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报道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出现间质性肺炎,综合相关文献,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间质性肺炎的特点、机制,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例采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特点。结果本组9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患者中,治疗后8例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治疗有效率为88.9%;1例患者病情加剧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病死率为11.1%。结论单独采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患者易引发间质性肺炎,临床应用该药物时需配合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降低毒副作用和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运用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病所致间质性肺炎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4~52岁,平均38.2岁。8例患者均立即中断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然后连续3d甲强龙2.0g/d冲击治疗,接着连续2周以上强尼松40mg/d治疗。结果:本组8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所致间质性肺炎的患者中,其中7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恢复时间为2~12周,平均6.5周,有效率87.5%;1例患者因病情加剧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为单独应用的干扰素患者,死亡率12.5%。结论:运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会有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可能,因此在对慢性丙肝患者治疗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干扰素的单独应用,尽可能的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导致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伊布替尼导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我院1例患者应用伊布替尼治疗滤泡细胞淋巴瘤过程中出现严重胆汁淤积性肝损害的案例,综合分析患者服用伊布替尼后出现肝损害后相关指标变化,并结合国内外伊布替尼引起肝损害的案例报道分析,探讨伊布替尼导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可能机制。结果:本例患者服用伊布替尼72 d后出现胆红素、胆汁酸和转氨酶上升,彩超提示弥漫性肝损害。结论:伊布替尼服用后虽然很少出现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现象,但可能在肝脏中蓄积,进而导致肝损害的发生。建议临床上使用伊布替尼时,检测肝功能尤为必要,特别是对于基线时肝功能就出现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尼落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持续性口服尼落替尼400mg予以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果显示,7例慢性期伊马替尼耐药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出现完全血液学反应,1例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进展期患者血液学有效缓解。患者用药平均时间(18.3±1.8)个月,进展期患者并未进行遗传学与份子生物学检测评估,慢性患者耐受性较好,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经对症治疗后有所缓解,其中有1例患者心脏出现不良反应停止用药。结论临床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使用尼落替尼予以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40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影像和生理评分(CRP)。结果经治疗,CRP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东芳  张成侠  冯志刚 《中外医疗》2009,28(30):189-189
目的通过1例晚期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积液的病历分析和文献复习,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对1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使其在今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结果1例确诊为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吉非替尼致间质性肺炎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燕  戴吉  祝永忠  陈凤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61-62,F0003
目的 提高对吉非替尼药物性间质性肺炎的认知。方法 报告1例双肺弥漫型肺泡癌患者服用吉非替尼并发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并结合文献探讨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经停用吉非替尼、吸氧、甲基泼尼松龙治疗1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CT显示病变炎性改变明显吸收。吉非替尼药物性间质性肺炎疗效和预后与该病发现早晚、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呼吸系统疾病史等密切相关。结论 早诊断、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定期影像学检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蔡德丰 《吉林医学》2015,(7):1346-1347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口服羟基尿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液学缓解情况、细胞学反应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下肢浮肿、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临床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我国CLL发病率虽偏低,但呈上涨趋势。既往CLL治疗以免疫化学治疗为主。近年来,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和acalabrutinib、3-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抑制剂idelalisib和duvelisib、B淋巴细胞瘤-2(BCL2)抑制剂venetoclax的上市使得CLL治疗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包括嵌合性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CART)在内的细胞免疫治疗也初显成效。在众多治疗选择中,如何为临床特征迥异的CLL患者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期患者,分为伊马替尼治疗组(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9例),分别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联合化疗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间血液学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耐受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的血液学有效率为41.7%,对照组总的血液学有效率为5.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轻且容易耐受。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进展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且毒副反应轻,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 对1例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例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尿崩症、窦性心动过速伴肌肉损坏,停药70多天再次减量服用后又出现类似症状.