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AVF狭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TA,比较手术前后的狭窄处内径、内瘘自然流量、透析血流量,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第1、3、6、9个月时患者AVF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PTA术后,6例患者内瘘狭窄处的杂音、震颤均较术前增强;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均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3 d均能首次使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随访9个月时,有4例(66.67%)患者出现AVF再狭窄.结论 超声引导下PTA可有效解除AVF狭窄,为尿毒症患者节约宝贵的血管资源.  相似文献   

2.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治疗中的应用,选本院肾内科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的AVF狭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肾内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AVF狭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对比两组术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和内瘘自然流量;统计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和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术后疗效显著提高。AVF狭窄处血管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自然流量均较术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内瘘再狭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比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和再狭窄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 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G发生狭窄采用PTA治疗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情况。结果:3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前36例病人狭窄处内径(1.58±0.35)mm,透析血流量(144.13±19.12)mL/min,肱动脉血流量(352.30±42.01)mL/min; PTA术后狭窄处内径(3.71±0.62)mm,透析血流量(275.75±14.29)mL/min,肱动脉血流量(616.83±45.92)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术后随访3、6、9、12个月,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0.6%、66.7%、47.2%、38.9%和88.9%、75.0%、69.4%、58.3%。各随访时间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普通球囊扩张术,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成功率、球囊扩张次数以及球囊扩张压力)、扩张前后的血管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以及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血管通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7.44%)高于对照组(79.49%),球囊扩张次数少于对照组,球囊扩张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手术扩张前相比,手术扩张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患者扩张后的血管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未见明显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高压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成功率高,能有效扩张血管内径,增加透析血流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复瘘在ESRD血透患者前臂AVF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前臂自体AVF狭窄患者60例分为重复瘘组、重建瘘组与PTA组,各20例。对比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透析充分性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径明显高于术前,AVF(肱动脉)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及尿素下降率(UR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瘘术治疗患者前臂自体AVF狭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径、血流量、透析充分性等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介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狭窄性病变的效果。方法比较12例血液透析患者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狭窄病变部位的超声内径,透析时血流量变化。结果 PTA术后,血管震颤较前明显增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的血管扩张、再通。随访6个月均未发生再狭窄,满足维持性透析需要,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和肺梗塞等并发症。结论 PTA介入治疗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长期使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或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自体AVF狭窄或闭塞的尿毒症患者52例,比较手术前后自体瘘血流量的变化及造影表现,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球囊扩张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6、9、12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8.1%(51/52)、90.4%(47/52)、80.8%(42/52)、71.2%(37/52);术后1年内再狭窄患者15例,经再次球囊扩张后血流量达到透析要求(>200 mL·min-1)。结论球囊扩张是治疗自体AVF狭窄的有效方法,近期效果明显;超声或数字减影造影引导下经皮血管成形术均可行,可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和医生自身技术条件酌情选择;手术入路和球囊的选择对于治疗AVF狭窄至关重要;球囊扩张治疗自体AVF狭窄通畅率随时间降低,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1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血管成形术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血流量及静脉压变化.结果 血管成形术后造影显示狭窄血管扩张.术后透析血流量由扩张前(135.41±20.89)mL/min增至(265.37±12.28 )mL/min,在血流量为250 mL/min时,静脉压由扩张前的(189.58±12.32) mmHg降至扩张后(100.62±13.76)mmHg;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4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DCB组)20例和普通球囊组(CB组)22例。DCB组病人采用紫杉醇释放高压分流球囊扩张成形术,CB组病人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前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和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病人术前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2组病人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DCB组初级通畅率高于C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作为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0.
