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岛新生相关蛋白(INGAP)联合细胞因子诱导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效果。方法:分离、纯化、鉴定人脂肪源性干细胞。应用胰岛新生相关蛋白肽(INGAP-pp)联合细胞因子进行四步法诱导,RT-PCR、实时定量PCR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后细胞胰腺发育及功能基因的表达变化,在不同浓度(5.6和25.0 mmol·L-1)葡萄糖刺激下,检测分化细胞胰岛素及C肽分泌量。结果: 在诱导过程中,干细胞相关基因Oct3/4表达降低至原始水平的1/20,而与胰腺系分化发育相关的基因(Ck19、nestin、pdx-1及nkx2.2均显著升高。在诱导分化后期,INGAP-pp/Scramble-pp 诱导组均出现了胰岛样细胞团,INGAP-pp诱导组细胞团的直径为150~200 μm,而Scramble-pp诱导组细胞团的直径为50~100 μm,前者更接近天然胰岛直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胰岛样细胞团中存在胰岛素和C肽双阳性的细胞群,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有反应,分泌量约占天然胰岛细胞的1/15~1/10。 结论:INGAP-pp诱导方案可诱导hASCs向胰腺系细胞分化,在体外形成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胰岛样细胞团。提示hASCs有望替代胚胎干细胞及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为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模拟胰腺微环境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以转分化为胰岛素产生细胞,并评价其功能.方法:采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将胰腺碎片整合到镍包被的微载体中,重建胰腺微环境,进行细胞培养,对照组为同期培养的未经诱导的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微环境中培养3~4周后,观察是否有胰岛样细胞团形成.ELISA法检测细胞悬液中胰岛素含量,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团胰岛素和C-肽蛋白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胰岛素和C-肽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化的细胞在高糖环境下继续培养3周是否发生凋亡.结果:培养3~4周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胰岛样细胞团.实验组基础相胰岛素分泌量为(308.50±14.54)mIU/L,在高糖刺激下为(414.30±28.94)mIU/L,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P<0.01);高糖刺激下实验组的胰岛素分泌量高于对照组的(5.21±1.04)mIU/L(t=34.60,P<0.01).分化的胰岛样细胞团表达C-肽和胰岛素mRNA与蛋白.分化的细胞在高糖环境下继续培养3周未发生凋亡.结论:人工模拟胰腺微环境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为有功能的胰岛素产生细胞,有望替代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胰腺前体细胞及胰岛细胞移植治疗非肥胖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NOD/SCID)小鼠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4阶段诱导hESCs定向分化为胰岛细胞:①诱导分化形成定型内胚层;②诱导胰腺细胞定向分化;③扩增胰腺前体细胞;④促进胰岛细胞成熟.观察诱导各阶段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鉴定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PDX-1)、胰高糖素(glucagon)、胰岛素(insulin)、C肽(C-peptide)、葡萄糖转运子2(Glut-2)的表达.3阶段及4阶段分化形成的细胞分别植入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形成的NOD/SCID糖尿病小鼠一侧附睾脂肪垫内,观察血糖变化.结果 hESCs诱导4阶段细胞表达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lut-2;共表达PDX-1和C肽;流式鉴定诱导4阶段胰岛素阳性细胞为17.1%;体外检测有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反应;3阶段及4阶段分化形成的细胞分别植入NOD/SCID 糖尿病小鼠体内可逆转其高血糖至少12周.结论 体外定向诱导hESCs分化形成的胰腺前体细胞及胰岛细胞分别植入NOD/SCID小鼠可逆转其高血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胰腺干细胞与胰岛混合培养对增加胎鼠胰腺干细胞向β前体细胞转化率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实验分为胰腺导管干细胞单独培养组(Ⅰ组),胰岛单独培养组(Ⅱ组)及干细胞-胰岛混合培养组(Ⅲ组)。V型胶原酶消化大鼠胰腺获得胰岛后,使用Ficoll-400梯度离心法纯化胰岛;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胎鼠胰腺干细胞进行培养,通过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 19)、巢蛋白(Nestin)、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等干细胞相关标志物。干细胞诱导培养基中加入纯化的胰岛进行混合培养,通过观察干细胞表达胰岛素的阳性率评价其诱导转化率。结果  V型胶原酶逆行胰管灌注继而Ficoll 400梯度离心可获得生物活性良好的胰岛;所培养的干细胞表达CK-19、Nestin、胰高血糖素,诱导后部分表达胰岛素。干细胞-胰岛混合培养组及干细胞单独培养组诱导后,细胞胰岛素阳性率分别为38.2%和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9阳性率分别为89.3%和81.6%,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导管干细胞与胰岛混合培养可提高胰腺导管干细胞向β前体细胞的转化率,其作用与CK-19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成年大鼠非胰岛内Nestin阳性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成年大鼠胰腺非胰岛内Nestin阳性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分化的方法。