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患者,男性,16岁,一年半前患者发现上腹正中腹壁肿物,无疼痛,无红肿,逐渐长至“核桃大”,在当地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腹壁韧带纤维肉瘤”,术后半年在原腹壁切口处出现肿块,长大迅速,于1996年2月27日收入我科。查体: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查及异常,肝脾未触及,上腹正中可见肿物隆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肺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形态及免疫标记研究。结果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为有不规则的不成熟血管形成区或原始血管腔,在无明显血管形成区,可见有裂隙的实性区或网状区,常伴有出血坏死。免疫组化CD31(+)、CD34(+)、CK(+)。结论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具有软组织上皮样肉瘤的特点,是血管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CD31、CD34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熟悉其形态特征对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高欣凤  岑瑛 《四川医学》2005,26(8):858-858
患者,男,14岁,因发现右手掌皮下包块5+年入院。5+年前,患者在右手掌中部扪及1cm×1cm大小质硬包块,无疼痛,在当地手术切除(不详),3+年前,患者外伤后于原包块处再发包块,生长迅速,感瘙痒,无疼痛,自行抓破后不愈合。2+年前,于当地县医院再次手术切除,病检送我院会诊,示上皮样肉瘤。术后沿掌腕方向发现新包块生长。专科查体:右手掌心见一长约2cm横行创面,见肉芽组织突出,有黄色渗出物,无异味,由掌到腕可见3个包块,直径各约1cm,触质硬,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活动度小,右手各指背伸受限。右上肢滑车淋巴结、右腋窝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59岁。因"右前臂包块破溃不愈30余年"于2009年9月10日入院。患者30余年前发现右前臂有花生米大小包块,无疼痛、红肿,自己用中草药外敷后破溃,创面不愈合,逐渐扩大,伴流脓,无发热。自行换药治疗,创面明显增大。入院查体:右前臂创面长约15 cm,环前臂一周破溃,肉芽组织呈菜花样生长,触及易出血;桡骨、尺骨外露,伴恶臭;右手肿胀,手指加粗,感觉消失,活动障碍;右宿关节活动正常,肘关节僵硬,背侧皮肤变硬;腋窝未触及淋巴结肿大。右尺、桡骨X线正侧位片:右尺桡骨质破坏,右肘关节间隙变窄;右肱骨未见骨  相似文献   

6.
笔者报道1例转移性上皮样肉瘤,患者2年前因左足弓内侧部肿物行局部肿物扩大切除术,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肉瘤,因左腘窝囊肿行囊肿切除术,术中取囊肿基底部周围坏死样组织行病理检查,诊断为转移性上皮样肉瘤。左足弓部结节穿刺活检诊断为上皮样肉瘤复发。  相似文献   

