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肠道恶性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近年来,随着消化道内镜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既可以达到肿瘤根治目的 ,又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内镜下治疗方法.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下治疗技术,因其治疗安全性高、效果好,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已逐渐开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被发现,淋巴结转移风险低的早期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其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势在于可以整块切除较大病变.本研究采用ESD治疗符合内镜切除原则的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以及胃肠道类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解放军总医院内镜中心数据库系统,对2002—2011年消化内镜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及治疗最佳方式。结果近十年来,随着内镜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对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由最初2002年的0.90%上升至2011年的2.02%。自2006年至2011年,共871例消化道早癌接受内镜治疗,其中分别有207例早期食管癌、429例早期胃癌及235例早期大肠癌,内镜根治切除的比例分别为37.8%(207/547),36.7%(429/1167)和40.2%(235/584),其中239例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次切除术(EMPR)术,542例使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治疗,术前使用内镜新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7.5%(849/871)。使用内镜治疗的病变的平均尺寸为:早期食管癌2.59 cm×1.91 cm,早期胃癌2.98 cm×2.18 cm,早期大肠癌3.37 cm×2.21 cm。结论消化内镜新诊治技术的出现不但明显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同时深刻改变了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明显提高。相对于外科手术,内镜下治疗有着创伤小、治疗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接受内镜下治疗。目前内镜下治疗针对消化道肿瘤主要有内镜下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EMR-L)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本文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迅速发展,其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重视,从简单的电凝、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技术,内镜治疗方法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内镜治疗虽属于微创治疗,但也留有创面。该文就国内外内镜下治疗后的创面处理方法及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0引言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消化道内镜(食管、胃、十二指肠、大肠镜)诊断、息肉切除等治疗外,染色、放大内镜,内镜超声(EUS)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染色、放大内镜黏膜染色(包括食管、胃、大肠)对于识别早期恶性肿瘤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碘染色判别食管癌,靛胭脂和美蓝染色检测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均已应用于临床.食管黏膜喷洒碘溶液,通过观察黏膜是否着色来判定病变区域,在该部位取活检往往可以发现早期肿瘤.大肠黏膜喷洒靛胭脂染色,通过放大内镜观察黏膜隐…  相似文献   

7.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肿瘤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镜下消化道肿瘤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的标准方法.我们在此总结EMR和ESD技术以及以这2项技术为基础的内镜微创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广泛应用于早期结直肠肿瘤的治疗.早期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本文就早期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内镜微创技术飞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 exavaton,ESE)、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消化道管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和隧道内镜技术(tunnelling endoscopic technique)的治疗范围已从黏膜病变扩展到固有层肿瘤,使大量患者免受了外科手术之苦.但对于消化道壁巨大的或者向腔外生长的黏膜下肿瘤( SMTs),单纯内镜治疗风险较大,联合腹腔镜治疗的双镜联合技术应运而生.我院内镜中心在既往与普外科合作开展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胃肠肿瘤技术成熟的基础上,近期与胸外科合作,行胸腔镜联合内镜治疗食管来源于固有肌层多发平滑肌瘤1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例中内镜下的手术采用的是隧道内镜技术,保证了手术区食管黏膜的完整性,避免了常规胸腔镜手术较易出现的黏膜破损而致术后瘘的并发症,国内外鲜见类似报道.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平滑肌瘤、贲门失弛缓症、甚至纵隔病变等既往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病变可以经内镜治疗达到根治.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旨在整块切除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现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而隧道内镜技术则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更将消化内镜治疗范畴从黏膜、黏膜下层拓展到固有肌层乃至纵隔.无论ESD抑或隧道内镜,黏膜下剥离不可或缺,理想黏膜下注射液能够缩短黏膜下剥离时间,提高剥离效率.黏液溶解剂硫醇化合物美司钠黏膜下注射用以快速溶解结缔组织中二硫键,暴露血管,以利内镜黏膜下剥离,未来有望在内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内镜全层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目前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eosalexcavation,ESE)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内镜诊治技术和相关器械的发展及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ESD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有一定优势,而对于病变较大、基底广泛粘连和侵及肌层及浆膜层等情况,有复发及穿孔风险.在此基础上针对消化道全层"主动穿孔"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一经提出,就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ESD可完整切除病灶,切除较大病灶、平坦型病灶以及溃疡型病灶,从而利于完整的病理学诊断及减少复发,且相对外科手术来说,其安全性高、死亡率低、损伤小、恢复快,具有与外科手术类似的治疗效果,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ESD在切除特殊病灶(巨大肿瘤、十二指肠肿瘤、胃黏膜下肿瘤和咽喉癌)及在特殊患者(早期残胃癌、高龄、肝硬化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透患者)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但消化道早期癌经有效治疗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近年来,随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发展,部分早期癌可行内镜下治疗,达到与外科手术切除相同的疗效。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仅侵及黏膜下浅层时淋巴结转移率很低,是内镜治疗的绝对适应证;而侵犯黏膜下深层的肿瘤,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应行外科手术治疗[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的表现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11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对象均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检出的黏膜下肿物包括平滑肌瘤(35例)、胃肠道间质瘤(29例)、脂肪瘤(20例)、类癌(12例)、异位胰腺(8例)、神经鞘瘤(4例)、错构瘤(4例)、血管球瘤(2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例数为97例,总诊断符合率为85.96%。其中对平滑肌瘤(94.29%)、胃肠道间质瘤(93.10%)、脂肪瘤(100.00%)、类癌(75.00%)、异位胰腺(75.00%)、血管球瘤(100.00%)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而对神经鞘瘤(25.00%)和错构瘤(0.00%)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结论各种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在超声内镜下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鉴别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 其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微创治疗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ESD 技术能一次性、大块、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 显著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 达到根治性切除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文章就ESD 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步骤、风险预 防以及处理等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08/2011-09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67例,患者72处病灶纳入研究,可疑病变包括食管黏膜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所有病变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结果:72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6处(9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处病变行手术治疗).非癌性病变56处,为慢性炎症、轻-中度不典型增生.WL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1.3%、66%、62.5%;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7.5%、98.2%、95.8%.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治疗食管早期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胸手术。选择内镜治疗或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取决于食管早期癌的浸润深度。超声胃镜与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是目前判断食管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y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微创技术,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和复发率,且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避免了传统手术治疗风险,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病变的有效手段[1].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