方法:采用胰管内注入胶原酶消化法分离3只成年大鼠胰腺组织,并经含10%胎牛血清RPMI 1640液(pH 7.6)体外培养,36 h后弃去悬浮细胞及胰岛,改用无10%胎牛血清RPMI 1640液(pH 7.4)加bFGF、EGF及N2添加剂培养,18~22 d后收集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并传代培养。挑选新分离的胰岛和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每次各40个,共3次,采用131Ⅰ放射免疫法测定分离的胰岛及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的胰岛素分泌量,并计算葡萄糖刺激指数(SI);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查贴壁细胞及传代后的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果:胰管内注入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功能、形态良好的胰岛;分离后胰腺组织在pH 7.6的10%胎牛血清RPMI 1640液培养条件下,36 h内胰岛细胞不贴壁,贴壁细胞中大多数表达Nestin阳性细胞,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达,但Nestin表达不一,培养18~22 d可见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出现,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传代后仍可见Nestin阳性细胞。新分离的40个胰岛在含糖3.3、16.7 mmol•L-1培养液中胰岛素分泌量为(63.6±4.0)、(202.2±14.8)mIU•L-1;而新生的40个类胰岛样细胞团胰岛素分泌量为(3.5±0.2)、(3.3±0.2)mIU•L-1,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胰管内注入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功能、形态良好的胰岛;在pH 7.6条件下可分离培养出成年大鼠胰腺非胰岛内Nestin阳性细胞,经无血清培养形成的类胰岛样细胞团,可传代培养,并表达胰岛素。胰腺非胰岛内Nestin阳性细胞具有胰腺干细胞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的分离及培养方法,探讨其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观察不同培养方法对hAECs生长倍增时间的影响以优化其培养体系;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培养代数细胞多能干细胞的表面标记;通过体外添加诱导因子的方法,探讨诱导hAE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在10 ng表皮生长因子培养下,hAECs可长期传代。hAECs表达胚胎干细胞表面标记如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4等;采用悬浮培养法诱导分化,可检测到胰岛发育、胰岛功能基因如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神经源素3、同源异形盒转录因子6、胰岛素、胰高糖素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并且随着外界葡萄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显著增加。结论建立了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不添加动物血清);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病毒法诱导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可行性,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提供临床移植数量级的细胞。方法从人脐带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阶段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采用RT-PCR方法比较胰岛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foxa2、sox17、pdx1、ngn3、pax4、insulin和glut-2在诱导组和非诱导组中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胰岛素和C-肽在诱导终末阶段细胞中的表达定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胰岛素及C-肽的分泌以及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性。结果诱导第1阶段末,诱导后细胞foxa2和sox17的表达明显高于未诱导细胞(P均<0.05);诱导第2阶段末,诱导细胞pdx1、ngn3和pax4的表达明显高于未诱导细胞(P均<0.05);诱导第3阶段末,诱导细胞的insulin和glut-2表达明显高于未诱导细胞(P均<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胰岛素和C-肽均表达于诱导终末分化阶段的细胞,效率可达90%以上。ELISA检测结果显示,诱导第3阶段末细胞胰岛素总量为(346.3 739±32.5 149)μU/ml,明显高于未诱导细胞的(17.69...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分离和定向诱导小鼠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B样细胞分化.方法:无菌条件下从正常C57BL/6J胎鼠肝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3代后用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以及碱性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尼克酰胺诱导分化,观察胎肝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形态变化;用RT-PCR检测细胞诱导前后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基因盒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1,PDX-1)、胰岛素原1(proinsulin-1,INS-1)、葡萄糖转运子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表达情况;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胰岛素的表达;在形成胰岛样细胞簇后,用双硫腙做胰岛B细胞特异性染色.