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子在汉代的应用极为普通 ,经方用附子者达 3 3首。张仲景治疗痹证擅用附子 ,主取其回阳救逆 ,温中散寒、温阳利水、通痹止痛之功 ,颇具特色。现分析如下 :1 治疗胸痹证仲景使用附子治疗胸痹证的方剂有 2首。其一首是乌头赤石脂丸 ,用于“胸痛彻背 ,背痛彻心”之证。此证系阴寒痼结 ,阳气不致。乌头赤石脂丸用附子配合干姜、蜀椒、乌头一派大辛大热之药 ,逐寒止痛。为防止过辛散 ,又佐以赤石脂 ,温里固涩。本方药专力宏 ,对阴寒痼结之胸痹证 ,效如桴鼓。其二是薏苡附子散 ,它适用于“胸痹缓急者”。此胸痹系寒湿阻络而致。一般应兼见经脉…  相似文献   

2.
痛风的病因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辨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浊瘀血痼结,脾肾阳虚。在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偏方秘方不仅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疗效确切,对疑难杂症以及危重急症也有奇效,因此历代流传不衰。痛风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辨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瘀痼结,脾肾阳虚。  相似文献   

3.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燥烈,有毒,是补命门相火的主药,补火回阳最著.凡命门火衰,阴寒痼冷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肌肤、经络血脉而疼痛者,选用炮附子能温之,散之,通之,选其生用,又具收敛回阳之功.  相似文献   

4.
谈乌头之合理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乌、草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统称乌头,列为下品。其辛苦热,有大毒,性质疏利迅捷,功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临床用之得当,每能起沉疴顽疾;用之适宜,则祸不旋踵。也有的医者畏其毒性,不敢投用,限制了其药效的发挥。笔者认为:临床合理应用乌头,须权衡患者病情、药物应用、天时地域等各方面因素,灵活变通,才能保证用药安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1 审证施用乌头大辛大热,长于除阴寒痼结,散寒湿,抉雍通痹,如张山雷所言:“用乌  相似文献   

5.
温阳通痹法辨治胸痹体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胸痹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之证。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下焦阴寒过盛,水饮内停,阴乘阳位,二者相互搏结而发病。临床上以温阳通痹法为主辩证治疗。  相似文献   

6.
张玉岭 《河北中医》2010,32(5):691-692
乌头赤石脂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方由花椒、乌头(炮)、附子(炮)、干姜、赤石脂组成。主治阴寒痼结,寒气攻冲之心痛重症,具有温阳散寒、峻逐阴邪之功。方中乌头、附子、花椒、干姜大辛大热,协同配伍,温经散寒,逐寒止痛力极强,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入心经而固涩心之阳气,温涩调中,收敛阳气,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载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笔者临床运用此方化裁,治疗顽固性痛证①顽固性头痛,②肩关节周围炎,③冠心病,均收到满意疗效。体会:1乌头赤石脂丸大辛大热,燥烈走窜之品,临床运用本方须辨证精当,谨守“阴寒痼结”之病机...  相似文献   

8.
温通法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温通法指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药物治疗疾病,以达驱散阴寒凝滞之邪,疏通痹阻经脉之目的。"温"指温中、温阳,合《内经》"寒者热之"之意;"通"为通利、消散,合《内经》"结者散之"之意。导师唐定  相似文献   

9.
胸痹一证,多为胸阳不振,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发为痹痛。胸居阳位,内藏心肺,其症兼咳嗽者,责在肺,兼心慌、心悸者,责在心,本文仅讨论老年胸痹心痛证治。胸痹、心痛本为一证。《灵枢·厥病》对本病的重证及其预后描述甚详,“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立胸痹心痛专篇,强调胸阳不足,阴寒阻滞为病理关键,治疗上用通阳宣痹为主,所载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杂病广要》云:“胸痹、心痛,其病如二  相似文献   

10.
王素芝对尪痹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诊治取得较好疗效。认为尪痹发病外因多为风寒湿热之邪,内因为气血虚弱,肝肾两虚,脾虚不运。其病机为外邪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痰湿瘀阻,搏结于关节,经久不愈,痼结根深,虽肝肾亏损为本,但血瘀痰阻贯穿整个病变过程中。因此,治疗上非单独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参以血肉有情之物能起到外达肌肤、内走脏腑、活血化瘀、搜剔逐痰之功效。在辨证的基础上重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治疗尪痹取得满意效果。临床主要分为湿热蕴结和肝肾亏虚型,而痰瘀互结贯穿病变其中,在辨证治疗中不可忽视化瘀祛痰之法。  相似文献   

11.
笔者根据心肺生理的相互作用及病理的相互影响 ,撰文了从肺论治冠心病见《辽宁中医杂志》第 1期 ,现就其治疗特点再作一探讨。1 辨证论治 谨守病机1.1 上焦阳微 ,血脉痹阻 ,温肺助阳行瘀。肺气不足 ,寒邪侵袭 ,阴寒乘之阳位 ,造成胸阳不展 ,心阳被扼 ,血不能向四外灌注 ,积于心络 ,寒气搏结 ,遏阳痹脉 ,不通则痛。证见胸闷气短 ,心痛彻背 ,感寒则甚 ,畏寒肢冷 ,面色白光白 ,舌淡苔白 ,脉沉弦结代。治以阳和汤加减 :麻黄、白芥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姜炭、桂枝、炙甘草、薤白、丹参、紫苏等 ;若阳虚之极 ,阴寒甚则以参附汤加细辛、良姜…  相似文献   

