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为温病学说理、法、方、药系统的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古代学者通过自我观察和经验总结,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医药理论进行融合,用于诠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发生与变化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取象比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病条辨》方论阐述中,吴鞠通大量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在各章节体现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特点。文章对《温病条辨》中药物"取象比类"的思想理论与文化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崔艺馨  刘庚祥 《中医杂志》2011,52(11):904-906
比象思维是中医思维方式的核心,是一种以事物间象的相似性为类比的基础,万物普遍联系,其动态功能相同即可归为一象,从而推理出事物的全部特性和属性的思维方式。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观象、别象、比象的过程,履象之逻辑,依阴阳五行学说之理来推演脏腑之象、四诊之象、理法之象、方药之象的过程,这便是中医思维特色之所在。把握中医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建立唯象中医学模型,方可为发扬中医科学性之道。  相似文献   

3.
何泽民 《中医杂志》2012,53(15):1334-1336
在分析《黄帝内经》象思维运用的广泛性、多样性、层次性、关联性的基础上,比较了象思维的优越性和局限性,阐明象思维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象思维是《黄帝内经》的主要思维方式和说理工具,它是依靠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立象以表意,用意以求理,这不同于现代逻辑分析思维.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学体系,主要是通过象思维来构建的,象思维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框架,丰富了中医学内容,主导着传统中医的临床思维,赋予了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4.
取象比类是中医的传统思维方法,恰当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中医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文章并举例说明取象比类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求理——浅谈中医思维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莉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31-432
中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上,从“象”思维的角度切入,剖析了“象”的本质,阐释了“象”的思维方法及取象比类法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并以二分法辨证评价了“象”思维在中医发展史中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展望了中西贯通之路上中医思维的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6.
象思维具有两重内涵,第一层次的象思维是根据事物相似性进行简单类比的思维方式,第二层次的象思维则是以象模型为工具的模型化思维方式。中医象思维以构建与运用象模型为核心,通过提取不同物象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根据其关联性建立不同的象模型,以此作为推演的依据。中医象思维的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从“物象”提炼“意象”,即选取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进而形成符号化的意象。第二,建立象模型,即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将意象加以联系,进而形成一系列符号体系。第三,从“意象”反推“物象”,即再次取象比类后,根据象模型分析意象。通过象模型的转换,中医象思维脱离一般性类比的主观性,而更具系统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及创新思维,对指导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象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入手,论述其在中医阴阳理论、藏象学说、经络腧穴理论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及重要应用。以此理解中医独特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等思维方法的内涵,把握中医"象"的本质,体会阴阳之象,脏腑之象,腧穴之象,经络之象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儒学与中医的思维模式和表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成祥 《河南中医》2001,21(2):67-68
取类比象,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在总结医疗实践和建构中医理论时,明显地受《周易》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传统儒学和中医的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古代文化包括中医典籍中的语言表达方法,也往往是取类比象,舍象取类,或者是取象比类,舍类取象。  相似文献   

9.
李宁 《江苏中医药》2015,47(2):9-10
蜘蛛散出自《金匮要略》,主治阴狐疝气,在其用药思路上能体现出中医取象比类的用药思维特点。在蜘蛛散的应用思路上举一反三,可以把握具有中医特色的用药思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华传统思维模式的代表,其源于《周易》,并在卦象分析过程中形成了爻位分析法、取象分析法和取义分析法3种不同的取象比类思维及非定义性、相似性、感悟性和对立发展性的思维特性,影响着中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知形式和阴阳理论、五行理论、藏象理论等核心理论体系的构建及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诊疗特色的形成,并在中医发展中推动中医学形成了重关系轻实体、重经验轻实验的思维特征及走向。在医易同源思想指引下充分认识取象比类思维,有助于从思维模式上扭转当前中医思维西化现象,推动中医药从思维训练到人才培养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银翘散为《温病条辨》代表方剂之一,该方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温病初起,风温之邪侵袭肌表,组方配伍严谨精妙,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分析条文解读吴鞠通的辨治思路,从配伍、治法多角度阐述银翘散应以辛凉解表药为君药,以解表透邪为立法,对指导临床辨证和选方用药有重要意义,以此能更好继承和发扬古代名医吴鞠通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吴鞠通《温病条辨》[1]《吴鞠通医案》[2]治疗湿病的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提供处方思路。方法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治疗湿病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54首治疗湿病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吴鞠通治疗湿病的高频药物为茯苓、厚朴、人参、附子、杏仁、半夏、桂枝等,药性多为辛、苦、甘,归经多属脾、胃、肺。对出现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较大的药对,如半夏-茯苓,茯苓-薏苡仁,厚朴-茯苓,茯苓-杏仁等。结论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多角度分析,表明吴鞠通治疗湿病多从三焦辨治,处方以宣化肺气、健脾燥湿、利水渗湿为治疗总则,且重视顾护中州脾胃,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法象思维模式建构的中医理论具有丰富的法之象和法于象的生动演绎和具体应用,认为法天则地是生物和人类进化适者生存的结果,取类比象是中医实现法天则地目的的现象学方法.通过东西方跨文化的比较发现,近现代西方科学的许多发现亦得益于类比方法,中医法象之说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缺乏将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单化处理后...  相似文献   

15.
法象思维是中医学思维体系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清代吴鞠通在其著作中广泛运用此思维方式进行辨证论治。观其治验,大抵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临证、治疗过程中法象思维的应用;另一方面是用药、煎服法象思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原创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象"思维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视域。而文学思维是通过人们的形象化思考,由想象、联想等思维模式组成的。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原创思维与文学思维的共通性,阐明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和文学课程相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在文学作品中寻求以更生动灵活而富有文学审美气息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中医原创思维的新思路,并从提升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探讨了中医原创思维培养与古代文学课程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武之望是大长安医派的重要医家,《济阴纲目》、《疹科类编》、《济阳纲目》是反映武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本文从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分门别卷、辨证论治,养血补精、重视心脾,却老延年、摄生有术4个方面,对武氏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剖析,以期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吕爱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9-1640
中医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在中医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它在两千多年前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即为其中之一。从意象思维的含义入手,从生理、病理、诊断、辨证等方面阐述了意象思维在中医理论思维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为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方法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临床高级中医师中医原创思维内涵认知现状及差异形成原因,以期为中医原创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提供数据支持和理性参考。此研究采用中医原创思维课题组专家编制的问卷,分别从“象”“数”“形神气”“阴阳五行”“分类法”“跳跃性思维”6个层面针对中医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临床中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中“分类法”“形神气”“阴阳五行”和“象思维”在整体思维层面及核心概念认知方面更为重视。不同背景的临床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内涵认知存在差异,其中职称越高、学历越高、中医专业背景、工作在综合性医院、工作范围更广泛的医师对中医原创思维概念的重视程度和认同度越高。应当加强“数”概念认知学习,将中医思维内核纳入西式思维构架,从而提高临床进修质量、增加多学科交流机会、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促进科教走进临床,提升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和培养。  相似文献   

20.
论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是培养针灸人才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马惠芳  王娜 《中医教育》2005,24(4):27-30
目前中医针灸的教育存在着轻视经典的现象,缺少经典的支持则难以掌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而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也就难以真正的实现.因此,针对现在中医教育的不足,提出培养中医针灸人才首先应掌握中医传统的思维方法,其途径是熟读经典、培养中医文化素质、重视临床、加强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等.只有真正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继承中医的精髓,发挥中医针灸的优势,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