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肾脏透析对机体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血透患者 ,于透析前 1h、透析开始后 1h、透后 1h、透后 3d分别行静脉血测定 :血小板计数 (PC)、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组织纤溶酶原活物 (t PA)、D 二聚体 (D D)。结果 :透析开始后PC下降 (P <0 0 5 ) ,PT延长 (P <0 0 5 ) ,APTT显著延长 (P <0 0 1) ,透后恢复 ;透析后t PA和D D增高(P <0 0 5 )。结论 :肾脏透析可启动患者内源性凝血途径和继发性纤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评价肾脏透析对机体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血透患者,于透析前1小时,透析开始后1小时,透后1小时、透后3天,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结果透析开始后PLT下降(P<0.05),PT延长(P<0.05),APTT显著延长(P<0.01),术后恢复,透析后t-PA和D-D增高(P<0.05)。结论 肾脏透析可启动患者内源性凝血途径和继发性纤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原妊高征患者血液纤溶系统变化;方法:选择高原地区妊高征患者36例,正常妊娠妇女23列,正常健康发性20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受检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及纤维蛋白原(FG)、纤溶降解产物(FDP)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高原地区寻高征患者FG和FDP含量及PAI-1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及对照组,妊高征患者FG和FDP含量及PAI-1活性的变化与病情程度有关,正常妊娠组和妊高征组t-P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正常妊娠组和妊高征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高原地区妊高征患者存在纤溶抑制功能亢进及凝血与纤溶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5.
纠正凝血-纤溶功能的紊乱治疗脂肪栓塞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c,FES)的治疗方法。FES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紊乱,纠正这种紊乱是FES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6.
作者探讨了高原低氧环境下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其方法是 :对从平原 (海拔 1 40 0m)进驻 3 70 0m和 5 3 80m高原第 7天及半年的 40名健康青年血浆抗凝血酶Ⅲ (AT -M)、纤溶酶原含量 (PLG)、D -二聚体含量 (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 (PAI)、纤溶蛋白原 (Fg)、α2 -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 (α2 -PI)进行检测 ,并与 2 0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显示 :高原低氧环境AT -Ⅲ、t-PA明显低于平原 (P <0 .0 5或P <0 .0 1 ) ,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P <0 .0 1 ) ,随居住时间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高原移居汉族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下移居汉族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状态。方法 检测 4 8例移居汉族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和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 ,并与内地健康人进行比较。 结果 与内地健康人比较 ,移居者组t-PA活性降低 (P <0 .0 5 ) ,PAI活性升高 (P <0 .0 5 ) ,Fbg含量升高 (P <0 .0 5 )。 结论 高原环境下移居汉族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已为国内外广大学者公认。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可以使脾功能亢进 (脾亢 )患者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升高 ,肝功能改善 ,已部分替代外科脾切除手术。我们近年来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在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的同时进行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收到了较好的近期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 2 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的介入治疗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 3例患者中 ,男 18例 ,女 5例 ,年龄 2 2~ 59岁 ,平均 4 1岁。所有患者均临床结合B超、CT及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68例妊娠晚期孕妇(实验组)和55例健康育龄非孕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实验组PT、APTT和INR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栓塞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方法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肝至门脉造影同时行股动脉穿刺肝动脉置管造影。依据肿瘤所属肝动脉、门静脉分支的范围,数目及血流情况选择适当化疗药物和栓塞剂进行治疗。结果手术后1个月复查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碘油沉积大部分良好。4例患者正准备接受二期手术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出现。8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2周后好转。结论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微波治疗后的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组共12例原发性肝癌,均为单发病灶,肿瘤直径3.0~6.5cm(平均4.4cm),经皮肝穿刺微波治疗术后1~3个月内行肝总动脉及可疑区域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同时对残留及复发灶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造影表现为微波治疗的肿瘤区多为无血管区,呈圆形或类圆形无染色或低密度染色区;治疗边缘区可见以下几种征象:肉芽形成(7例)、出血(3例)、边缘残留或复发(7例)和无异常造影征象(2例)。