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及满意度,对长正中(牙合)型义齿的佩戴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12例重度牙槽嵴吸收无牙(牙合)患者,分别制作长正中(牙合)型与解剖(牙合)型两种义齿,各给予患者3个月佩戴.对患者佩戴期间咀嚼效果以及满意率进行测试,总结患者最终选择结果.结果 患者佩戴两种义齿期间,分别于佩戴4,8,12周行咀嚼效率测定,长正中验型3次测量结果均显著高于解剖(牙合)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牙合)型使用满意率为(8.81±0.30)分,长正中(牙合)型使用满意率为(9.58±0.5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者均选择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解剖(牙合)型义齿,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具有更高的咀嚼效率,且患者满意度高,更符合时下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全口义齿咀嚼效率和满意度的各项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来该院制作安装全口义齿的患者412例,进行咀嚼效率测定和全口义齿满意度调查,分析影响全口义齿咀嚼效率和满意度的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经济状况、基托材料、人工牙材料、软衬材料、是否患颞颌关节疾病、无牙颌时间、是否佩戴过义齿、排牙法和全口义齿颌型都是影响患者全口义齿满意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制作和佩戴全口义齿过程中应进行个性化选材,确保义齿实用性和美观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李刚 《广西医学》2006,28(6):863-864
目的 为了确定总义齿[牙合]重建中适当的矜垂直距离。方法 通过测量22例新旧总义齿的垂直距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现在口颌系统能适应条件下。适当升高[牙合]垂直距离。能够改善肌张力低、咀嚼无力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结论 在常规垂直距离基础上平均升高[牙合]垂直距离2mm能够使咀嚼肌系统发挥最大的咀嚼功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义齿黏附垫片在即刻全口义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例需行即刻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在即刻义齿戴用1个月时应用义齿黏附垫片,检测黏附垫片使用前后义齿的咀嚼效率,同时采用义齿满意度调查表获取患者的主观评价。结果与使用义齿黏附垫片前比较,即刻全口义齿使用义齿黏附垫片后固位稳定性的满意率及咀嚼效率均获得提高(P<0.05或P<0.01)。结论在即刻全口义齿中应用义齿黏附垫片可以提高义齿使用的满意率,改善义齿的咀嚼功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无牙颌患者逐渐增多,寻求修复的患者也逐年增多,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65-74岁年龄组人群中无牙颌患病率为6.8%[1]。在修复中发现年龄偏大无牙颌患者及戴用总义齿时间长患者,牙槽嵴吸收的严重,多为Ⅲ级和Ⅳ级牙槽嵴。这类患者采用总义齿修复后普遍出现松动、固位不良、反复的疼痛,尤其是下颌总义齿[2]。因此,如何让Ⅲ级和Ⅳ级无牙颌患者的总义齿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提高患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是摆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7.
8.
总义齿调牙合的体会王领弟邱志香附属二院口腔矫形科(050000)关键词总义齿;早接触点;调牙合;平衡牙合临床上所制做完成的全口总义齿的颌位关系,边缘伸展等均合适。但忽视了完整的调牙合也会使患者戴义齿后不能很好的行使咀嚼功能,而使义齿脱位,这就需要认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运用定量方法 ,对 2 0例全口义齿患者应用义齿粘附剂 ,测定全口义齿患者的咬合力和咀嚼效率 ,以评价义齿粘附剂对全口义齿固位和稳定以及咀嚼功能的效果 [1 ,2 ] 。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全口义齿患者 2 0例 ,男 8例 ,女 12例 ;年龄 41~ 70岁 ,平均 5 9岁。义齿平均戴用 2个月 ,咬合关系正常 ,口内支持组织没有压痛、无溃疡。1.2 材料 应用自行研制的 F- I型数字式力测定仪 (上海交通大学和长征医院口腔科合作研制 ) ,咬合头厚度为 0 .6mm ,数字显示 ;ATP颗粒胶囊 (上海长城生产制药厂产 ) ,硬度 74~ 149kg/ m m2 …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自凝软衬材料对总义齿咀嚼效率的影响,临床上随机选取10名曾作过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经自凝软衬材料的使用,利用ATP肠溶性被膜颗粒剂吸光度法,采用自体前后比较,分别对总义齿在使用自凝软衬材料前后吸光度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吸光度值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上使用自凝软衬材料有可能提高总义齿的咀嚼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面功能性接触面积的含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一种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量总义齿(牙合)面功能性接触面积的方法,据此探讨其与咀嚼效率的关系。本文共测总义齿16例,结果表明(牙合)面功能性接触面积与咀嚼效率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示保证一定的(牙合)面面积是行使咀嚼功能的基础;(牙合)面不同区域在咀嚼中的作用各有侧重;减径时应以减支持尖为主,非支持尖应保持一定的宽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按扣式义齿与普通覆盖义齿的修复功能。方法:在为23例患制作的普通覆盖义齿上加1-3个按扣装置;先后分别测定两种修复体的咀嚼效率,并做问卷式主观感受的评价调查。结果;比较表明按扣式义齿的咀嚼效率明显增加(P〈0.001),使用感觉也有改善。结论:按扣式义齿的修复效果优于普通覆盖义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总义齿又称之为全口义齿,是为牙列缺失的无牙颌患者制作的修复体,由人工牙和基托两部分构成,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牙列缺失最常用的修复体.应用SPSS软件测定咀嚼效率(效能)是检验总义齿修复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邓淑霞  宋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1902-1903