结果:RT-PCR显示诱导5 d后PDX-1、INS-1、GLUT-2均有表达,而诱导前的细胞则没有检测到表达;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表明细胞簇内的细胞胰岛素染色强阳性;细胞簇双硫腙染色阳性(每个T-25培养瓶有80~120个).结论:从胎肝中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B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抑制剂LY294002与胰升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拟似物Exendin-4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分化为成熟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影响。方法:利用“五步法”包括:HESc体外培养;拟胚体(embryoid bodies,EBs)形成;筛选巢蛋白阳性细胞;扩增巢蛋白阳性细胞;第5阶段分别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为实验组(LY组)和GLP-1拟似物Exendin-4为对照组(Ex组)诱导HESc定向分化。光镜下观察各阶段细胞分化特点,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特异蛋白表达。结果:C肽、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单染细胞阳性率及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岛素/C肽双染细胞阳性率Ex组均高于LY组:C肽(85.7±2.1)% vs. (74.5±2.7)%,P=0.005;胰高血糖素(38.1±3.4)% vs.(27.2±2.4)%,P=0.018;生长抑素(75.4±3.7)% vs.(31.3±4.7)%,P=0.000;胰岛素/生长抑素(21.5±2.2)% vs. (3.5±0.9)%,P=0.000;胰岛素/C肽(87.5±2.4)% vs. (76.7±3.1)%,P=0.013。结论: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下,LY294002较Exendin-4诱导HESc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0.
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类胰岛样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是否可以被诱导分化为类胰岛样组织。方法: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在胰岛素等外源性复合成分(ITS)诱导分化后,分别进行胰腺上皮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K-19、胰腺β细胞特异性成分胰岛素和胰腺α细胞特异性成分胰高糖素等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经诱导分化3d后,在神经干细胞集落附近可见散在或成群分布的上皮样细胞,并呈CK-19免疫阳性反应。继续培养2-4周后,上皮样细胞增多,细胞圆形或呈鹅卵石样排列,进一步增生形成类胰岛样组织,其中大多数细胞呈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少数细胞呈胰高糖素免疫反应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向类胰岛样组织分化的潜能,它能分化为胰岛的α细胞和β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胰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对分离纯化的小鼠胰腺胰岛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按DMEM培养液里葡萄糖浓度不同,分为6组:G1组(5.6 mmol•L-1葡萄糖)、G2组(7.8 mmol•L-1)、G3组(11.1 mmol•L-1)、G4组(16.7 mmol•L-1)、 G5组(22.2 mmol•L-1)及G6组(27.6 mmol•L-1)。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活性;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色素C释放和细胞核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当葡萄糖浓度5.6~11.1 mmol•L-1时,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加(P<0.05),NF-κB的活性逐渐增加(P<0.05),但此时细胞凋亡未见显著的变化(P>0.05),细胞色素C释放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当葡萄糖浓度≥16.7 mmol•L-1时,与葡萄糖浓度≤11.1mmol•L-1各组比较, NF-κB表达明显增加,细胞色素C的释放也逐渐增强(P<0.05),胰岛细胞凋亡百分率同时也呈明显增加趋势(P<0.05)。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以诱导胰岛细胞NF-κB表达增加,细胞色素C释放增强,同时诱导胰岛细胞凋亡,提示NF-κB的激活与胰岛细胞凋亡可能存在必然的联系,抑制NF-κB活性可能对于保护胰岛细胞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奥氮平和阿立哌唑对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β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诱导血糖异常的可能病理机制。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奥氮平组、阿立哌唑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奥氮平5mg/(kg.d)、阿立哌唑5mg/(kg.d)和生理盐水灌胃,共28d。在第1,7,14,28天剪尾采血,测体重和FPG;在第28天测定FINS和C肽水平,计算ISI,用RT-PC和免疫印迹检测法分别测定胰岛β细胞GLUT2的含量。结果:持续灌胃第14及28天,奥氮平组体重高于空白对照组[(214.88±7.66)g比(202.38±9.44)g,P<0.05],[(229.88±7.92)g比(203.75±9.60)g,P<0.05];奥氮平组FPG高于空白对照组[(5.55±0.46)mmoL/L比(4.14±0.23)mmoL/L,P<0.05],[(5.91±0.40)mmoL/L比(4.19±0.24)mmoL/L,P<0.05]。