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徐基平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癌术后及放化疗后的辨证思维及临床经验。徐教授认为,肺癌术后、放化疗后在临床上可辨为气阴两虚、气虚痰湿、阴虚热毒与气滞血瘀四型,针对不同证型,运用补肺汤与沙参麦冬汤、顺气导痰汤合四君子汤、生脉散与百合固金汤及养阴清肺汤、千金苇茎汤与三仁汤等方,随症加减,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中医证型诊断条件,为制定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的辨证分型标准奠定基础。方法对545例乳腺癌巩固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出不同证型的诊断条件。结果聚四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经专家确认,此四类证型分别是有病无证型、气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其中有病无证型占38.35%,气虚血瘀证占30.64%,脾肾两虚证占25.32%,肝肾亏虚证占4.40%。结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分析,结合专家意见,是建立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条件可行方法。在乳腺癌术后巩固期,肝气不疏、肾气不足可能为乳腺癌该阶段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3.
501例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制定乳腺癌围手术期辨证分型标准奠定基础。方法:对501例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采用文献调研、设计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各证型诊断依据。结果:聚三类较切合临床实际。经专家讨论确定各证型名称是:术前1天为肝郁痰凝兼肾虚,肝郁血瘀及冲任失调兼肝郁;术后第1天为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湿困脾胃;术后第3天为脾胃虚弱,湿困脾胃,气血两虚;术后第6天为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湿困脾胃。结论:初步制定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术前以实证为主,术后以虚证为主。可供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之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劳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2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Piper疲乏量表进行癌因性疲劳症的调查及测量,对确诊患有癌因性疲劳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信息采集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3个月后对患者随访1次,观察证候的演变情况。结果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劳的中医证候主要分为6类:肝气郁滞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湿凝聚证,其中出现比例较高的证型依次为:肝气郁滞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亏虚证。3个月后肝气郁滞证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证型演变,演变为气滞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最多。结论肝气郁滞证是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劳症最主要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5.
545例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证型聚类分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中医证型诊断条件,为制定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的辨证分型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对545例乳腺癌巩固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出不同证型的诊断条件.结果 聚四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经专家确认,此四类证型分别是有病无证型、气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其中有病无证型占38.35%,气虚血瘀证占30.64%,脾肾两虚证占25.32%,肝肾亏虚证占4.40%.结论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分析,结合专家意见,是建立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条件可行方法 .在乳腺癌术后巩同期,肝气不疏、肾气不足可能为乳腺癌该阶段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术后的临证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古代重视乳岩之辨证,现代应重视乳腺癌术后之辨证;乳腺癌术后乃虚实挟杂之疾,整体属虚,局部属实,“扶正祛邪”是治疗大法,“扶正”应以益气健脾法贯穿始终,“祛邪”应以清化浊毒法辨证选用。中医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乳腺癌术后、放化疗期间(或后),中医药具有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增强放化疗疗效,降低放化疗毒副作用,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不同分子分型在治疗、预后上存在差异,三阴乳腺癌为乳腺癌的一种分型,临床特点为ER、PR、HER2均为阴性,三阴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均不敏感,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预后。三阴乳腺癌中医辨证可分为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和正虚毒炽证及其他证型,根据不同辨证分型对症用药可以减缓疾病进展及防治放化疗不良反应。临床及试验研究均证实,对于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除放化疗外,中医药治疗是一种可选的有效方法,中医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可以扶正抑瘤,达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术后患者241例辨证分型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24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以分析和探讨乳腺癌术后的辨证分型规律,对乳腺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起着指导作用.结果表明:24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冲任失调证分别为122例(50.62%)、82例(34.02%)、138例(57.26%);乳腺癌术后多证兼夹者112例(46.47%),其中气阴两虚证伴有冲任失调证67例(59.82%);气阴两虚证、冲任失调证、肝气犯胃与病程密切相关(P<0.01);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上提出以益气养阴、健脾养血、补肾调摄冲任为主要治疗大法,佐以化瘀散结解毒.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因其“祛邪”作用的直接性、快速性以及“根治”性,已成为针对乳腺癌实体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中医药参与乳腺癌的治疗,已从古代重视乳岩的辨证,发展为现代重视乳腺癌术后的辨证,中医药在提高手术耐受性,改善手术、术后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是中医现代化的趋势,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医“证”及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热点。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及证候标准化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探索。广东省中医院林毅教授等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提出将乳腺癌分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及巩固期的分期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介绍徐基平教授运用中医药辅助治疗胃癌的经验.徐教授认为胃癌的病因病机总属正虚邪实,二者在饮食、情志、痰阻、热毒等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变化而导致出现不同的证型.胃癌术后、放化疗后在临床上可辨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气血双亏证、温热瘀毒证和胃热阴伤证,分别运用益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养胃汤、香砂六君子汤、香贝养荣汤、黄芪建中汤、玉女煎、藿朴夏苓汤、丹参饮等方治之,临证加减或合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放、化疗所致的毒副作用,提高术后远期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虚血瘀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型之一,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有独特的优势,医家运用补阳还五汤或补气活血类方或中成药、静脉制剂或联合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治法,取得显著疗效。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属于中医学肠覃、锁肛痔范畴,其发生发展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起居不时、感受外邪等因素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有关,而正气不足贯穿疾病病程始终,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培本为主。十全大补汤是补益气血的代表方剂,由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黄芪、肉桂组成,以其为基础方的辨证加减,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中发挥着补益气血的功效,有助于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加快恢复,并能减轻患者放化疗过程中的毒副反应,提高机体的耐受能力,从而确保足量的疗程;而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又可在扶正的同时,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全面论述了十全大补汤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理论和疗效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舒心饮改善气阴两虚型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的疗效。方法将胸痹患者1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与对照组(67例)。治疗组予舒心饮治疗,对照组予生脉饮治疗,疗程共4周。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胸闷、头晕、失眠、心悸等中医证候均获得改善,治疗组对胸闷和失眠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较经典益气养阴药物生脉饮而言,舒心饮能够更好地改善胸痹患者胸闷和失眠中医证候;气阴两虚  相似文献   

14.