葛国军  朱晓峰  何强 《浙江医学》2023,24(24):2679-2683
动静脉内瘘狭窄是透析患者主要的血管通路并发症之一,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当前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PTA通过球囊扩张来恢复狭窄血管通路,球囊类型、直径、长度、材料和充气压力等因素均影响其扩张效果。本文介绍常见5种球囊的结构特点及在PTA治疗中的应用,比较不同类型球囊在动静脉内瘘狭窄治疗中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球囊类型及治疗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并提高透析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重建内瘘术在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距吻合口2 cm以内)时的疗效是否一致。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A组)36例,外科手术组(B组)33例。随访并比较2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结果A组透析时间(4.11±3.06)年,临床成功率97%,技术成功率100%。B组透析时间(3.85±2.81)年,临床成功率94%,技术成功率100%。A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高于B组(P>0.05)。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与肱动脉血流量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术前(P < 0.01)。结论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具有相同的疗效,因为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即可透析,保存病人血管资源等优势可以推荐作为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teriovenous fistula,AVF) 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引导下首次行PTA治疗的AVF狭窄患者107例,并随访12个月以上。 结果 PTA治疗AVF狭窄技术成功率100%( 107例/107例) ,临床成功率100%( 107例/107例) ,PTA前血管狭窄部位内径为(1.56±0.36) mm,PTA后为(3.13±0.35) mm,PTA前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为( 537.91±93.08) cm/s,PTA后为( 218.04±69.08) cm/s ;PTA前肱动脉平均血流量(flow volume,FV)为( 185.89±62.65) ml/min,PTA 后为(593.81±62.66)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TA后3、6、12 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7.2%、87.9%、71.0%,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6.3%。结论 超声引导下PTA能改善AVF狭窄,提高AVF通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抗凝与不抗凝治疗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通畅性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人工动静脉内瘘狭窄的120例PTA术后患者,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测量术前及术后肱动脉流量、狭窄处流速、透析血流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天、术后1个月的肱动脉流量、透析血流量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1天狭窄处流速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1天相比,肱动脉流量及透析血流量下降显著(P<0.05).抗凝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瘘通畅率分别为65%、41.7%,血栓形成率分别为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发生出血相关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A术后长期抗凝出血风险小,能减少血栓事件发生,有利于提高内瘘的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4.
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监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流量以及相关临床指标,探讨引起AVF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使用Transonic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超声稀释技术)检测AVF血流量和心输出量。收集血压、血脂、血红蛋白、钙磷、透析充分性(KT/v)等临床指标以及抗凝治疗情况进行相关分析。随访6个月,以发生内瘘血栓为终点事件,分析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19.6%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分为AVF血栓组和非血栓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均匹配。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发现其血压、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凝血时间、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VF流量在血栓组明显下降(P=0.001)。发生内瘘血栓患者的KT/v较非血栓患者减小(P=0.038)。按照内瘘流量500 mL/min作为阈值分为2组,发现当内瘘流量小于500 mL/min时,半年内内瘘的累计通畅率是65.2%,其发生血栓的风险是内瘘流量较大组的4.5倍。结论AVF透析患者内瘘血流量越低,AVF发生血栓的可能性越大。AVF的血流量减于500 mL/min是发生近期血栓的强预测因素。及时纠正狭窄有利于提高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5.
