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目前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的比例都很高,脑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一所武装警察部队总队医院的内三科和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3—01/2004—05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武装警察部队黑龙江省总队医院及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312例。方法:对312例脑卒中患者在入院后48h内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欧洲脑卒中评分(ESS)进行评定,同时收集有关的临床资料及社会心理因素。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年龄、个性、文化程度、脑卒中类型,脑卒中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抑郁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1%,以轻、中度抑郁为主;脑卒中后抑郁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lt;0.01),老年患者高于中青年患者(P&;lt;0.01);性格内向者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中学以上学历较小学文化程度者显著增高(P&;lt;0.01);左侧大脑半球病变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频率明显高于右侧大脑半球病变(P&;lt;0.01),其中额叶病变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最高;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与欧洲脑卒中评分(ESS)呈明显负相关(r=-0.846,P&;lt;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源性因素作用的结果,符合生物-精神-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2.
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56例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同时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焦虑发生104例,占72.22%;抑郁发生87例,占60.42%;年龄与焦虑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3(P<0.05);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较高,采取护理干预可降低其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将90例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康复组、药物组及联合组3组,每组30例.每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同时行早期康复训练,药物组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联合组予早期康复训练及口服帕罗西汀治疗.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及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12周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康复组和药物组,E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和药物组.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能显著改善老年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借鉴国外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经验,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健康教育.56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规范化康复护理,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入选时、干预1、2个月后进行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脑卒中后抑郁多模式方法诊断、焦虑自评量表、并发症发生率评定.结果 2组患者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前一阶段提高(P<0.01);1月后,实验组提高分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月后,实验组提高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脑卒中后抑郁多模式方法诊断、焦虑自评分均较前一阶段显著性降低(P<0.01);焦虑自评分:1,2月后实验组降低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脑卒中后抑郁多模式方法诊断评分:1月后,实验组降低分大于对照组(P<0.05),2月后,试验组降低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有助于患者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较高,而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病灶部位与预后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1995-12/1999-12在青岛市人民医院及解放军第四○一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89例,符合标准的151例(病例组),男89例,女62例,年龄60~78岁,平均(67.27±7.05)岁.脑梗死109例,脑出血42例.同期选择年龄相当的健康人120例为正常对照组.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者151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进行评定.主要观察指标大脑半球前、后、左、右各部位病灶数及各病灶部位患者HAMD得分.结果抑郁发生率为30.88%,轻、中、重度分别占25.17%,71.52%,3.31%.病例组HAMD总分21.58±4.59,正常组4.59±1.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8.58,P<0.01).临床表现以中度抑郁状态为多见.病灶在左侧半球(19.35±4.39)和前半球(19.57±5.43)HAMD评分显著高于右侧半球(16.55±5.37)和后半球(17.534.8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6,2.55,P<0.01~0.05),更易发生抑郁状态.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多发于左侧半球及前半球,提高对此症的认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09-01 -2010-01收治1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的改善程度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神经内科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3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手肿胀程度、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手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肢肌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Barthel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护理新方法能有效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住院患者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某三甲医院脑卒中150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患者抑郁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性别、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支持状况、病变部位、患病年限、有无合并基础疾病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有相关性(P0.0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在发病前期,护理人员应充分评估不同脑卒中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积极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地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6周.于护理干预前及干预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贾永雄  马永华  刘志斌 《新医学》2003,34(4):237-23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脑卒中后患者进行筛查,其中超过16分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进一步评分,按有无抑郁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拆。结果:①142例脑卒中患者中,48例出现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3.8%;②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有性别、社会交往、家庭关系、仍瘫程度、病变部位,其中大脑半球病变及偏瘫严重程度与抑郁状态关系密切。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脑卒中后早期积校治疗减轻致残程度,加强家庭及社会支持对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侃  陈眉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4):572-573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对46例确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并选择同期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史的非脑血管病就诊者24例作对照组。结果:(1)4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PSD发生率为45.7%,其中轻中度抑郁为32.6%,重度为13.0%。(2)卒中后抑郁组及无抑郁组皆较对照组hs-CRP含量增高,对照组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且抑郁组明显高于无抑郁组(P<0.01);其中轻中度抑郁组hs-CRP已高于对照组(P<0.05),而重度抑郁组则明显高于无抑郁组及轻中度抑郁组(分别P<0.01,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卒中及并发抑郁障碍关系密切,对早期预测脑卒中后是否并发PSD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及其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尚无肯定的结论.PSD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此项研究应向定量化深入.目的通过对PSD和抗抑郁干预,探讨PSD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研究.单位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神经内科,湖北中医学院神经科,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内科.对象2001-08/2002-03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的PSD患者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61.7±12.1)岁,随机分为抑郁组20例和非抑郁组21例.干预抗抑郁组在第1个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后开始服用阿米替林和心理辅导.在发病1个月和3个月时采用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欧洲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ESS)进行评定,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生活质量和抑郁症状的改善.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在第1,3个月时HAMD,ESS和SS-QOL评分.②SS-QOL各项指标评分结果.③抗抑郁组治疗效果.结果抗抑郁组治愈者16例,治愈率76%(16/21),4例比治疗前减少5分以上,总有效率为95%(20/21).抗抑郁组SS-QOL评分显示在情绪、体能、家庭活动、社会活动、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PSD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抗抑郁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变化,其发病率较高,并且严重影响患者近、远期的功能预后,影响其恢复期的生活质量.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治疗,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心理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干部病房.对象2001-10/2002-0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康复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心理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降压,改善脑循环及对症)治疗.在患者入选时、病程3,6个月时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主要观察指标康复组和对照组在第3,6个月时Barthel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得分在疗程3个月(68.0±2.9)和6个月(70.0±3.5)时显著高于对照组(62.0±3.3,65.0±3.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0.01),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在疗程3个月(8.9±4.9)和6个月(8.7±5.1)时则明显低于对照组(15.2±5.6,14.9±8.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抑郁心理.  相似文献   

14.