肝内异位复发灶(7例)造影表现同其原发肿瘤常见造影表现。本组12例造影发现原位边缘复发和/或肝内异位复发灶8例并全部完成栓塞治疗。结论:微波治疗区域的边缘征象的发现和鉴别是判断局部残留及复发的关键,DSA在疗效的观察及进一步综合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治疗策略及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shunting,AVS)的介入栓塞治疗策略及疗效。资料与方法 3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AVS患者,超选择插管造影明确AVS的类型、分流量及肿瘤血供后,按不同方式进行堵瘘及肿瘤化疗栓塞治疗。术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肿瘤变化,随访生存期3~12个月。结果 37例完成化疗栓塞,2例仅行化疗灌注。首次治疗瘘口消失或分流减少35例,CT显示碘油较好沉积或肿瘤稳定缩小34例。术后大部分顽固性腹腔积液、腹泻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控制或改善,无肺栓塞、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3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4.9%、87.2%、41.0%。结论精细的超选择插管造影及瘘口封堵有助于原发性肝癌合并AVS的大部分栓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在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表现及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同期分别行MSCT和DSA2种检查。MSCT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及走行分支,比较CT与DSA对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及肿瘤的血供情况等。结果45例患者,MSCT发现病灶167个、门静脉癌栓11例、动脉静瘘12例;DSA发现病灶172个、门静脉癌栓8例,动静脉瘘15例。MSCT与DSA比较,DSA对肿瘤的数目显示率略高于MS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4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MSCT对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细胞癌上腹部转移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笔者报道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并作手术探查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CT表现,着重分析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肝胃、肝十二指肠和镰状韧带转移的CT 改变。同时对门静脉、下腔静脉以及肝内转移作了描述。本文认为,CT 对HCC 上腹部转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生命质量得分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的生命质量和术后变化情况。资料与方法 采用万崇华等编制的肝癌特异性生命质量评定量表对广东省 3家医院 175例经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评定。调查时间为介入术前、术后 1个月及 3个月 ,对 3个时点的生命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命质量总分平均值在介入术后出现明显提高 ,术前、术后 1个月及 3个月的分值分别为 :115 .4± 45 .1、12 8.1± 2 8.3、12 9.8± 46 .4(P <0 .0 1) ;维度分析示术后 1个月时 ,生理、心理、症状 3个维度得分明显上升 ,社会维度得分则下降 ,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术后 3个月时 ,心理维度与术前无差异 ,而生理、症状、社会维度则与术前仍有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总体上介入治疗能够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程度与患者肝癌分期、肝功分级和介入治疗方法等密切相关。生命质量评价有望成为肝癌介入治疗效果评价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评价超声三维血管造影检查对血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研究32例HCC病人36个肿块的超声学资料。男23例,女9例,年龄30~72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或CT、MRI及介入治疗随访确诊。结果超声三维血管造影对肿块内部血流的显示明显优于CDE;对肿块周边血流的显示二者无明显差别。结论超声三维血管造影对HCC血管的显示能力强,从而能提高超声对HCC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门静脉持续灌注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将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和经门静脉植入化疗药盒持续灌注化疗药 (VPC) 2种方法结合 ,观察原发性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和经门静脉植入化疗药盒持续灌注化疗药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 83例中晚期患者 ,用表柔比星 (EPI) 40mg和顺铂 (CDDP) 80mg与碘化油配制成碘油———化疗药物乳化剂 ,经导管向肝癌供血动脉注入 ,后用明胶海绵 (GS)颗粒栓塞该动脉。治疗组 5 9例中晚期HCC患者 ,用上述方法治疗后 ,再经皮下埋置式药盒经门静脉定期灌注化疗药。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有效率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分别为 45 .8%和 61.0 % (P <0 .0 5 ) ,2组治疗后Ⅱ期手术切除率分别为 3 .6%和 11.9% (P <0 .0 5 )。对照组 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 69.9%、60 .2 %和 2 0 .5 % ;治疗组分别为 96.6%、67.8%和 42 .4% (P <0 .0 5 )。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和经门静脉植入化疗药盒持续灌注化疗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较好方法 ,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