的ALC和H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ALC男性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73.0%vs 32.4%)、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率(35.1%vs 14.6%)、空腹低血糖发生率(27.0%vs 10.3%)和糖耐量异常发生率(31.1%vs 14.1%)均高于HBC患者(χ2值分别为4.371、3.274、4.784、1.633,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LC和HBC男性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s=0.41,P0.05);并发糖代谢异常的ALC患者,Child-Pugh A级所占比例高于并发糖代谢异常的HBC患者;Child-Pugh C级所占比例低于并发糖代谢异常的HB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20、6.542,P值分别为0.001、0.003);并发糖代谢异常的ALC和HBC男性患者的面色晦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大、肝肾综合征、营养不良、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85、2.651、1.974、3.316、3.771、5.843、7.251、5.214、4.726、2.966、6.312,P值均0.05);与并发糖代谢异常的男性HBC患者相比,并发糖代谢异常的男性ALC患者的AST、TBil、平均红细胞体积、GGT较高,白蛋白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78、2.587、2.633、2.681、2.210,P值均0.05);并发糖代谢异常的ALC和HBC男性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78、1.976、1.991,P值均0.05)。结论男性ALC和HBC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随肝功能恶化逐步升高,但二者均多以其各自病因肝硬化特征为主要表现,糖代谢异常表现不明显。对这两种不同病因肝硬化男性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是否影响CHB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例CHB患者,CHB合并NAFLD患者99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1)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24周单纯CHB患者较合并脂肪肝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更高(χ2=4.069,P=0.044);48周HBV 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7.327,P=0.000)。对于HBeAg阳性患者,单纯CHB患者在24周的生化学应答率、24和48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优于合并脂肪肝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两组的生化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48周单纯CHB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较高(χ2=7.620,P=0.006),24和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BeAg阳性患者,24周时合并脂肪肝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高于单纯CHB患者,48周时ALT/AST复常率低于单纯CHB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ALT/AS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48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脂肪变对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