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可能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沈健 《当代医师》2014,(7):974-976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出现伊马替尼耐药后改用舒尼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本科应用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患者96例,47例患者直接改用舒尼替尼治疗(既往伊马替尼日最高剂量400mg组);49例患者按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NCCN)指南继续逐步加量至600,800mg/d(既往伊马替尼日最高剂量>400mg组),患者再次耐药后改用舒尼替尼。根据使用舒尼替尼用量不同将96例患者分为2组,A组采用舒尼替尼50mg/d,B组采用舒尼替尼37.5mg/d。观察总结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1)既往伊马替尼400mg/d组总有效率为80.9%(38/47),>400mg/d组总有效率为69.4%(34/4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既往伊马替尼400mg/d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期(0s)与>400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47例)、恶心(38例)、疲乏(35例)和中性粒细胞减少(34例)等。B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A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伊马替尼耐药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改用舒尼替尼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用伊马替尼400mg/d治疗出现耐药后应直接改用舒尼替尼37.5mg/d,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而不是选择加大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应用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进行动态监测,评价血液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缓解率.结果11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均达血液学缓解,其中9例患者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消失,提示遗传学缓解率为80%.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达到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缓解,优于常规化学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达沙替尼治疗所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及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诊断?转归及治疗?方法:分析了1例Ph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 B-ALL)患者达沙替尼治疗所致肺动脉高压合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并进行了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1例Ph+-ALL患者接受化疗联合达沙替尼(100 mg/d)治疗15个月后出现静止状态胸闷气喘,血脉氧下降?胸部CT显示炎症和双侧胸腔积液;超声心动图显示右房右室增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收缩压80 mmHg,少量心包积液?考虑双侧胸腔积液及PAH与达沙替尼相关,停用达沙替尼,给予西地那非?利尿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胸腔积液迅速减少,2个月后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消失,4个月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33 mmHg,心脏内结构恢复正常?结论:PAH是达沙替尼诱导的严重?致命但可以逆转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PAH需立即且终身停药?所以达沙替尼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需监测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厄洛替尼引起重度皮疹和致死性间质性肺病( ILD) 的认识。方法 分析解放军第八一医院收治的1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使用厄洛替尼引起重度皮疹和致死性ILD 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 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患者为78 岁不吸烟男性, 确诊右下肺鳞癌Ⅳ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基因第21 外显子突变。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轻度肺纤维化病史。吉西他滨、顺铂化疗1 周期。接受厄洛替尼治疗150 mg/d, 第40 d 肺癌病灶明显减小, 伴重度皮疹。间断靶向治疗100 mg/d 4 次及50 mg/d 2 次后, 出现重度皮疹和致死性ILD。立即停药, 并经验性糖皮质激素冲击和序贯治疗, 皮疹及ILD 基本消退, 但肿块较前显著增大。结论 警惕发生厄洛替尼相关性重度皮疹和致死性ILD。若NSCLC 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证据或临床诊断肺纤维化, 不宜接受厄洛替尼靶向治疗, 否则易于发生严重的肺毒性。  相似文献   

17.
徐虹  卢慧宇 《广东医学》2016,(16):2492-2493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乙酰半胱氨酸三药联合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遴选住院治疗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46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口服强的松、硫唑嘌呤,观察组口服强的松、硫唑嘌呤、乙酰半胱氨酸。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肺功能及血气分析变化的不同。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临床效果、肺功能和血气分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乙酰半胱氨酸三药联合可以有效改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临床应用推广价值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的认识.方法 对32例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患者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CT检查均有双肺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小结节样、小叶间分隔、小叶实变、磨砂玻璃样或蜂窝样改变,肺功能均存在弥散功能降低.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部分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28例病情好转,4例病情进展,因严重低氧血症死亡.结论 ①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死亡率高,间质性肺炎是皮肌炎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糖皮质激素并发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王瑾碧  王缨  马婷  倪静 《吉林医学》2014,(35):7811-7811
目的:研究低剂量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应用环孢素A(3 mg/kg)加泼尼松,对照组应用长春新碱加泼尼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ITP有确切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5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诊治的55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给予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每日1次治疗,评价3、6个月时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55例患者均治疗≥3个月,其中53例患者治疗≥6个月。治疗3个月时,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96.36%(53/55);治疗6个月时,CHR率为100%(53/53);CCyR率为75.00%(30/40)。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治疗(CML-CP)患者的早期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优异,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