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镜像神经元疗法(MNST)对脑卒中后急性期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脑卒中后急性期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的言语-语言疗法组(SLT组)和MNST组,每组24例。3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急性期内科治疗和常规护理,SLT组在此基础上接受Schuell刺激法、交流效果促进法和强制诱导法等训练。MNS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镜像神经元疗法。SLT组和MNST组每天训练1次,每次30min,每周5天,共2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中文版语言障碍筛查测试(CLAST)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评定其失语症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CLAST各项评分及总分、BDAE分级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MNST组的CLAST各项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与SLT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相比,MNST组在命名、复述以及总分上都有所提高(均P<0.05)。此外,与SLT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相比,MNST组的BDAE分级也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镜像神经元疗法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急性期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MNs)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8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动作观察疗法。2组疗程均为16周,每周治疗10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8、16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同时计算2组患者治疗4、8、16周后3个时间点的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的差值,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治疗4周、8周、16周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2.50±9.32)分、(36.35±8.32)分、(41.32±13.45)分,BI评分分别为(67.41±16.81)分、(78.74±15.63)分、(93.85±13.45)分,与组内治疗前及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6周后,观察组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的差值与对照组的同时间点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MNs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OT)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评定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同时应用Fugl-Meyer评分(FMA)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有显著疗效,能增加胫前肌的肌力,改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从而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另外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看相同动作视频时进行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观察、对比2组患者相应脑功能区激活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9.88±4.62)分]及MBI评分[(72.19±9.6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大脑初级运动区(M1)、运动前区(PMC)及辅助运动区(SMA)激活体素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M1、PMC及SMA区激活体素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功能重组,从而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7.
8.
手动作观察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揭示手动作观察训练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1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要求患者观察操作物体的手动作视频(第1、3周),或者是观察不同物体的静态图片视频(第2周)。观察手动作视频或静态物体的同时对所观察物体进行复述。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6次/周。每周训练前后进行60张国际标准图片命名检查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的失语商评定。
结果:3周的训练对患者的国际标准图片命名、WAB失语商均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然而,手动作的观察与静态物体图片的观察相比,命名正确率和失语商的提高更为显著(P<0.05)。
结论:手动作观察较静态图片观察训练更能改善该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该效应的机制以及此方法是否有助于其他类型失语症患者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试验研究,选取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强化语言训练,每次30min,对照组2次/d,试验组1次/d,每周治疗6天,共8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中康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 CRRCAE)、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Test, BADE)、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BDNF水平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听理解、命名、列举、阅读、书写、BDNF水平、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以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如肢体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周治疗10次,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SEP进行评估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 、N20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8.87±6.62)分和(26.27 ±9.22)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6.53±4.79)分和(20.07 ±6.77)分,组内比较仅治疗8周后的上肢FMA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8周后上肢FMA评分的提高值大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上肢FMA评分的提高值(P<0.05).观察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的BI指数评分分别为(58.00 ±19.89)分和(62.33±20.34)分,而对照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的BI指数评分分别为(65.67±18.01)分和(71.33 ±14.82)分,2组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I提高值与对照组BI提高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观察组偏瘫侧SEP的N9和N20潜伏期分别为[(9.35±1.63) ms和(9.03±1.68)ms、(20.84 ±2.07)ms和(20.32±2.56)ms],波幅分别为[(3.71±1.28) μV和(3.91 ±1.18) μV、(1.83±0.44) μV和(2.08±0.51)μV],比较后发现,N9、N20的潜伏期均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高(P<0.05);对照组偏瘫侧SEP的N9 、N20潜伏期分别为[(9.87±1.68)ms和(9.52±1.54) ms、(20.89 ±2.38)ms和(20.51±2.69) ms],波幅分别为[(2.75±1.54)μV和(2.84±1.47) μV、(1.38 ±0.43) μV和(1.51±0.44)μV],治疗4周后的N20潜伏期和治疗8周后的N9、N20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偏瘫侧仅治疗8周后的N20波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其SEP.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ction observation therapy,AOT)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例)和AOT试验组(n=15例)。对照组给予每日2次语言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周5天,疗程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第一次语言功能训练前进行动作观察治疗,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定2组患者的语言功能。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WAB评分中的自发言语、复述、命名、AQ值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患者WAB各项评分和AQ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WAB各项评分及AQ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联合常规语言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吴丽丽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2):117-119,128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联合言语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言语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言语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实用性语言交...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阶段性语言康复训练对促进老年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观察室收治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对照组(n=30),研究过程中共失访10例,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中观察组26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实施阶段性语言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自发语、理解、复述、命名方面的语言功能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语言功能中理解、复述、命名得分均较入组时提高(P0.05),观察组的自发语得分也较入组时提高(P0.05);观察组语言功能中自发语、理解、复述、命名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语言康复、自理能力、社会功能、生存质量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语言康复训练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中,能有效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采用语言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11月90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一般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语言功能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恢复效果;失语分级改善2级所需时间;干预前后患者失语指数、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脑卒中失语症恢复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失语分级改善2级所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失语指数、生存质量相近(P>0.05);干预后实验组失语指数、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实施语言功能康复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语言功能康复,改善其生存质量,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7.
镜像神经元系统提供了一种动作观察-执行匹配机制,在动作观察、动作模仿、运动想象及运动学习等神经生理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动作观察疗法、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虚拟现实疗法及脑-机接口技术等的重要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手动作观察、模仿结合复述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并失语患者运动和语言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并失语患者40例分为手动作观察、模仿结合复述训练(A组)、手动作观察结合复述训练(B组)、动态风景观察结合复述训练(C组)和常规治疗组(D组),每组患者10例。4组患者均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的上肢模块和汉化版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估4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 结果 训练后,4组患者的FMA评分、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和AQ值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A组训练后的FMA评分为(33.00±16.53)分,均显著优于B组、C组、D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训练后的FMA评分均显著优于C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训练后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和AQ值均显著优于B组、C组、D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训练后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和AQ值均显著优于C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动作观察、复述结合模仿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并失语患者的运动和语言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该训练方法可激活更多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促进重要的运动-语言网络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卒中后病程1~6个月的偏瘫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依就诊顺序分为A组15例(常规治疗+tDCS)、B组15例(常规治疗+MNST)和C组14例(常规治疗+tDCS+MNST),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诱发电位N20(潜伏期、波幅)对3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UE、ARAT、MBI评分及N20(潜伏期、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C组FMA-UE、ARAT、MBI及N20(潜伏期、波幅)等指标均显著优于A、B组(均P0.05),而A、B组间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诱发电位N20的潜伏期及波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患者
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及作业治疗,观
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系统治疗,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
动量表(FMA-U)及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 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上
肢康复训练系统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