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34-36
戴丽三是云南四大名医之一。他毕生潜心攻研歧黄之道,致力于中医药临床及教育事业的发展。49年的行医生涯中,屡起疑难重症,药简效专、医德高尚,在云南中医界享有极高声誉。戴氏临证颇具特色,善用“转阳法”:认为阳证易治、阴证难疗,对于阴寒内盛的急危重症,先使用大剂温药,直至阳热症状外显后再用清解之剂顺势而解;以及“开门法”:重视太阳气机的调达,通过宣畅太阳之气,达到表通里和的目的。此外,戴氏重视阳气,善用、喜用、重用附姜桂等温热药物;重视体功,尤重扶助正气及阳气。用药上尊崇经方,源于伤寒而又广于伤寒;善用食疗方药,取其不伤正气。他还创制了小白附子天麻汤、姜桂苓半汤、桑叶连贝散等多首新方,临证用之多验,时人争相传抄。对戴丽三的临证特色和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对于提高临床水平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癫痫治验     
气,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所含内容甚广。中医所说的气,则又有其特定的涵义,从生理角度而言,气表示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和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有气虚气实两端,然言虚者,是指本虚,气实多言邪气亢盛,所以《内经》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古文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开太阳"的方法治疗痤疮的思路,其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开太阳经腧穴;使病邪达表,给邪气出路;开郁结之阳气。  相似文献   

4.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伤寒论》是以扶阳气,存阴液,保胃气为治疗原则的,但其所载的113方中,祛邪的方子占有三分之二,可知仲景是通过祛邪达到扶正目的的。《内经》中有云:“邪在上者,因而越之;邪在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溃形以为汗。”综观《伤寒论》,其祛邪途径,亦无非上、下、表三个方面。兹就此简要述之: 一、邪自上窍而出首先是邪自衄血而解,如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为风寒之邪,郁滞在太阳之经,久遏不解,身无汗,表气闭塞,邪气既不能从汗外泄,势必伤及血络,而发生自衄。一衄之后,邪气借衄而外泄,故得一衄而病愈。另如46条眼麻黄汤后,邪气郁而与正气相争,正气得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第103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医家对本条的解释众说纷纭。如对“有柴胡证”,有的认为是指“邪气在表里之间”(如成无己);有的认为是指“少阳病”(如尤在泾);也有医家认为是指“柴胡正证”(如刘栋);还有医家认为是“言往来寒热”一证(如郑重光)。我认为这些看法是欠完整或欠妥的。因为从《伤寒论》的有关原文来看,“柴胡证”当包括少阳病的主证、阳微结和热入血室。少阳病的主证,是邪入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邪气在表里之间,或主要在表里之间(如101、232、233条),病属热证。阳微结是太阳表证未解,邪热刚入阳明,热结尚浅所致,邪气一半在表(太阳),一半在里(阳明),与少阳病的主证邪气在表里之间或主要在表里之间是不同的。但与少阳病却同属半表半里热证。热入血室,是妇女在  相似文献   

6.
“厥”在《内经》中出现较多,除有专篇论述外,还散在于许多篇章中,其含义较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致气机厥逆的病邪《灵枢·邪客》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类经·不卧多卧》注:“邪气逆于藏腑”,可见,此“厥气”即指“邪气”。本段论述的失眠证,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迫使卫气只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导致阴阳不和所致。《素问·调经论》亦说:“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类经·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注:“厥气,寒厥之气也。或寒气伤藏,或食饮寒凉。”说明这里的“厥气”亦乃“邪气”之义,原文系指下焦阴寒之气过盛,则寒气上逆而积  相似文献   

7.
“陷脉”一词,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分析经义,是根据邪、浊、清三“气之在脉”各属上(浅)、中、下(深)三部的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载有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和三阳合病四种,凡七条.长此以来认为凡是两经或三经的症状同时出现者为“合病”.本文拟将合病的有关条文试作分析,并提出个人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太阳阳明合病三条,即“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及”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三条述症简略,仅举呕、利和喘而胸满.根据方治推测其病机皆为寒邪束表,不得外解所致.邪气外束,里气不伸.下  相似文献   

