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与消退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卒中(AT-IS)的主要发病机制。而通过医学干预使粥样硬化斑块保持稳定甚至消退,则是针对AT-IS进行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的新靶点,也是标志其预防是否成功的关键。动物研究发现,炎症不仅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进展、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的机制 ,阐述了应用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调脂药物。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能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多个环节,对其预后有良好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总结阐明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非降脂作用,为临床更好应用此类药物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49例LDL-C 3.6~2.6 mmol/L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他汀组23例;非他汀组26例.每位患者选取1处狭窄50%~70%的病变为靶病变.入院时和12个月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靶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结果:他汀组12个月后,LDL-C由(3.44±0.42)mmol/L降至(2.31±0.19)mmol/L,较入院时下降32.8%;非他汀组12个月后较入院时基本无变化.血管体积、管腔体积和斑块体积在入院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非他汀组斑块体积显著增加,由(82.1±14.5)mm3增加至(95.9±20.5)mm3(P<0.05);血管体积无明显变化;管腔体积缩小,由(55.1±7.8)mm3减少至(44.6±6.6)mm3(P<0.05).他汀组12个月后的斑块体积、血管体积和管腔体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止LDL-C轻度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对斑块破裂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62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率、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以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比较各组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UAP发生率;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分析责任血管狭窄病变处、近端参考血管、远端参考血管外弹力膜截面积、斑块破裂、钙化斑块比例及冠状动脉重构情况。结果非他汀组患者LDL-C未达标率为96.4%(27/28),应获得而未得到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为46.4%(13/28);他汀组患者LDL-C达标率为26.5%(9/34)。他汀组UAP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χ~2=34.491,P=0.001),他汀组LDL-C达标者与未达标者U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8)。他汀组LDL-C显著低于非他汀组(2.457±0.802 vs 3.218±1.130,Z=-9.760,P=0.001);他汀组未达标患者LDL-C水平显著低于非他汀组未达标患者(2.816±0.640 vs 3.370±0.963,F=-3.613,P=0.001)。他汀组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低于非他汀组(38.2%vs 60.7%,χ~2=3.107,P=0.1500.05),正性重构率亦明显低于非他汀组(29.4%vs 46.4%,χ~2=1.905,P=0.09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UAP发生率显著降低。使用他汀治疗可使斑块破裂减少,其独立于冠脉重构之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最主要效果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消退方面国内外研究得到了更多的证据。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制定了许多可行的治疗策略。这些进展使我们可以考虑把斑块消退作为一个现实的治疗目标。因此,我们将围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这一主题,讨论其现有的治疗证据、抑制因素等,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应用广泛的调脂药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无关。他汀类药物除调脂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聚集,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以及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进展效果评价中应用。方法 收集经多排螺旋CT检查发现CAS斑块的220例CHD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次,1次/d) 阿司匹林,随访12个月后CT复查斑块情况,根据治疗期间的用药情况分为间断用药组(n=94)、规律用药组(n=126),比较两组血脂改善情况,分析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规律用药组TC、LDL-C水平较间断用药组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规律用药组各种斑块体积均显著缩小,其中低密度斑块体积、斑块总体积均显著小于间断用药组(P<0.05);斑块总体积与TC、LDL-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够调节血脂水平,缩小CAS斑块体积;CT可定量、定性评价CAS斑块变化,有效监测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作用机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他汀类药物的多效作用包括抗炎作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作用机制包括减少和抑制黏附分子及其功能、阻断CD40-CD40L相互之间的作用及新近发现的抑制Toll样受体的形成、下调转录因子的信号传导等多种机制.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多种疾病的应用当中有独立于降脂之外的多重效应,现拟对其应用于冠心病当中的一些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脂质代谢异常,尤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不稳定斑块破裂是ASCVD病人发生急性缺血性事件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已证实通过他汀强化降低LDL-C水平能够诱导冠状动脉斑块稳定和消退。然而,由于不能耐受他汀的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差,导致LDL-C达标率低。即使LDL-C控制达标,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较高的残余心血管风险。近年来,非他汀类调脂药物发展迅速,如依折麦布、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等已被证实可提高LDL-C的达标率,降低残余心血管风险,促进冠状动脉斑块的消退。现就非他汀类调脂药物对冠状动脉斑块消退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ASCV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利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未合并高血压、心衰等其他心血管疾病,其中59例患者已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归为观察组,其余69例患者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中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肱指数(ABI)、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等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观察组的TC与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ba-PWV、CAVI、ABI和rAI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能据此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超声试验证明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减慢或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是,使用粥样瘤体积百分比法还没有找到确凿证据证明疾病进展减慢或消退,后者比血管内超声试验更准确。此项研究旨在评定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如血管内超声成像显示的那样能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瓣膜狭窄是一慢性进行性疾病,常见的形式为钙化性或退行性病变,目前认为与炎症和脂蛋白沉积有关,钙化和骨化也参与了病变过程,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降脂治疗可能延缓主动脉瓣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钙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慢性肾脏病等多种疾病中普遍存在,他汀类药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血脂代谢紊乱患者的常用药物。既往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抑制冠状动脉钙化的作用,而新近研究则提出相反意见。鉴于目前他汀类药物与冠状动脉钙化关系存在一定争议,故本文就冠状动脉钙化发生机制,他汀类药物与冠状动脉钙化关系及两者关系矛盾性结论成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有关调脂治疗消退动脉粥样斑块已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和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证明,调脂治疗(尤其是强化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有望稳定或消退粥样硬化斑块。但是,调脂治疗使何种类型斑块更易产生有效作用,以及新的影像技术在估价斑块消退中的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应激、抗炎、抗血栓及稳定易损斑块等作用,这些除降脂以外的其他作用称之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性及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8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药物干预常规超声造影组(A组),无药物干预超声微泡造影组(B组),阿托伐他汀干预超声常规造影组(C组),阿托伐他汀干预超声微泡造影组(D组),每组20只;建立AS模型后,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斑块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第8因子相关抗原(FVⅢRAg)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的蛋白表达;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对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及微泡造影检查,并采用ACQ分析软件得到斑块的始增时间(AT)、到达时间(TTP)、峰值时间(PI)以及基础强度(BI),计算增强强度(EI);利用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抗CD34免疫组化染色法,算出微血管密度(MVD),并与造影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模型高脂喂养后,相对于A组+B组,C组+D组的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减轻,且脂质沉积和泡沫细胞也减少;同时C组+D组AS斑块内VEGF,FVⅢRAg,MMP-3和CD40L的阳性染色面积以及MVB值也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1);另外D组AS斑块EI值与MVD值呈正相关(r=0.665,P<0.01),高于C组AS的EI值与MVD值相关性(r=0.401,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AS斑块的作用,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可能为其机制之一,而超声微泡造影剂有助于评价AS斑块新生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评价硫辛酸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硫辛酸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等常规药物;硫辛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硫辛酸。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血脂指标上的疗效及颈部超声、四肢动脉硬化的改变,包括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TG、TC、LDL-C、HDL-C、hs-CRP及IMT、baPWV的改善均达到统计学意义,且硫辛酸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采取适当措施后均得以缓解。结论硫辛酸联合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相关指标TG、TC、LDL-C、hs-CRP,升高HDL-C,改善IMT和baPWV,临床疗效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人类动脉粥样硬化能否消退,关系着临床冠心病等疾病的防治。近年来,已积累的研究资料证实,经过严格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可以延缓或中止病变的进展,已形成的病变也可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