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着重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轮廓、密度、MRI信号特征以及动态增强表现等. 结果 15例共18个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大小由1.5×2.3 cm~5.0×7.0 cm,肿块边界清楚,但形态不一,其中16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CT平扫12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4个病灶内可见散在小灶性低密度;所有病灶在CT动态增强肾皮质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肾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无强化;MRI显示所有病灶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在T1WI上大部分病灶呈等信号,但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在MRI上未能显示明显高信号,而MRI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和CT基本相仿. 结论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于和肾癌相混淆,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和鉴别诊断价值,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做MRI检查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临床MRI与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分析62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临床病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脂肪瘤型者19例,占30.6%;经影像学检查可见显著脂肪组织;肌瘤型者12例,占19.4%;其病变则以平滑肌成分为主,然待增强扫描后呈现为渐进性强化;血管瘤型者7例,占11.3%;该类型病灶则主要表现为以扭曲、粗大血管成分为主,待增强扫描后呈现为动脉瘤样强化;混合型者24例,占38.7%;该类型病灶主要成分为混杂,经MRI或CT扫描检查后可见小血管或脂肪组织影像;待增强扫描后,病变则呈现持续强化。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62例患者A103及HMB-45为(+)。结论 MRI及CT可较好地反映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影像,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钱利明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1):59-61
目的探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14例RAML患者均经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RAML病灶的数目、形态、密度、是否合并钙化以及强化型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经手术和病理学确诊。结果多数病灶为边界清楚的圆形肿物,单发或多发,CT平扫多呈等或高密度影,本组病例未见瘤内钙化灶。所有患者的RAML病灶在动态增强的皮质期与实质期均表现为均匀的持续性强化。结论乏脂肪RAML病灶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少有钙化。CT观察病灶的形态,密度及强化形式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其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在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鉴别中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40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5例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结果,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对比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在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皮质期和肾盂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肿瘤的CT常规征象可以发现肿瘤强化是否均匀及肿瘤强化方式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表现为强化均匀的概率高于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多表现出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 平扫期高密度及皮髓期、皮质期、肾盂期强化数值〈120HU是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具诊断价值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病理类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大小、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表现和MRI信号特征以及肝、肾的伴发病灶等。结果:肿块来源肾实质,可突出肾轮廓或贯穿肾实质,边界光整;CT、MRI平扫肿块呈混杂密度或信号,MRT2WI病灶内可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肿块内常伴囊变、出血,可见假包膜、钙化,但均无明显脂肪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皮质期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MRI表现多样,灶内无明显脂肪是其共性,病灶边界光整,MRT2WI病灶内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影可提示诊断,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 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 的临床、病理及 CT 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 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 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 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 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 组各期CT 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 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强化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H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结果 CT检查中,4例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混杂低密度灶,其中3例以脂肪密度为主,1例含少许脂肪。MRI检查中,2例均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均匀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2例强化程度稍降低,4例呈持续渐进性强化。3例可见中心血管影; 2例可见假包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显示瘤细胞表达HMB45阳性和SMA阳性或弱阳性。结论 HAML的CT、MRI影像学表现具备一定的特征性,能够反映其组织学成分,但当脂肪含量极少时极易发生误诊。因此正确认识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本病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肾周脂肪肉瘤与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对肾周脂肪肉瘤与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周脂肪肉瘤18例和肾脏巨大AML(直径>8cm)14例患者资料。32例均行CT检查,10例同时行MRI检查,分析脂肪肉瘤和AML的影像学特点。结果AML有14例显示肾实质缺损、11例发现瘤内扩张血管、5例肿瘤出血及3例伴有更小AML;而脂肪肉瘤无肾实质缺损、出血及不伴有更小AML征象,仅1例发现瘤内血管。肾实质缺损、瘤内扩张血管及肿瘤出血对鉴别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实质缺损、瘤内血管和出血是肾周脂肪肉瘤与肾脏巨大AML鉴别的重要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EAM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仅行CT增强检查,1例行CT增强检查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肾EAML 19例共21个病灶,2例双侧发病,瘤体最大径1.8~25.2 cm,平均6.5 cm;多数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19/21)且与肾实质分界清晰(17/21).11例CT平扫检出12个病灶,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7个病灶内含脂肪成分,1个病灶内示囊变坏死区;4个病灶密度均匀且高于肾实质;2例出现肾包膜下血肿.21个病灶行CT增强扫描,动脉期14个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内示粗大血管影,静脉期血管影仍可见;13个病灶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8个病灶为持续性强化.1例行MRI,T1WI及T2 WI呈混杂信号,病灶局部在反相位像上信号强度较同相位像明显下降.