持续灌胃第28天,奥氮平组FINS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17.48±2.96)比(9.89±1.24),P<0.05];奥氮平组C肽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0.158±0.024)vs(0.095±0.008),P<0.05];奥氮平组ISI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4.612±0.208)比(-3.716±0.167),P<0.05];奥氮平组胰岛β细胞GLUT2基因表达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0.806±0.145)比(1.209±0.798),P<0.05],GLUT2蛋白表达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0.868±0.513)比(1.440±0.148),P<0.05];而阿立哌唑组的变化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对大鼠体重、FPG、FINS、C肽、ISI及GLUT2无明显影响。而长期治疗过程中,服用奥氮平的大鼠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胰腺β细胞GLUT2的表达降低,胰岛β细胞自身胰岛素抵抗(IR)可能是奥氮平诱发血糖代谢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雄性激素苯丙酸诺龙(BPN)干预下胰岛NIT-1细胞中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和胰岛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蛋白表达、细胞周期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探讨高浓度葡萄糖氧化应激状态下BPN对NIT-1细胞Nampt表达和胰岛素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应用4种不同浓度(5.6、11.1、16.7和27.6mmol•L-1)葡萄糖培养NIT-1细胞,以10 mg•L-1 BPN干预NIT-1细胞48 h,以未加BPN处理的相应浓度葡萄糖为对照组。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ampt、IRS-2 和 PDX-1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与相应浓度葡萄糖对照组比较,各BPN处理组NIT-1细胞中Nampt、ISR-2和PDX-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或P<0.01);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在低糖(5.6 mmol•L-1)时,BPN能够明显解除细胞G0/G1期阻滞(P<0.01),在高糖(27.6 mmol•L-1)时,能够解除细胞的G2/M阻滞(P<0.01);除正常葡萄糖浓度11.1mmol•L-1组之外,各处理组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BPN能够增加胰岛NIT-1细胞中Nampt、ISR-2和PDX-1蛋白表达水平,NIT-1细胞中Nampt表达与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的相关分子间可能存在密切关联,雄性激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善胰岛细胞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维甲酸(RA)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直径和突起长度的变化情况以及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MAP2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共分7组,分别为0.1、0.3、0.5、1.0、2.0及5.0 mg•L-1RA组及含10%胎牛血清的对照组。不同浓度的RA组均诱导PC12细胞72 h,在24 、48 和72 h分别观察细胞的突起长度和细胞最大直径的变化情况;在诱导72 h后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不同剂量RA作用后PC12细胞向MAP2阳性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0.3、0.5、1.0、2.0 mg•L-1 RA组MAP2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且以1.0 mg•L-1组最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加入RA组分化的细胞状态较好,且突起和细胞直径明显增长和增大,以1.0 mg•L-1组最为明显(P<0.01)。但是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2.0 mg•L-1浓度的RA即可导致细胞中黑色颗粒增多,胞体回缩,细胞老化,视野中多为细胞碎屑颗粒,有的细胞融合成片。结论:RA具有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趋势,且能促进分化细胞突起的生长和细胞直径的增大。1.0 mg•L-1RA浓度是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15.
NGF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NGF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情况。方法:实验分为10、20、50和80 μg•L-1 NGF组及含10%胎牛血清的对照组。不同浓度的NGF组均诱导PC12细胞72 h,在24、48和72 h分别观察细胞的突起长度和细胞最大直径的变化情况;在诱导72 h后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不同剂量NGF作用后PC12细胞向MAP2阳性细胞分化的情况。 