9.
〔结语〕《素问·热论篇》云:“太阳为开。”太阳主一身之表,凡外感六淫之邪,无不先犯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颈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经病证的提纲。每经提纲,首冠以“之为病”是指某经的主要脉证。如太阳之为病,意即太阳经所具有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多冠于条文首句,其含义多指外感风寒,如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也有个别条文的“太阳病”是指外感热病如6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的共有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有经病,又有府病。经病是邪在肌表的病证。由于感受邪气不同,如2、3条“风寒二邪,常相合侵入人体,但却有孰少孰多。太阳中风,虽为外感风寒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用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证。本文探讨了"寒伤营"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分析了麻黄汤证证候,对比了太阳中风与伤寒营卫二气变化,发现寒伤卫分,卫气郁闭,不得泄越,机体处于失开状态,营卫俱强形成麻黄汤证,与营气关系不大。相比较,太阳中风"营弱卫强"反而与营气有关。治疗上,通过辛温发汗、发郁散热,解除卫气郁闭、营卫俱强的状态,防止邪气化热或者发生传经病变。正确认识麻黄汤证的病机内涵,对仲景学说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六经“开阖枢”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日:“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其道理在于,从阴阳二气分布的多少状况和六经生理功能方面说,太阳、太阴是六经中阳气和阴气最盛的经脉,太阳在表在外,是一身之藩篱,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12.
浅议《伤寒论》因势利导治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势利导”指顺从正势,扼制邪势,以驱除病邪,使邪气从外、上、下而解,促使机体阴阳自和,走向痊愈的治疗原则。病邪在外,发汗以散邪;病邪在上,涌吐以祛邪;病在半表半里,疏解以祛邪;病邪在里,攻下以祛邪;热邪郁里,清透以宣邪;邪气郁滞,清导以利邪。  相似文献   

13.
(十)上热下寒证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本条主要阐述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原文中的“伤寒”系指广义而言,非专指太阳伤寒。“胸中”与“胃中”是指上下部位。所谓“胸中有热”,即指邪热偏于上,包括胃脘、胸膈;“胃中有邪气”即指腹中有寒气,包括脾、肠。今邪热在上,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欲呕吐;寒邪在腹,脾气受伤,寒凝气滞,故腹中疼痛。如此寒热错杂之证均与阴阳升降失调有关,阳在上不能下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有30多处出现“邪”字,其义随上下文而各自不同。现将个人体会简介如下,以供同道教学研究参考。1.指中运不当本位之气。所谓“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如木运太过时壬年,木气当本位则为正气;而木运不及时丁年,金气乘克木位则为邪气。其余四运仿此一样。2.指中运不及之年,乘克之气与报复之气的气化作用。如“辛卯、辛酉年,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说明主水运不及之时,乘克的土气与复气(木气)都是邪气在发生着一定的气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结配穴法是以《灵枢·根结第五》所提出的经脉的“根”、“结”穴做为配穴原则,而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何谓“根结”?根,根本也,脉气所起为根;结,终结也,脉气所归为结。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曰:“……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根结者,六气合六经之本标也,……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根结”一词出于《灵枢·根结第五》“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这段经文意思是:邪气侵入经脉,传变多端,如果不明确经脉根结及其与脏腑内外的生理关系,就不能做到正确的治疗,导致被邪气扰乱,三阴三阳的“开”、“合”、“枢”之作用败坏,阴阳相离,精气走失,其症则不可治疗矣。  相似文献   

16.
1解表升津止利(表邪内迫下利)“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场主之。”(32条)太阳病表证不解,外邪内迫大肠,使大肠传导太过而致下利,下利以表证为主。成无己日:“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止老,而下利。”药用葛根汤解表散邪,使表解而里自如,放下利自止。2透表清热.坚阴止利(协热下利)“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逐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羊黄连场主之。”(34、茶)本证主要为表证末解误下后,邪陷阳明,入里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下利以里证为主。药用葛…  相似文献   

17.
总结佘延芬“去菀陈莝”法治疗湿疹的应用经验。“去菀陈莝”与“开鬼门”“洁净府”是治疗水肿的3个基本原则。佘延芬法宗《黄帝内经》,扩大了该法的临床适应症,认为“菀陈”是指瘀阻于经络的邪气,“去菀陈莝”是治疗邪气瘀阻致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结合采用的缪刺法,应为“刺络以祛邪,邪去而正安”之意。于针灸疗法而言,以“通”字为要,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给邪以出路,往往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 答:这句话指出了致病火邪是由于气的过盛有余而产生的。这里“气”有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了多种致病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指外感邪气作用于机体后,体内精气与外来邪气斗争而表现出一种亢奋的病理变化,鉴于体质及医护的不同情况,风寒暑湿燥  相似文献   

19.
1 枢机之含义枢机之含义 ,《素问·阴阳离合》篇云 :“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太阳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就三阳经而言 ,“太阳为开 ,谓阳气发于外 ,为阳之表 ,“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 ,为阳之里 ;“少阳为枢”谓阳气在半表半里之间 ,可出可入为枢机。就三阴经而言 ,“太阴为开”谓阴分之表 ;“厥阴为合” ,谓居阴分之里 ;“少阴为枢” ,谓居阴分之中。开者为出 ,合者为入 ,枢者为出入之间 ,此为“开、合、枢”之说。《伤寒论》少阳证是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起着二经枢纽作用。按着疾病发生部位而言 ,三阴又有少阴为…  相似文献   

20.
汗法非发热恶寒之外感表证的专利。 程国彭论八法谓“汗者,散也”。辛以散之,开腠理,散邪气也。《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外,理者,为皮肤脏腑之纹理”。非只皮肤有腠理,五脏六腑尽皆有腠理,是真气流通、邪气相传的通路。《儒门事亲》中虽有“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篇,但在“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篇中先已指出“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