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面平衡训练,干预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de Morton活动指数(DEMMI)、改良Bartherl指数(MBI)评估2组患者的步态、转移和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步长、步速、步频、患侧站立相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DEMMI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步长[(42.26±3.06)cm]、步速[(38.49±2.05)cm/s]、步频[(52.40±3.10)次/分]、患侧站立相百分比[(69.91±2.90)%]、双支撑期百分比[(17.06±1.75)%]、DEMMI评分[(49.49±4.53)分]、MBI评分[(68.57±7.23)分]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辅以下肢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下肢训练时长均为每次30min,每周训练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2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及地面反作用力大小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步速[(59.34±12.20)cm/s]、步频[(89.39±13.80)次/分钟]、跨步长[(74.17±15.54)cm]提高,步宽[(18.69±3.16)cm]缩小;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9.72±10.06)%]、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1.07±0.11)、双支撑期百分比[(16.85±8.23)%]、髋关节最大活动度[(35.39±9.31)°]、膝关节最大活动度[(50.21±15.34)°]、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109.36±13.28)%]、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6.95±1.98)%]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与传统步行训练比较,下肢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髂腰肌拉伸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髂腰肌拉伸振动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髋关节主动屈曲时髂腰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的均方根值(RMS),评估其肌肉兴奋性,并测量患侧髋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采用步态分析、Berg平衡量表评估其步行及平衡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髂腰肌RMS、AROM、步长及步速、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髂腰肌RMS[(29.71±4.99)μV]、AROM[(25.15±5.86)°]、步长[(0.57±0.08)m]及步速[(0.51±0.06)m/s]、BBS评分[(45.15±6.42)分]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髂腰肌拉伸振动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侧髂腰肌肌肉兴奋性,改善其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步行能力(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的FMA、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FMA为(28.12±5.23)分,FAC为(3.92±0.86)级,健侧平均步长为(0.52±0.06)m,患侧平均步长为(0.53±0.05)m,健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51.73±1.33)%,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48.26±1.33)%,6min步行距离为(373.78±23.46)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运动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训练20 min,持续训练8周。于入选时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通过Biodex Gait Trainer-2型步态分析系统检测患者步速、步长,采用骨盆辅助机器人系统检测患者骨盆旋转角、骨盆侧倾角、骨盆竖直移动及骨盆侧向移动等运动学参数。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LE评分、BBS评分、步速、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分别为(21.40±4.38)分、(39.45±4.47)分、(61.50±17.92)cm/s、(49.25±15.13)cm和(48.65±11.49)c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盆旋转角、侧倾角、竖直移动及侧向移动等运动学参数分别为(9.93±1.92)°、(15.57±1.68)°、(12.09±1.13)cm和(8.92±3.26)c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骨盆控制能力,改善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从而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应用步态分析,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 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步宽、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健侧患侧支撑相比值和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步频、步幅、步速、步宽、步态周期、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健侧摆动相、步长偏差、健侧患侧支撑相比值和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纳入的7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假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时间1次/日,每次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假刺激组增加rTMS假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增加rTMS治疗20 min再间隔30 min后行mCIMT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10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BBS、10MWT和MBI等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FMA-LE评分[(27.88±4.04)分]、BBS评分[(47.80±5.16)分]、10MWT[(22.39±6.10)s]和MBI评分[(71.48±9.41)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假刺激组和rTMS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联合mCIMT能更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对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躯干功能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试验(TCT)、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坐位30s重心轨迹长(LOM)、坐位稳定极限范围(LOS)、步速及步态不对称性指数(GAI)。 