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类类癌是-组病理形态类似恶性而其生物学行为相对趋向于良性的肿瘤,患病率约1/10万.胃肠道类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05%~0.20%,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40%~1.80%.按其起源,可分为前肠、中肠及后肠.除了源于前肠的肺、支气管、甲状腺类癌外,其余均发生于消化道,约占全部类癌的85%~90%.类癌具有潜在恶性和转移复发潜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 60岁多见,是一种生长缓慢,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肿瘤.  相似文献   

2.
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的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不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是肺部不多见的神经内分泌癌.1999年,WHO将肺神经内分泌癌分为四类: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其中,相对于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属于低度和中度恶性肿瘤.由于历史的原因肺类癌的分类目前并不统一,本所用的名称均依据WHO分类标准,就近年来一些不典型类癌和典型类癌的相关研究回顾如下.  相似文献   

3.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1例胃肠道类癌进行了系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总结,其中20例行局部切除,11例做了根治性手术。随访1—10年,27例存活1—10年,死亡4例。结论:我们认为:病理诊断是类癌确诊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受累及有无肝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不典型类癌的临床和CT特征,进一步认识该病,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本院经术前CT扫描和病理证实的肺不典型类癌8例,对其CT征象、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肺不典型类癌均为单发病灶,6例咳嗽,其中3例伴咳血丝痰或咯血;另2例体检发现;均未见类癌综合征。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远处转移。CT表现周围型6例,均有分叶,其中2例呈典型"冰山征"表现;中央型2例,均伴有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钙化2例,空洞未见。病灶平均直径4.8cm,增强后5例见中重度强化。结论肺不典型类癌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CT常表现为周围型单一病灶,分叶多见,出现钙化为一重要特征,"冰山征"表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类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刘志芳宫兆松高秀云(莱州市人民医院山东莱州261400)胃肠道类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我院从1980年5月至1995年4月间共收治8例,现对其临床病理特点总结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最小53岁,...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肺类癌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癌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 ,90.0 %以上患者发生于消化道。原发性肺类癌临床少见 ,仅占肺部肿瘤的1.0 %~2.0 % [1],外科手术是其有效而可靠的治疗手段。本院自1992年2月~2002年8月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肺类癌患者42例 ,占同期住院手术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1.5 %。为引起临床医师对本病的重视 ,特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42例中男性34例 ,女性8例 ,男女比例4.25:1。年龄32~78岁 ,平均 (56.2±11.7)岁。有症状者31例 (74.0% ) ,其中反复咳嗽26例(62.0 % ) ,痰中带血或咯血11例 (26.0 % ) ,胸闷、气促3例 (7.0% ) ,胸痛2例 (5.0% ) ,发热3例…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患,男,49岁,干部。患2007年1月下旬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并有吸气及咳嗽时胸前区疼痛,乏力,左侧躯体麻木,不伴发热、面色潮红、眼睑下垂等,无浅表静脉扩张。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胸X线片提示(图1):前上纵隔肿瘤,大小8cm×12cm。[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1病历摘要患者男,61岁。因右下腹痛5d,加重1d入院。查体: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实验室检查:WBC14.6×109L-1,中性0.78,L0.19。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伴局限性腹膜炎”,随即行阑尾切除术送检。病理检查:阑尾长12cm,直径1.0cm,表面暗红色附脓苔,距盲端1cm处可见一米粒大穿孔,阑尾盲端切面管壁增厚,见一灰白、灰黄色直径5cm大小,界线不清实性肿块,边缘近浆膜层,质硬。镜检:于阑尾黏膜及黏膜下层见密集的瘤细胞形成大片状实性巢,浸润性生长,侵及浆膜层,癌巢中见不典型膜外有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另见一贯穿全层的坏死、渗出层。免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由病理切片确诊的17例胃肠道类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7例类癌病例中,以胃和直肠较多见,除1例结肠类癌外,其余均直径大于3cm,且有76.5%浸及肌层,65%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但无1例有类癌综合征。结论:病理学诊断是胃肠类癌确诊的主要方法,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3例胃肠道类癌标本,全部标本经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对13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胃肠道类癌,包括胃底贲门部1例,胃窦部2例,阑尾盲端4例,回肠4例,直肠2例。随访情况:3例失访,1例胃窦部类癌及2例回肠类癌由于术后复发和广泛转移2年内死亡,其中1例回肠类癌存活11个月,其余7例随访3~6年至今健在。