结果: 20、50和80 μg•L-1 NGF组MAP2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50 μg•L-1 组最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加入NGF组分化的细胞其突起和细胞直径明显增长和增大,以50 μg•L-1 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NGF能够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分化,50 μg•L-1 的NGF浓度是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苯乙酸(PA)对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培养胶质瘤C6细胞经PA诱导分化后,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PA 0(对照)、2.5和5.0 mmol•L-1分别作用C6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0.2、10.3±0.5和20.6±1.1;作用7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0.3、24.9±0.7和42.0±1.7,随PA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细胞凋亡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C6细胞中,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75±0.022、0.21±0.019和0.149±0.004,PA 5.0 mmol•L-1作用72 h后表达水平分别为0.244±0.024、0.399±0.030和0.206±0.033。PA作用前后bcl-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ax和caspase-3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PA对胶质瘤C6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并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PA诱导凋亡的机制与bax和caspase-3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樟脑磺哑嗪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人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浓度樟脑哑嗪组,分别以浓度为0、0.5、1.0、5.0和10.0 μmol·L-1樟脑磺哑嗪处理,24 h后MTT法检测各组HeLa细胞存活率和增殖抑制率。人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0、0.5、1.0和5.0 μmol·L-1樟脑磺哑嗪组,12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HeLa细胞形态表现,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各组HeLa细胞凋亡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eLa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相对表达水平。结果:MTT法检测,与对照组(0 μmol·L-1)比较,0.5,1.0,5.0和10.0 μmol·L-1樟脑磺哑嗪组HeLa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或P<0.01),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或P<0.01);樟脑磺哑嗪对HeLa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6 μmol·L-1。对照组(0 μmol·L-1樟脑磺哑嗪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0.5、1.0和5.0 μmol·L-1樟脑磺哑嗪组HeLa细胞的体积明显缩小,细胞间连接消失;Hoechst 33258染色,樟脑磺哑嗪处理的细胞出现明显的染色增加。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0 μmol·L-1樟脑磺哑嗪组)比较,0.5、1.0和5.0 μmol·L-1樟脑磺哑嗪组HeLa细胞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樟脑磺哑嗪可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诱导HeLa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源肝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HepG2/IR)和逆转模型(HepG2/IR-PH)中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阐明该基因参与IR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人源肝癌HepG2细胞,采用终浓度1×10-10、1×10-9、1×10-8、1×10-7、1×10-6和1×10-5mol·L-1胰岛素诱导24、48和72 h,对照组细胞不加胰岛素,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上清液中葡萄糖水平,计算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以确定IR模型建立的最佳诱导条件;采用终浓度为0.156、0.313、0.625、1.250、2.500、5.000、10.000、20.000mmol·L-1盐酸吡咯列酮(PH)诱导HepG2建立逆转抵抗模型,同时设立对照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确定PH的最佳逆转浓度;利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Fox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0-7 mol·L-1胰岛素作用36 h,葡萄糖消耗量减少45.84%,发生明显的I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25 mmol·L-1PH逆转抵抗24 h,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人源肝癌HepG2细胞发生IR时,与对照组比较,Fox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IR模型逆转后,与对照组比较,FoxO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源肝癌HepG2细胞IR与FoxO1mRNA的表达有关联性,FoxO1 mRNA表达水平检测有可能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药效评估指标,降低FoxO1 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