7.
8.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21岁,发现左足底肿物1年半,诊断为上皮样肉瘤2个月,于2009年12月28日入院。患者2008年5月起觉左足底前部疼痛并出现肿物,予激光及冷冻治疗后肿物消失。2008年6月,左足底肿物复发,渐增大至“葡萄”大小,肿物中央有一裂口,伴分泌物渗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报道外阴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诊断治疗过程,为临床提供罕见病例诊断治疗依据。[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发病过程、治疗过程及病理学等检查,并对外阴ES的治疗方式、预后效果进行总结,真实地记录外阴ES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患者术中病理检查诊断为外阴ES,并给予扩大清除术,现患者无复发。[结论]外阴ES临床罕见,确诊时需要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局部扩大清除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原发性乳腺肉瘤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该病发病率极低,临床可提供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较少,笔者报道乳腺上皮样平滑肌肉瘤1例,并分析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大家对此疾病的认识。1病历摘要患者,女,42岁,发现左乳房肿物迅速增大2月余。2个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位于左乳乳头右上方有一约"鸡蛋"大小包块,边缘清楚,质软,患者初期无任何自觉症状,后肿物不断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介绍患者男 ,17岁。 2 0 0 0年 11月突然发生排尿困难 ,于 2 0 0 1年 1月 5日来我院会诊。B超、CT检查发现前列腺有一肿物约10cm× 8cm大小。硬膜外麻醉行前列腺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 :镜下可见肿瘤组织主要由成束状排列的圆形或多角形瘤细胞构成 ,细胞界限不清 ,核膜增厚 ,染色质呈丝网状 ,核仁明显 ,核周有透明晕 ,透明晕增大使整个细胞呈透明状 ,核分裂象常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部分区域瘤细胞为小圆细胞构成 ,胞浆少 ,核小圆形 ,染色质致密、深染。免疫组化 :横纹肌肌动蛋白“ -” ,平滑肌肌动蛋白“ ” ,CK“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8例ES标本,通过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光镜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本组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2.9岁。3例为远端型,均位于前臂;镜下可见不规则肉芽肿样结节,中心有坏死,周边为上皮样瘤细胞;5例为近端型,见于会阴、颈部和胸部,上皮样和横纹肌样瘤细胞呈片状或弥漫分布,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较多。免疫表型细胞角昼白(CK)(8/8)、波型昼白(vimentin)(8/8)、上皮膜抗原(EMA)(6/8)、CD99(5/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4/5)、CA125(4/5),而其他标记均为阴性。结论:ES可分为远端型和近端型,但两者的免疫表型相似,均表达CK、Vimentin和EMA,有助于与其他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的软组织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上皮样肉瘤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传统的或经典型ES主要指发生于四肢末端者,也称远端型(distal type)或普通型(conventional form)ES。近年发现有些ES也可发生在头颈和躯干,称为近端型或近心型(proximaltype)ES。本病组织来源不明,多认为其起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细胞。它可以向间叶方向(肉瘤)分化,也可向上皮方向分化,以上皮分化占优势。现复习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云秀  赵甲升 《甘肃医药》2011,(11):704-705
目的:复习阴阜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被误诊为上皮样平滑肌瘤的原因。方法:对1例阴阜上皮样肉瘤进行常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阴阜上皮样肉瘤瘤组织呈分叶状,小叶内大部分瘤细胞呈上皮样,少数瘤细胞为梭形,细胞及核轻度异型,核呈泡状,瘤组织中央可见片状地图样坏死。瘤细胞Vim和EMA呈强阳性表达。该肿瘤被误诊为上皮样平滑肌瘤的原因包括:大部分瘤细胞呈上皮样,胞浆弱嗜酸性,似肌源性细胞;核轻度异型,病理性核分裂象罕见,形态学似良性;肿瘤初发时无明显坏死,不易考虑为恶性。结论:瘤组织有无坏死及双向分化在上皮样肉瘤的诊断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是纤维肉瘤的一种少见亚型,由Meis Kindblom等于1995年首先报道并命名[1]。SEF多发生于成年人,好发于四肢和躯干,表现为深部软组织内缓慢性生长的肿块。本文报道1例SEF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17.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左胸背部、肩部疼痛不适8个月余”于2012年10月17日入住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既往体健.患者于2012年2月出现持续左胸背痛,伴胸闷及左颈部不适,无发热、恶心、呕吐,无声音嘶哑、夜间盗汗,患者曾于2012年10月3日在当地医院就诊,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可,心率80/min,心律齐,无杂音,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行胸部CT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图1A),左侧胸膜增厚(图1B).行胸腔穿刺置管,多次送检胸水脱落细胞示较多红细胞,有核细胞少,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未找到癌细胞.  相似文献   

18.
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是少见的血管肉瘤亚型,其病理组织学特点主要由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组成。本文介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例右髋EA的PET/CT显像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上皮样血管肉瘤(EA)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多位于深部软组织,尤其是四肢和腹膜后。颅内原发性EA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生存期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4日收治1例起源于额叶的上皮样血管肉瘤,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由Engzinger于1970年首报,并定义命名[1]。该肿瘤组织发生不甚明确,组织形态复杂多样,而临床主要表现为皮下或深部软组织的单个或多个无痛性硬结,临床易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