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TCT积分、BBS评分、LOM以及LOS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TCT积分[(85.14±10.04)分]、BBS评分[(45.12±4.14)分]、LOS[(93.87±12.80)cm2]、LOM[(21.15±6.12)mm]、GAI(0.32±0.11)及步速[(34.91±9.17)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促进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进一步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反馈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减重平板训练时辅以运动反馈,每次训练10~20min,每周训练6次,共持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各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及下肢关节活动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步速、步宽、患侧及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步态不对称性指数及髋、膝关节最大屈曲活动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组步宽[(20.79±4.03)cm]、患侧及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分别为(40.52±6.21)%和(37.91±8.34)%]、步态不对称指数(0.06±0.08)、髋、膝关节最大屈曲活动度[分别为(12.62±3.84)°和(41.57±13.5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减重平板训练结合运动反馈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对提高其步行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冻结步态(FOG)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3例PD伴FO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PD药物治疗及护理,同时给予6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VR技术康复训练。于训练前、训练6周后评估对比2组患者冻结步态严重程度、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G问卷(FOG-Q)评分、步长、步频、步速、最大冻结指数值(FImax)、平均冻结指数值(FIavr)、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PD综合量表(UPDRS-Ⅲ)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OG-Q评分[(12.5±2.4)分]、步长[(24.3±8.4)cm]、步频[(71.6±15.8)步/min]、步速[(19.9±7.6)m/min]、FImax(0.6±0.2)、FIavr(0.3±0.2)、BBS评分[(31.9±6.5)分]及UPDRS-Ⅲ评分[(16.5±5.2)分]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有FOG-Q评分[(13.7±1.7)分]、步长[(17.1±5.8)cm]及UPDRS-Ⅲ评分[(19.8±3.9)分]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例数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VR技术康复训练可进一步缓解PD患者FOG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Thera-Band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Thera-Band弹力带对偏瘫侧肌肉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以及GaitWatch步态分析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24.54±2.47)分]、Berg评分[(39.21±2.25)分]、FIM评分[(12.46±1.06)分]、步频[(79.00±8.08)steps/min]、步幅[(59.75±3.31)cm]、步速[(40.29±5.04)cm/s]以及对照组的FMA评分[(20.67±2.65)分]、Berg评分[(28.92±2.90)分]、FIM评分[(11.92±0.97)分]、步频[(69.17±8.11)steps/min]、步幅[(56.38±3.46)cm]、步速[(36.08±4.84)cm/s]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以及GaitWhatch步频、步幅、步速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hera-Band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动态失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态失稳训练,对照组增加相同时长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2组患者双侧股直肌、股二头肌、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包括预期姿势调节(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和激活强度,补偿姿势调节(CPAs)阶段的激活强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 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侧股直肌[(-71.68±2.64)s]、股二头肌[(-90.07±3.65)s]和健侧股二头肌[(-84.31±5.74)s]、竖脊肌[(-67.29±5.04)s]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提前较多(P<0.05),患侧股直肌[(9.90±0.77)]、竖脊肌[(10.18±0.72)]APAs阶段的激活强度较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后CPAs阶段各肌群的激活强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48.80±3.52)分]、下肢FMA评分[(29.20±2.42)分]、步幅[(71.25±4.81)cm]、步速[(70.20±5.00)cm/s]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动态失稳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促进平衡与步行功能恢复,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现实环境下采用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性移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信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现实环境中的功能性移动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训练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态测试(FGA)、5次坐立试验(FTSS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 训练后,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训练后的BBS评分[(48.63±2.03)分]、FGA评分[(15.00±2.00)分]、FTSST时间[(15.56±3.26)s]、TUGT时间[(14.20±4.07)s]、ABC评分[(56.10±13.40)分]以及MBI评分[(70.56±5.94)分]均优于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现实环境下采用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性移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性步态、平衡功能、姿势控制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对其平衡信心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不对称性与平衡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的脑卒中患者30例设为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中老年人3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AL-600型)对受试对象进行步态测试,经分析评估软件提取各步态时空参数(站立期时间、摆动期时间、步长及步宽),其步态时空参数的不对称性评估用双侧下肢步长不对称比(SLA)、摆动期时间不对称比(SWTA)和站立期时间不对称比(STA)表示。