结论 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正确诊断肾EAML有重要价值,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门部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门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CT、MRI资料,其中2例行CT、MRI检查,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肝门部神经鞘瘤的MRI表现:T_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_2WI序列为等、高信号.CT表现: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界清晰的肿块,其内可见散在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CT、MRI增强呈延迟强化或不均匀强化.CT、MRI可见病灶周围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病理以瘤细胞呈梭形、外见完整纤维包膜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100、NSE、Vimentin阳性.结论 肝门部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肝门部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其中4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1例仅有CT资料,6例仅有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中10例为单发,1例多发,共有12个病灶,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4个,占33.3%,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有7个,占58.3%,位于小脑部1个,占8.4%。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5例病变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于脑组织密度影,无出血和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0例MR平扫中,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其余2个病灶呈低信号;在T2WI上,8个病灶呈等信号,3个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改变,旨在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四肢淋巴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囊性淋巴管瘤4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分叶状囊性肿物;海绵状淋巴管瘤12例,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增厚,呈网格样改变,可见多发扩张淋巴管;血管淋巴管瘤4例,表现为多房囊腔,周围可见增粗迂曲血管,淋巴管囊内出血可见液-液平面。结论影像学检查对四肢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MRI较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软骨瘤的CT和MRI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软骨瘤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行头颅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中肿瘤位于颅底者4例,大脑镰区者1例。CT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5例伴明显钙化,瘤周无水肿,4例邻近骨质破坏,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强化。MRI上肿块信号不均,实质部分T1Wl呈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高或高低混杂信号,钙化部分T1Wl及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5例均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呈"石榴籽征"。结论颅内软骨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组织学对照,评价64层螺旋CT和1.5TMRI在显示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对13例尸检患者的心脏,行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CT及MRI检查,并与病理学相对照。采用诊断试验分析CT、MRI诊断各型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CT、MRI对斑块分类的准确性。结果94个CT、MRI层面可与相应的组织学层面相对应。CT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0%和100%;Ⅲ型,0%和100%;Ⅳ~Ⅴ型,92.3%和86.8%;Ⅵ型,0%和100%;Ⅶ型,100%和100%;Ⅷ型,100%和97.8%。MRI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60%和100%;Ⅲ型,80%和100%;Ⅳ~Ⅴ型,96.2%和86.8%;Ⅵ型,100%和98.9%;Ⅶ型,93%和100%;Ⅷ型,100%和98.9%。结论CT、MRI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对斑块进行分型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和在临床随访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和大小、累及范围、骨破坏、出血和坏死以及密度和信号改变等。CT平扫4例,增强扫描3例。MRI为SET1WI和T2WI,MRI平扫10例,Gd-DTPA增强扫描9例。3例有随访CT,7例有随访MRI。结果(1)肿瘤分期:按Kadish分期标准,A期0例,B期1例,C期11例,2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信号和密度改变:MRI平扫信号均匀者6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者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和坏死区。增强扫描9例,3例为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为明显均匀强化。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与肌肉接近,增强扫描2例呈中度均匀强化,1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沟通瘤: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外者7例,双侧额叶同时受累2例,右侧额叶受累1例,左额叶受累1例,双侧额叶及左侧岛叶、基底核同时受累2例,仅累及硬脑膜者1例。脑组织水肿6例。(4)临床随访9例,影像学检查见肿物消失3例,缩小5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检查目的为界定肿瘤累及范围。定期影像学随访有助于及时检出复发和及时行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18.
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肾细胞癌(RCC)的CT鉴别诊断征象,提高乏脂肪RAML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乏脂肪RAML28例、RCC34例患者的资料。对各项CT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发或多发、病灶与皮质交角、假包膜及"黑星征"等4项CT观察指标在乏脂肪RAML与RCC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灶的单发与多发、与皮质的交角、假包膜及"黑星征"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S的CT、MRI和病理学表现.结果 5例ES中,发生于左前臂、左足、右眼眶、左外耳道、左侧阴茎根部各1例.3例行CT扫描,2例呈类圆形,1例呈铸状.1例边界清楚,1例部分边界不清,侵犯周围组织.CT平扫密度均不均匀,伴有斑片状低密度区,其中1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1例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1例中度渐进性强化;1例体积较小,密度均匀.其中2例行MRI扫描,T1WI:2例病灶以等信号为主,1例病灶内见稍高信号区;T2WI:2例病灶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病灶内见少量斑片状等或低信号,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内有斑片状坏死区无强化.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率100%(5/5),CK阳性率80%(4/5),EMA阳性率100%(3/3),CD34阳性率50.0% (2/4),HMG45阴性率100%(5/5),S-100阴性率75.0% (3/4),SMA阴性率66.7%(2/3),CD31阴性率50.0%(1/2).结论 ES的CT和MRI表现均有一定的特点,单发或多发,边界不清,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边缘条状或片状强化;MR T1WI呈均匀等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