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36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关系。结果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7、14天,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全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病变患者,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显著高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故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广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小患者。  相似文献   

2.
甄文纪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90-3592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叶县人民医院的6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60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待检者均接受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时期及不同病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第1天、治疗7、14 d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全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半结左肠病变与右半结肠病变患者,且左半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右半结肠病变患者(均P<0.05)。结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出病情严重程度,便于评估病灶损害范围,可作为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人群差异,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断的价值意义.方法 选取就诊本院的4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6名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第1、10、20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全结肠病变、半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以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1、10、20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偏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结肠病变患者入院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492.12±711.3)μg/L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病变患者(5187.8±481.7)μg/L(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可靠方法,指导临床诊疗实践使患者获得早期诊断与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临床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其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32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观察组)人院第1、10、20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关系。结果:人院第1天及治疗第10、20天,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全结肠病变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病变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病变范围较广的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较少的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于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成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对观察组(化疗前48 h、化疗2个周期后14 d)及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病情改善39例,改善率为78.00%(39/50),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非改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改善组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Ⅲ(ⅢA、ⅢB)~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70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7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可有效评估患者放化疗效果,可为临床评估病情和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毅 《中国全科医学》2012,(27):3183-3184
目的缺血性结肠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于漏诊,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价格昂贵。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以寻找简便、经济、敏感的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39例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腹痛发作24 h内抽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再行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应用Prism 3.0统计软件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结果根据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28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平均为(1.70±0.10)mg/L;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11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平均为(0.18±0.02)mg/L。二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378,P<0.05)。根据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结果,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0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9例。血浆D-二聚体检测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77.78%,阳性似然比为3.90。结论 D-二聚体检测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简便、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临床诊断本病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全面分析病情,结合辅助检查,对可疑患者及时行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或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血浆D-二聚体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24小时内对其血浆D-二聚体进行监测,与此同时配合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最后对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通过对60例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5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为缺血性结肠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数为(1.70±0.14),1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为非缺血性结肠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数为(0.21±0.0.2),比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组间呈现出统计意义.从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结果来看,36例患者为发现缺血性结肠炎,14例患者为为非缺血性结肠炎.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予以血浆D-二聚体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特异性和灵敏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将该方法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采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疑似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腹痛发作24 h内抽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再行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通过检测结果发现,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71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9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69±0.13)mg/L和(0.20±0.01)m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肠系膜下选择性动脉造影结果,发现缺血性结肠炎患者68例,非缺血性结肠炎患者12例。血浆D-二聚体检测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灵敏度为85.32%,特异度为78.25%,阳性似然比为4.01。结论:D-二聚体检测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准确度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D-二聚体含量试剂盒,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快速定性及定量检测,检测术前和术后1h、24h、3d、7dD-二聚体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术后3d达到峰值;3d后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降低,术后7d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患者血浆可能处于高凝状态,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术后恢复正常水平。因此,动态观察患者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唾液酸联合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中唾液酸和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结果验组血浆中的SA和D-二聚体单独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A和D-二聚体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A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的灵敏度为95.5%,特异性为72.3%,明显高于SA和D-二聚体单独检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唾液酸联合D-二聚体有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患者检出率,降低漏诊与误诊的可能,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到本院检查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例无急性缺血性肠病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对D-二聚体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入院第1、7、10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敏感度为81.39%(35/43),特异度为76.74%(33/43)。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作为常规早期筛选检查,对降低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远群 《广西医学》2008,30(8):1170-117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预后估计方面的重要性。方法59例脑梗死(CI)患者,17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和35例正常人,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CI组、TI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I组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TIA组,急性期高于恢复期。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缺血的严重性相关,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诊断与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03例,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治期及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复发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可认为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肺癌、胃癌和肝癌的增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高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床分期低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的含量与冠心病类型以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为观察1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例,为观察2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1例,为观察3组,同时以同时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四组观察对象的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应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并进行疾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P0.05),四组观察对象的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hs-CRP和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对于冠心病的早期发现以及临床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不完全川崎病(KD)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探讨不完全KD早期诊断手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关系.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检测不完全KD组(n=20)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n=30)儿童比较.结果 不完全K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组治疗2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CAD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D)组(P<0.05).结论 D-二聚体在不完全KD急性期即升高,可协助早期诊断;D-二聚体对不完全KD患儿CAD发生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新乡市解放军371医院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不同分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Ⅰ~Ⅱ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537.5±113.6)μg/L,Ⅲ~Ⅳ期为(1 024.3±325.1)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202.3±62.6)μg/L,且Ⅲ~Ⅳ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D-二聚体定量在血栓性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依据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将5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列为我院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均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为观察组。同期另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参照组。就两组对象的临床检验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数值比较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确,确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阳性率比较上,不同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对比差异明确,急性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其余血栓性疾病更高,确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上升,且不同血栓性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也存在差异,可用于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脑钠肽和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且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等并发症为CHD组,再根据临床分类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三组,10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中脑钠肽、D-二聚体浓度.结果 CHD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类型CHD组中,AMI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P组,UAP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P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反映其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组)、50例无缺血性脑卒中的单纯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B组)、50例健康体检者(C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IMT测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D-二聚体测定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结果:①3组个体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C组(P<0.05).②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D-二聚体可以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