并对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各时空参数不对称比(SLA、SWTA、STA)及步宽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SLA、SWTA和STA分别与步宽及BBS评分之间的相关程度。 结果病例组患者步行时,患侧的步长及摆动期时间均较健侧增加(P<0.05),患侧站立期时间较健侧缩短(P<0.05);而对照组下肢步态分析,各时空参数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病例组患者的步宽及各时空参数不对称比(SLA、SWTA和STA)的比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病例组患者的步宽[(15.90±2.60)cm]与BBS评分[(41.57±7.27)分]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564,P<0.01),而患者的SLA与步宽呈轻度正相关(r=0.432,P<0.05),与BBS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849,P<0.01);患者SWTA与步宽呈高度正相关(r=0.726,P<0.01),与BBS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630,P<0.01);患者STA与步宽和BBS评分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r=0.352,r=-0.126,P&rt;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存在不对称性,其步态的不对称程度与平衡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镜像治疗联合运动想象治疗对脑梗死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和运动想象组,每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动想象组采用运动想象治疗进行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运动,联合治疗组采用下肢镜像治疗及运动想象治疗,2组患者每次训练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8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4周后FMA-LE、BBS、MBI平地行走评分增高(P<0.05)。运动想象组治疗4周后仅床椅转移、平地行走评分增高(P<0.05)。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FMA-LE、BBS、MBI进食、穿衣、修饰、洗澡、小便、床椅转移、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治疗8周后FMA-LE、BBS、MBI床椅转移、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运动想象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4周后MBI平地行走评分[(10.80±2.83)分]较高(P<0.05),治疗8周后FMA-LE[(24.50±6.17)分]、BBS[(37.85±9.03)分]、MBI床椅转移[(13.5±1.53)分]、上下楼梯[(9.30±1.59)分]、平地行走评分[(12.90±2.23)分]较高(P<0.05)。 结论 早期运动想象治疗能有效提高脑梗死早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此基础上联合镜像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表现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引导下的上肢摆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肌力训练、平衡功能及步态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RAS引导下的上肢摆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连续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6周的治疗结束后(治疗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稳定极限维持范围及时间测试、10 m步行测试(10MWT)计时等指标对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3.67±0.57)分]、FMA-LE[(26.32±3.63)分]、BBS[(52.14±2.33)分]、10MWT[(26.56±6.98)s]、稳定极限维持范围时间[(3767.83±765.27)s]及范围[(6.82±1.06)mm2]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明显改善(P<0.05)。 结论 RAS引导下的上肢摆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步行稳定性、步速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眼针治疗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腰部、腹部肌群训练及肩胛骨、躯干、骨盆控制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测试(TC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及下肢Fugl-Meyer量表 (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TCT评分[(100±0)分]、BBS评分[(49.27±5.21)分]、MBI评分[(66.69±9.32)分]、上肢FMA评分[(35.58±9.18)分]、下肢FMA评分[(26.76±7.23)分]及FAC评分[(4.31±0.4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92.15±7.39)分、(42.29±5.47)分、(56.22±9.81)分、(28.32±9.76)分、(21.32±7.76)分和(3.75±0.3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30 min)及常规核心稳定训练(30 min),观察组予常规康复训练(30 min)及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30 min)。2组每次训练时间均为6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T)、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POMA)对2组患者的步行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TUG、MWST及POMA-B、POMA-G和POMA总分[对照组(29.10±8.25)s、(21.16±6.01)s及(12.69±1.49)、(9.00±0.73)和(21.81±2.00)分;观察组(29.61±8.89)s、(19.96±6.23)s及(12.75±1.53)、(8.81±0.98)和(21.44±2.42)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TUG[(24.41±7.52)、(15.46±7.04)]及MWST[(18.43±5.81)、(9.74±3.47)]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TUG和MWST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OMA-B[(13.94±1.57)和(15.13±1.09)分]、POMA-G[(9.69±0.87)和(10.75±0.78)分]及POMA总分[(23.63±2.31)和(25.88±1.6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的POMA-B、POMA-G及POMA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起立步行的预期性姿势调节能力,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