结论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主要靠病理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其预后与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组织形态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转移情况等有关,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干部。患者2007年1月下旬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并有吸气及咳嗽时胸前区疼痛,乏力,左侧躯体麻木,不伴发热、面色潮红、眼睑下垂等,无浅表静脉扩张。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胸X线片提示(图1):前上纵隔肿瘤,大小8cm×12cm。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8岁,2010年1月12日因刺激性干咳1个月入院.既往有吸烟史20年(15支/d).无特殊体征.入院查痰脱落细胞3次均(-),肿瘤标记物,神经特异性烯醇酶(+),癌胚抗原(+),糖原抗原CA-125 (-),细胞角质蛋白 (-),鳞原抗原 (-);胸部增强CT示,左下肺叶软组织结节影,边缘不光滑,增强后病灶有增强(图1),纵隔内气管前、主动脉窗、主动脉弓旁及隆突下可见肿大淋巴结(图2),双肺间质纤维化并发感染(图3);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病理提示,纤维组织显著增生,慢性炎症;部分为骨骼肌及神经组织;肺功能检查提示肺通气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方法:收集8例胃肠道类癌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胃肠道类癌镜下主要有两种形态: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免疫组化均表达嗜铬蛋白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铬酶。结论:胃肠道类癌患临床一般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通过内窥镜检查取材活检或以“息肉”行高频电切除后,经病理检查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14.
类癌(Carcinoid)属于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decarboxylate)肿瘤范畴,临床十分少见。我院从1993~2005年共手术治疗胃肠道类癌6例,现就诊治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胃肠道类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胃肠道类癌患者的病历,对肿瘤直径大于和小于2cm患者的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肿瘤直径大于和小于2cm患者的5年生存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伴有淋巴癌的患者和无淋巴癌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类癌临床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病灶肿瘤及淋巴结性质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不典型类癌(AC)的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并经病理确诊的19例AC,分析其CT征象,包括病灶位置、大小、轮廓、密度、强化值及周围情况.结果 19例AC中,位于左肺6例,右肺13例;肿瘤最大径1~5.4 cm,中位最大径3 cm;圆形或类圆形12例,边界较清楚,分叶状13例,毛刺较少6例;密度均匀10例,4例在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16例行增强扫描,10例呈中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增强程度(37±11.9)Hu;9例病灶周围气道受累;6例周围胸膜牵拉凹陷;7例合并阻塞性炎症;1例出现肺内转移,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3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 表现为中度或明显强化的肺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密度均匀,可伴有钙化,毛刺不明显,若合并周围气道改变、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时,需要考虑到A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治方法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3月-2010年3月的36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胃类癌8例、十二指肠类癌1例、小肠类癌2例、阑尾类癌15例、结肠类癌4例、直肠类癌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和梗阻。术前15例(42%)经活检确诊。根治性切除35例,剖腹探查1例。根治性切除35例中16例(45.7%)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余19例(54.2%)局限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其中7例(19%)有区域淋巴结转移。随防6个月-10年,22例生存5年以上,8例生存10年以上。结论:胃肠道类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合理的外科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且有恶变倾向,在临床较为少见,常无特异性症状及有效检测方法,漏、误诊率高。本文就近年来收治的54例类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类癌是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胃肠道是类癌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较为少见,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容易漏诊、误诊,临床医师应当高度重视.2004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胃肠道类癌12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报告7例胃肠道类癌,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幽门侧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根治性全胃切除1例;回肠间侧侧吻合1例;未找到原发病灶2例,健存10年以上1例,2年2例;存活5年2例,2例姑息手术均于6个月内死亡,类癌多发生在阑尾和肠道,本组胃类癌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