向阳红  侯聪 《光明中医》2016,(19):2869-2870
目的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探索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原理,分析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因病机,论述各型的临床表现,提出不同的治法及遣方用药。结果肝阳头痛型因肝阳偏亢,生风化火所致,治宜平肝潜阳熄风,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化裁;血虚头痛型因气血不足,不能上荣,脑窍失养导致,治宜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常用方剂为四物汤、八珍汤、归脾汤等加减化裁;痰浊头痛型因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所致,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等加减化裁;肾虚头痛型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所致,治宜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肾气丸、右归丸等加减化裁;瘀血头痛型因瘀血阻窍,络脉滞涩,气机郁滞所致,治宜活血化瘀,通窍止痛,常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加减化裁。结论中医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许润三教授运用补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盆腔疼痛是妇科常见症状,中医药治疗是缓解非手术指征慢性盆腔疼痛的重要方法。妇科知名专家许润三教授60余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虚型慢性盆腔疼痛在临床占有一定的比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慢性盆腔疼痛以气虚、阳虚,血行迟滞而痛或虚中夹瘀为主要病机者居多。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复杂,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对各种引发慢性盆腔疼痛的疾病,只要见到气虚、阳虚证候,均可从虚论治,采用益气升阳、温中补虚,或补虚行滞、温通化瘀、缓急止痛等"补而通之"之法。临证抓住其辨证要点,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等补方,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为主中药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气虚疲劳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中风后气虚疲劳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中药治疗组给予益气为主中药汤剂加康复治疗,西药治疗组给予中药安慰剂加西药加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加康复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评估。结果 3组治疗后两个量表的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尤以中药治疗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为主中药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缺血性中风后气虚疲劳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拟滋阴益气汤对气阴两虚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肿瘤科的80例气阴两虚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试验组40例患者在采取常规西医指导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取自拟滋阴益气汤指导治疗,比较2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症状部分缓解、症状稳定以及症状恶化人数和患者白细胞下降Ⅰ度人数以及白细胞下降Ⅱ度人数,白细胞下降Ⅲ度人数,白细胞下降Ⅳ度人数对比。结果试验组症状完全缓解、症状部分缓解、症状稳定人数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症状恶化人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下降Ⅰ度人数以及白细胞下降Ⅱ度人数,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阴两虚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白细胞下降Ⅲ度人数、白细胞下降Ⅳ度人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阴两虚型非小细胞肺癌采取自拟滋阴益气汤的研究意义显著,可以缓解症状以及增加患者白细胞数量,故对气阴两虚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自拟滋阴益气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1):54-55
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良好,对于持续性房颤也能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认为心脏的阴阳气血虚衰失调是心房纤颤的基础病因。在阴阳气血亏虚基础上产生阳亢、火旺、痰湿痰热等是扰及心脉的重要病理因素。心身劳累、夜间睡眠差以及失眠、体位改变、情绪激动、胃气上逆、便秘等都是房颤的诱发因素。临床辨证可分为阴虚火旺证,用当归六黄汤和酸枣仁汤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炙甘草汤和黄芪生脉散加减;痰热扰心证,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此外,针对诱因调理也可避免或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正虚机制观察益气健脾法治疗慢乙肝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补虚法在慢性肝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0例慢乙肝肝衰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以益气健脾为主的中药煎剂口服。观察两组治疗2周时的临床转归、TBil与PTA的改善程度及MELD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2.00%高于对照组的40.00%;治疗组TBil,PTA及MELD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基于正虚机制以益气健脾法治疗慢乙肝肝衰竭,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探讨“常法与变法”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具体临床应用。GERD致病原因复杂,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运为本,肝郁气逆为标,二者互相影响,治疗时常需兼顾常法与变法。常法有四,即辨证为湿热蕴结证时,选用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开窍; 辨为脾虚气滞证时,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以健脾燥湿行气; 邪气弥漫,辨为湿阻三焦证时,则用三仁汤加减以宣通三焦利湿; 中年女性,辨为肝郁气逆证时,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肝和胃降逆。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有是症,用是药。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故以通心阳、清心火、调肺气、滋肾阴为治疗之变法,且注重患者自身调护,以减少复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