傅建群  江峡 《黑龙江医学》2012,36(7):481-48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自体动静脉内瘘(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NAVF)并发症致内瘘低血流量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肾内科2006-06~2009-12间,AV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4例病历资料,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AVF狭窄、血栓等并发症,以低血流量为终点事件,分析AVF并发症对低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154例中,21例出现低血流量,发生率13.64%[1]。21例为低血流量组,133例为正常组。分析两组资料,内瘘血管狭窄、血栓、瘘口血流量及深静脉近心端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感染、静脉瘘样扩张、假性动脉瘤、静脉分支、桡动脉、吻合口、头静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VF血管狭窄和血栓是影响瘘口低血流量的主要因素;超声所测头静脉内瘘血流量与透析时血流量存在一定误差,通过彩色多普勒二维图像、彩色血流显像、频谱综合分析AVF血管情况,能及时发现并发症所致低血流量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对尿毒症透析患者动静脉瘘口狭窄行球囊成形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到我院就诊的30例尿毒症透析动静脉瘘口狭窄患者,均接受球囊成形术治疗,观察、统计患者术前术后血管内径、血管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瘘口内径以及术前与术中、术后的血管造影情况,半年、1年以及2年通畅率情况,并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所选择研究对象术后血管内径、血管自然血流量、穿刺针血流量以及瘘口内径情况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且患者经过治疗后,术后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狭窄部位的血管已经成功扩张与再通。半年通畅率为96.67%(29/30),1年通畅率为83.33%(25/30),2年通畅率为80.00%(24/30)。结论对于尿毒症透析动静脉瘘口狭窄患者而言,对其行球囊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成功率较高,能够帮助其改善症状,血管可再通,且长期通畅率理想,不会对其机体带来较大的创伤,在临床中具有可观的价值,应当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紫杉醇涂层球囊扩张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肾内科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普通组、药物组,各56例。两组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选择性球囊扩张术,其中普通组采用普通球囊扩张,药物组采用紫杉醇涂层球囊扩张。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的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术后1个月评估两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个月评估两组再狭窄总发生率。结果 术后1周,两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高于术前,且药物组高于普通组(P<0.05)。药物组手术成功率高于普通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药物组再狭窄总发生率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 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紫杉醇涂层球囊扩张治疗能改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再狭窄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周黎明  庄旭升  张言涛  胡日红  李晔 《浙江医学》2017,39(19):1671-1672,1677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腔内技术治疗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效果。方法选取AVF失功患者35例,均采用经上肢头静脉途径腔内治疗,结合球囊扩张、置管溶栓等血管腔内干预手段,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AVF恢复功能30例,术后1d恢复血液透析治疗,AVF血流量在200ml/min以上,成功率85.7%。5例患者AVF狭窄不能扩开或血栓未能清除,转行AVF重建、切开取栓或植入永久性中心静脉透析导管等措施。术后手术穿刺处红肿渗液3例,前臂肿胀1例,予积极对症治疗3~7d后好转;无术中血管破裂情况,无补救性支架植入患者。26例AVF恢复功能的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术后6个月AVF通畅率为61.5%,12个月通畅率为38.5%,24个月通畅率为23.1%。结论经静脉途径腔内技术治疗AVF失功,操作简捷,并发症少,疗效肯定,可重复性强,适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保留造瘘血管资源,提升患者的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本科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患者共39例,其中男性27例(69.2%),女性12例(30.8%),年龄(40.6 ±13.3)岁,不包括假性动脉瘤和吻合口处瘤样扩张病例.采用超声多普勒评估血管(肱动脉血流量,桡动脉管径,吻合口管径,瘘静脉管径,瘤样扩张最大直径).采用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该组病例,观察手术前后瘤样扩张血管直径及肱动脉血流量变化,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随访术后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均为上肢动静脉内瘘,包括鼻咽窝内瘘12例(桡动脉-头静脉),腕部/前臂内瘘25例(桡动脉-头静脉),肘部内瘘2例(肱动脉一头静脉).其中只有1个瘤体的15例,2个瘤体的19例,3个瘤体的4例,4个瘤体的l例.内瘘建立的时间为(41.05±14.45)个月.瘤壁部分切除术成功率为100%,随访时间为(27.73 ±8.59)个月.瘤样扩张段的直径缩小为(10.39±1.83)mm,较术前[(43.79 ±4.74) mm]下降约7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8,P<0.01).术后肱动脉血流量为(770.59±130.10) mL/min,较术前肱动脉血流量[(1 647.39±250.33) mL/min]下降约53.22%(t=19.41,P<0.01).术后随访(27.73±8.59)个月,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严重脑出血,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7例患者发现瘘静脉狭窄,在超声引导下行球囊扩张术后可继续使用.结论 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可保留内瘘的功能和穿刺的长度,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46-149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透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计算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围手术期行护理干预,评定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PTA手术,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管内径和透析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内径和透析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及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采用球囊扩张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