12.
试论顽痹的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振东 《国医论坛》2001,16(2):21-21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是前人对痹证病因病机所作的最早论述 ,后人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病因病机、治疗、预后转归作了较为详尽的发挥 ,为后世治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然而 ,痹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 ,初期失治或治疗不当 ,易迁延反复 ,致使经络气血虚弱 ,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 ,停留于关节骨髓 ,痼结根深 ,难以逐除而成顽痹。笔者认为 ,顽痹乃痹证发展过程的中晚期 ,本虚 (气血虚弱、阴阳失调 )标实 (痰瘀痹阻 )是其病机特…  相似文献   

13.
<正>"胸痹"的名称,始见于《灵枢·本藏》:"脉大则多症。饮,善病胸痹。"临床上以胸膺部满闷憋塞甚则疼痛为主。《金匮要略》胸痹篇第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从脉象上推证病机,不管是太过还是不及,都是非正常脉,太过就是盛于正常,不及是不足于正常,太过邪气盛,不足正气虚。阳得阴脉,上焦阳虚;阴得阴脉,为阴寒内盛;上焦阳虚,胸阳不振,阴寒内盛,特别是寒邪主收引,主凝滞,主疼痛。当阴寒之邪痹阻胸阳,痹阻者,不通也,不通则痛。因此,二者相互搏结,形成胸痹。病机概括为"上焦阳虚,  相似文献   

14.
【歌诀】辛热毒药王乌头,川乌草乌痹风透。温燥肢体心腹痛,寒疝阴疽畏犀牛。【释义】乌头味苦性大热有大毒,能攻阴寒之毒,但也易中毒。乌头辛热升散枯燥,祛风燥湿、温经散寒止痛之力强,长于治疗风寒湿痹之关节痹痛、阴寒内盛之心腹冷痛,寒疝疼痛以及阴疽疼痛。  相似文献   

15.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 呼吸欠畅, 重者心痛,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痹的形成, 主要在胸阳素虚的基础上,感受寒邪、阴寒之邪痹阻胸阳,或饮食不当,嗜食甘肥生冷,烟酒,或思虑过度,伤及于脾,脾运失常,均可导致痰浊内生、阻遏胸阳为病,病理因素主要为阴寒与痰浊,病久阴寒,痰浊不化,痹阻脉络,阳气失展、气滞血瘀.瘀阻胸阳,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胸阳不足,标实为阴寒、痰浊、瘀血等邪痹阻,络脉失畅所致.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脑萎缩部分患者是由于阳气虚衰,瘀血停滞,水湿内停,瘀水互结,痹阻脑络,脑失所养而致。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或兼以温补脾阳,或兼以温补肺阳,或兼以温补心阳,或兼以温补肾阳,可获疗效。  相似文献   

17.
痹病与痿病,《内经》即有专题论述,但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曾一度痿痹不辨,究其原因有病因均与感受湿邪有关,症状均表现为手足肢体的病变,以及痹病日久可转痿病。痿病和痹病是有区别的,痹之为病必有疼痛及酸麻不仁感,痿病为筋肉弛缓枯细及肢体无力运动;痹病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所得,痿病病因较复杂,有外感、感热和内伤;痹病以阴寒性质多见,痿病则以阳热为主。  相似文献   

18.
硫磺味酸,性热有大毒。内服有温补命门真火,消沉寒痼冷之功;能疏利大肠,通阳虚阴寒凝结之便秘。外用有杀虫疗效。笔者临床屡用硫磺研细末另吞,治疗久泻、宫寒不孕、水肿、足跟痛、便秘、遗精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兹选录验案数则,聊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素问·血气形志》篇“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所指即刺络出血法,古称“锋针”疗法。《灵枢·官针》篇则说:“病在经络痼痹者……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可见锋针刺络的应用在古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主要被用于治疗因邪痹经络而导致的痼痹顽症。而现代的临床实践也证明刺络放血具有泻热、止痛、消肿、镇静和急救等作用。笔者在临床中,亦常用刺络法,现报道如下。1咳喘患者,男,38岁,2002年1月26日初诊。咳嗽、气喘反复发作30余年,再发4d。来诊时见:患者神疲懒言,喘促汗出,张口抬肩,动则气紧尤甚,喉间痰鸣漉漉。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经…  相似文献   

20.
<正> 痹者闭也,气血凝涩不行之意。痹证主要指人体关节肌肉之经脉气血为风寒湿或兼热邪痹阻引起的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特征,有时兼感肿胀,酸麻重着,甚则关节屈伸不利的证候。中医论痹以《素问·痹论篇》为基础,一般大别为风寒湿痹与热痹论治。风寒湿痹又可根据邪气的偏胜而有行、痛、着痹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