卒中单元病房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病房中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卒中单元病房的脑卒中患者176例为康复组、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84例为对照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同时配合运动疗法,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抑郁状态。结果:治疗后QLI总分及各分项得分、BI指数得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状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卒中单元病房综合治疗脑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ADL,减少抑郁状态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肢体功能障碍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及抑郁的心理.严重心理障碍又导致患者对前途失去信心,加重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妨碍患者正常活动的恢复.所以在脑卒中后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很有必要.目的探讨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焦虑及抑郁心理的改善作用.设计自身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康复科.对象2002-06/2003-0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出血性脑卒中11例,缺血性脑卒中19例.干预30例患者按神经内科常规抗凝或止血治疗同时综合利用神经易化技术进行功能训练,1次/d,40~45 min/次,平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肢体分级评定及医院用焦虑抑郁联合评定量表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Brunnstrom肢体分级.②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得分.结果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恢复较前明显进步,焦虑评分[治疗前(14.33±4.57)分,治疗后为(3.83±2.59)分]及抑郁评分[治疗前(13.33±4.27)分,治疗后为(4.43±2.33)分]也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944,10.023,P<0.01).结论早期功能训练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 :观察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94例经多模式诊断方法(MMADD) [1] 确诊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 ,心理组同时介入心理治疗。 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MADD和脑卒中病损评分 (SIAS) [2 ] 检测。结果 :治疗 8周后 ,SIAS及MMAD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2组均有显著提高 (P <0 .0 0 1) ;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分别P <0 .0 5 ,P <0 .0 1)。结论 :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能显著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磁共振波谱(MRS),分析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脑代谢物变化的特点。方法:对1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抑郁患者(PSD组)和10例梗死后无抑郁患者(非PSD组)行头颅1H-MRS检查,测量感兴趣区(ROI)双侧颞叶、丘脑、脑卒中部位及对侧正常区域的氮-乙酰天冬氨酸(NAA)、含胆碱化合物(Cho)、肌醇(mI)、肌酸(Cr)的含量,计算NAA/Cr、Cho/Cr以及mI/Cr比值。结果:PSD组双侧颞叶NAA、NAA/Cr,右侧丘脑NAA的值非PSD组,而双侧颞叶Cho、Cho/Cr,右侧丘脑mI/Cr的值非PSD组(均P0.05)。结论:MRS可以反映PSD患者脑内各代谢物水平的改变,可能为PSD早期发现及发病机制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在综合性医院诊治,但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仅局限于药物治疗。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2-01/2003-08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入选的首发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63.42±7.47)岁,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方法: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1周内,脑出血患者在入院后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患肢康复训练(物理治疗或/和作业治疗)、理疗、针灸及心理疏导等。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45min/次;理疗、针灸等1次/d,20min/次。对照组患者仅为临床医师查房时口头叮嘱其自行活动,或家属自行帮其活动。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及出院时心理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0~15分不等,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与其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出院时康复组经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因子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0.01),对照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等也有明显的改善(P<0.05);康复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犤(1.55±0.43),(1.80±0.35);(1.48±0.39),(1.68±0.55);(1.54±0.43),(1.83±0.37);(1.32±0.39),(1.56±0.36);(1.46±0.43),(1.66±0.52);(1.12±0.38),(1.35±0.35),(t=2.11~2.24,P<0.05)犦。②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P<0.05~0.01),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犤(73.24±4.64),(52.44±2.86),(P<0.05)犦。结论:进行康复治疗和未进行康复患者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中各症状因子分、Barthel指数均有所改善,进行康复治疗患者改善尤为突出。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血浆和脑脊液5-羟色胺(5-HT)含量的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PSD及30例对照组的血浆和脑脊液5-羟色胺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SD患者血浆和脑脊液5-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在不同的时间脑脊液和血液的5-羟色胺的水平无明显波动(P〉0.05)。结论血浆和脑脊液5-羟色胺含量的降低在PS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its role in rehabilitation of inpatient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OBJECTIVES: To identify the prevalence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in a population of patients admitted for rehabilitation of neurologic sequelae of their first stroke, to recognize reliable prognos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PSD, an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PSD on the results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ETHODS: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470 of 508 consecutive patients admitted to a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for sequelae of their first stroke, the relation between 23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was assessed by using a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orward stepwise).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PSD on basal disability and on rehabilitation results was assessed by multiple measures (length of stay,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and percent of low responders 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and mobility). RESULTS: PSD occurred in 129 patients (27.4%). Being female and having more than 8 years of schooling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depression (odds ratio [OR] = 1.9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27-2.96, and OR = 1.61, 95% CI = 1.04-2.48, respectively). No association was found with site or side of cerebral lesion. In a logistic model, depression was a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redictor (OR = 1.99, 95% CI = 1.14-3.46) of low response on ADL in spite of treatment. CONCLUSIONS: PSD occurs especially in female patients and in patients with a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and, even if treated, may affect rehabilitation results. No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brain lesion location and PS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