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其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常规外科开放手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实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期间实际出血量、住院期间总费用、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期间实际出血量、住院期间总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试验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随访半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根治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我院2016年5月份至2017年5月份收治的80例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实验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予以分析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相比对照组要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出血量相比对照组要少,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率相比对照组要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病情,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应用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在医院收治的6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根据手术类型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常规根治手术,观察组30例应用内镜进行黏膜下剥离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EMR与ESD治疗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50例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一般对象,并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实施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比两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切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病灶切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进行治疗过程中,采取ESD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后复发情况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nmeosal dissection,ESD)相比较,初步探讨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nme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在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收治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共4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方式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取内镜下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内镜下常规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效果: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出血与穿孔)。结果:观察组的整块切除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低于对照组的25.0%(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既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提升完整切除率,又能显著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常规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以及2年复发率。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术后1、2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穿孔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以及术后1、2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效果更佳且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同时不会增加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于早期胃癌治疗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住院部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研究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沿用腹腔镜手术,比对差异。结果研究组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几率为2.70%;对照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几率为1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于早期胃癌治疗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降低围术期继发并发症几率,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的54例为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5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组织学疗效及手术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且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病灶切除面积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9. 26%(5/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 48%(17/54)(P 0. 05)。结论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能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彻底地清除病灶,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风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韩一梅  陈志娟  孙斌  张珺  王成 《西部医学》2020,32(9):1346-1349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55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以外科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种方法对临床疗效、治疗后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患者胃排空时间、胃肠通气时间、术后24h内止痛剂使用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1年随访,研究组复发率与病理组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有效治疗早期胃癌患者,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胃肠道恢复时间和治疗时长,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除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91.42%(32/35)]、治愈性切除率[77.14%(27/35)]与对照组[94.29%(33/35)、80.00%(28/3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6/35)]、术后1年复发率[5.71%(2/35)]与对照组[17.14%(3/35)、14.29%(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疗效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当,但前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共58例,按照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且创伤较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比传统手术治疗短,整体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就诊的60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60例患者平均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实验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与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经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分析证实,实验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优化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4.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方晓瑞 《中外医疗》2016,(15):110-111
目的:探究早期胃癌的规范化内镜诊断及相关术式治疗效果。方法根据选用术式不同将整群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6例早期GC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前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者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业意义(P<0.05);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91.7%(33/36)。结论超声内镜检查可提高早期GC诊断正确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明确,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接受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传统ESD治疗。记录两组术中剥离病变直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应激激素含量。结果:观察组剥离病变直径大于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d,观察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应激激素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TⅡ)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经口牵引辅助下ESD可以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灶剥离效果,减少术后炎症及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对于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采用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科胃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术后恢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且术后并发出血、感染、流出道梗阻的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年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可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远期疗效与外科胃癌根治术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内镜黏膜切除术,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穿孔、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于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在经济以及时间上的压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1-1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以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选取2016 年2 月~2019 年3 月于我院就诊的早期胃癌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 例予常规诊断治疗,观察组30 例予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指标、病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结果比较,观察组可见1 例侧切缘有癌组织残留,经内镜下再次行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病灶;1 例水平切缘有癌组织残留,追加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未见癌细胞。两组患者有无癌残留及完整切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予以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取得良好的诊断以及治疗效果,同时并发症发生较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于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选取64例单发早期胃癌实施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患者,时间选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依据年龄分为两组,各32例。年龄≥65岁为实验组,年龄65岁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手术治疗总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分析,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实施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与中年人相似,因此该手术方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