目的:探讨自凝硅橡胶软衬垫对总义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8例因牙槽嵴条件差而导致下颌总义齿固位不良或压痛的患者,使用SofrelinerMS硅橡胶软衬垫材料的口内衬垫,分别于衬垫前和衬垫后1周、3个月、6个月使用满意度随访调查比较。结果:软衬垫材料使用前和使用后比较,在固位效果、咀嚼功能、舒适度方面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但6个月后的固位效果和咀嚼功能低于3个月。结论:对因牙槽嵴条件差而导致全口义齿固位不良或压痛,使用SofrelinerMS软衬垫材料可以提高使用的满意度,但软衬后6个月的满意度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自凝软衬材料对总义齿咀嚼效率的影响,临床上随机选取10名曾作过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经自凝软衬材料的使用,利用ATP肠溶性被膜颗粒剂吸光度法,采用自体前后比较,分别对总义齿在使用自凝软衬材料前后吸光度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吸光度值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上使用自凝软衬材料有可能提高总义齿的咀嚼效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舌侧集中牙合及解剖式牙合两种牙合型全口义齿对不同种类食物咀嚼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牙槽嵴条件较差(Atwood分类Ⅲ、Ⅳ类)的牙列缺失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舌侧集中牙合组和解剖式牙合组。在戴用3个月时进行问卷调查,让患者对不同种类食物的咀嚼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越低,咀嚼能力越好。结果:舌侧集中牙合组更容易接受红烧肉、生胡萝卜、花生米等食物,其评分显著低于解剖式牙合组;对咀嚼米饭、馒头、烧饼、苹果等食物的评分略低于解剖式牙合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舌侧集中牙合全口义齿对较硬较韧食物具有较高的咀嚼能力,能提高牙槽嵴条件较差的无牙颌患者的咀嚼能力,丰富其进食种类,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常遇到双侧游离端缺失的老年病人,因余留牙磨耗过重,导致面下1/3变短,垂直距离降低,出现了一些颞颌关节酸胀、疼痛、弹响、咀嚼效率低等现象.若为深覆颌病人,则出现下前牙直接咬到上颌黏膜上,给上颌义齿的修复带来间隙不足等困难.作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合垫式义齿修复这类病人3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转移牙合架固定法三维扫描重建牙列石膏模型牙尖交错牙合的精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标准全牙列石膏模型底座分别粘贴直径6.0 mm树脂切削圆柱,于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上平均值牙合架。以100 μm红色马蹄形咬合纸记录后牙区咬合接触点,以咬合记录硅橡胶记录ICO咬合接触,统计咬合纸及咬合记录硅橡胶重叠的咬合接触点数目NA。以模型扫描仪配套转移牙合架分别固定上颌、下颌及位于ICO的上下颌并扫描,利用扫描仪内置配准软件重建模型牙尖交错牙合,保存位于ICO的上下颌模型数据为STL格式。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偏差分析功能分析三维模型的咬合接触点数目NS。将NA作为参考值,NS作为测量值,评价模型扫描仪重现咬合接触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即真阳性率。采用三坐标测量系统Faro Edge获取上下颌模型相对应圆柱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DR作为参考值,构建三维模型圆柱底面圆心并测量其相对应圆心之间的距离DM作为测量值,计算圆心距离偏差。结果:模型扫描仪重现咬合接触点的阳性预测值是0.76、灵敏度是0.81,重建牙尖交错牙合的上下颌特征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误差是(0.232±0.089) mm,经单样本t检验,特征点对5-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特征点对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牙合架固定法较好地再现了咬合接触点的个数和位置,满足临床需求,但该方法重建ICO的特征点距离大于参考值,以此进行修复体制作会导致咬合增高,需要进行临床调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单侧咀嚼运动中工作侧、非工作侧牙合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方法:18例口颌系统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用右侧咀嚼3 g口香糖。采用虚拟颅颌运动仿真系统模拟咀嚼运动,分析咀嚼循环闭口阶段4个时刻的牙合接触面积,即:牙合接触初、1/3时刻、2/3时刻、下颌位于牙尖交错位。结果:在工作侧,牙合接触总面积从(9.3±0.4) mm2增至(39.2±1.2) mm2,第一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3.7±0.2) mm2增至(14.8±0.7) mm2,第二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3.5±0.2) mm2增至(13.9±0.4) mm2。在非工作侧,牙合接触总面积从(2.3±0.5) mm2增至(40.3±1.2) mm2,第一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0.5±0.2) mm2增至(13.6±0.5) mm2,第二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1.2±0.3) mm2增至(12.1±0.5) mm2。此外,在牙合接触初,18例受试者中有12例出现了非工作侧牙合接触;至2/3时刻,所有受试者均出现了非工作侧牙合接触。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牙合接触评价方法,可用于分析下颌功能运动中的牙合接触;揭示了单侧咀嚼运动闭口阶段的牙合接触模式,同时发现咀嚼运动中普遍存在非工作侧牙合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