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呼和浩特市2011—202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呼和浩特市2011—2020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数据进行监测分析,描述其分布及趋势。 呼和浩特市2011—2020年共报告流腮病例6 176例,年均发病率20.60/10万,其中2012年发病率最高为40.17/10万,2020年发病率最低为7.08/10万,2012年和2020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641,P<0.001),10年间流腮发病呈波动下降趋势。流腮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11月至次年1月和4—7月出现2个发病高峰。年龄分布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占总病例数60.83%。流腮病例最多人群是学生,占总病例数的61.08%。 流腮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应加强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流腮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必要时开展6~15岁学生为目标人群的应急接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苏州市2017—202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1年苏州市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确诊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苏州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6 69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55/10万。2017—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发病率为9.09/10万,2020 —2021年平均发病率较之有所降低,为7.87/10万(χ2=14.07,P<0.05)。4 —6月以及10 —12月为发病高峰。2017—2021年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太仓市,其次为常熟市、吴中区。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9.98/10万,高于女性的6.90/10万(χ2=44.08,P<0.05)。发病人群以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6.08%、35.00%、8.89%。结论 自2020年以后,苏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有所下降,接种2剂次麻腮风疫苗可有效减少并推迟流腮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珠海市2005—2018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珠海市2005—2018年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珠海市2005—2018 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1 3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 53.67/10万,2013年发病率最高为109.97/10万,2007年最低为18.04/10万;每个月均有病例发生,每年5—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率最高为香洲区(59.23/10万);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58∶1,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人群(83.64%),5~9岁组占比最高(44.43%);发病职业类型以学生为主(47.61%),其次为幼托儿童(25.49%);共报告暴发疫情31起,均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其中小学23起(74.19%)。 结论 珠海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通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提高含流腮成分疫苗接种率,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绵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08-2017年绵阳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1 792例,年均报告病例1 179例,年均发病率为24.24/10 万;4-7月和10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夏季高峰流行强度明显高于秋冬季高峰;涪城区、科学城和高新区年均发病率较高;男女性别发病率比为1.48∶1;病例主要集中0岁~、5岁~和10岁~年龄组,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8.05%、48.64%和20.52%;病例职业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5.61%、24.60%和9.56%。 结论 绵阳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主要5-9岁儿童为主,学校及幼托机构是流腮防控的重点区域,建议实行2剂次的免疫程序,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5.
李璐  王艳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3):368-371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鞍山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评价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结果,为开展防控传染病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鞍山市15 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鞍山市2010—2019年累计报告 15 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病例22种 39 04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7.93/10万,总体发病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病例3例,年均死亡率0.01/10万;男童发病数(23 021例)高于女童(16 024例)。甲类传染病无报告,乙类传染病(3 027例,8.37/10万)和丙类传染病(36 018 例,99.57/10万)均呈下降趋势;病例报告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发病前三位的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猩红热;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发病呈下降趋势。 结论 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是今后鞍山市15岁以下儿童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应根据疾病特点采取预防接种、加强宣教和提高处置效率等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东省实施单剂含流腮成分疫苗(MuCV)免疫策略后2010—2019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特征,为流腮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出来的2010—2019年广东省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年广东省累计报告流腮病例282 444例,年均发病率为26.42/10万(15.04/10万~52.22/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1);广东省21个地(市)每年均有病例报告,深圳、广州、佛山报告病例数占48.50%;每月均有流腮病例发生,每年5—7月为发病高峰期,11月至次年1月出现小高峰;5~9岁报告病例占41.11%,5、6岁组儿童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98.88/10万、288.41/10万。结论 2010—2019年广东省流腮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流腮主要流行在珠三角地区,以5~9岁为主,季节性双峰分布时间与学生在校时间吻合,建议加强珠三角地区学校疫情防控及为4~6岁的学龄前儿童引入第2剂MuCV接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2010—2019年吉林省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探讨发病率变化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9年吉林省细菌性痢疾疫情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果 2010—2019年间,吉林省细菌性痢疾2011年发病率最高,为14.71/10万,2012年以后发病率逐年下降。2010—2019年7、8月份累计报告5 383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29.55%。男性10 483例,女性7 735例,性别比1.36∶1。3岁以下病例占总发病数的39.48%。人群分类中散居儿童所占比例最多(44.58%)。结论 2012年以后吉林省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应在夏季高发季节前针对重点人群积极开展防控工作,并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现状及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11—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乌鲁木齐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 11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5.4/10万,各年度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发病年龄以5~9岁为主,发病率为556.97/10万;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为1.52∶1;职业以学生、幼托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数的55.42%、23.24%、12.12%。结论学生和幼托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人群,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流腮高发场所,春末夏初和冬季呈发病高峰;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掌握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和分布特征,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郴州市2005—2018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8年郴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和人口学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8年郴州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0种318 95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01.80/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15种847例,年平均死亡率为1.34/10万;总体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农民、学生、幼托儿童为主。结论 郴州市传染病防治工作仍然艰巨,需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4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传染病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特征,评价疫苗接种效果,为制定流腮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20年甘肃省陇南市流腮资料进行分析,描述病例三间分布特征。结果 2005—2020年陇南市共报告流腮病例12 13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8.81/10万(6.25/10万~105.53/10万);发病时间呈现2个高峰和2个低谷的季节性特点;病例主要集中在0~14岁儿童,占病例总数的76.88%(9 325/12 130),年均发病率113.37/10万;男性年均发病率(31.85/10万)高于女性(25.51/10万)(P<0.01);发病以学生为主,占60.87%(7 383/12 130);1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发生在农村学校,2013年后无流腮暴发疫情报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EPI)前期(30.49/10万)与EPI后期(28.25/10万)相比陇南市流腮年均发病率有所下降(P<0.01),但<15岁人群年均发病率EPI前期(116.52/10万)与EPI后期(112.16/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5—2020年陇南市流腮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因学生开学呈双峰分布,发病年龄以0~14岁儿童为主,暴发疫情均出现在农村,EPI实施前后陇南市<15岁人群流腮发病率下降不明显,应继续落实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免疫接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