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自然史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与其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1339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HBV感染的自然史,分为4个组: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对所有HBV感染者的血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定量值,荧光PCR定量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分析不同阶段HBsAg定量值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及HBsAg定量值与年龄、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结果  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的HBV感染者HBsAg定量值分别为4.71(4.46~4.97) lg IU/mL、3.19(2.72~3.76)lg IU/mL、2.32(1.54~2.93)lg IU/mL、2.75(2.12~3.18)lg IU/mL,HBV DNA载量分别为7.39(6.55~7.83)lg IU/mL、5.53(4.85~6.62)lg IU/mL、2.14(1.56~2.61)lg IU/mL、3.88(3.39~4.47)lg IU/mL,HBsAg定量及HBV DNA载量在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HBsAg定量与HBV DNA载量仅在免疫清除期呈正相关(r=0.552,P<0.05)。HBsAg定量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37,P<0.001),HBsAg定量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在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小。  结论  在HBV感染自然史中,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HBsAg定量和HBV DNA载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再活动期较前呈上升趋势。仅在免疫清除期HBsAg定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慢性HBV感染红细胞免疫(RCIA)机制及其与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关系,应用基因工程α-2bIFN联合天然药物对5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另以39例未经上述治疗患者作对照。在治疗前后并随访一年观察两组HBVM变化情况,同时应用补体致敏酵母菌花环法测定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及免疫复合物粘附程度并与正常对照。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有显著异常的RCIA改变,IFN联合疗法可使患者HBVM阴转率明显提高,但对RCIA持续低下者的疗效明显欠佳,一年后重复测定结果相同。研究提示:RCIA功能紊乱参与了慢性HBV感染的免疫病理过程,改善RCIA功能有利于调整患者对抗HBV治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慢性HBV感染红细胞免疫(RCIA)机制及其与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关系,应用基因工程α—2bIFN联合天然药物对5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另以39例未经上述治疗患者作对照。在治疗前后并随访一年观察两组HBVM变化情况,同时应用补体致敏酵母菌花环法测定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及免疫复合物粘附程度并与正常对照。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有显著异常的RCIA改变,IFN联合疗法可使患者HBVM阴转率明显提高,但对RCIA持续低下者的疗效明显欠佳,一年后重复测定结果相同。研究提示:RCIA功能紊乱参与了慢性HBV感染的免疫病理过程,改善RCIA功能有利于调整患者对抗HBV治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HBV慢性持续性感染者大多处于病毒高复制的免疫无应答状态,即免疫耐受期。此时各种抗病毒治疗往往效果很差。但近年来有人发现处于免疫耐受期的部分HBV携带者仍残存强弱不等的特异细胞免疫应答。本文试用HBV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检测HBV携带者细胞免疫反应功能状态,并对其在抗病毒免疫治疗中的疗效监控作用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HBV 慢性持续性感染者大多处于病毒高复制的免疫无应答状态,即免疫耐受期。此时各种抗病毒治疗往往效果很差。但近年来有人发现处于免疫耐受期的部分 HBV 携带者仍残存强弱不等的特异细胞免疫应答。本文试用 HBV 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检测 HBV 携带者细胞免疫反应功能状态,并对其在抗病毒免疫治疗中的疗效监控作用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鲍旭丽  郭佳  顾娜  张蕾  闾军 《北京医学》2018,(4):359-361
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持续HBV感染易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2015年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对于部分适合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type B,CHB)患者应尽可能达到临床治愈[1].目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是CHB的主要治疗策略,由于单药治疗免疫应答率较低,联合抗病毒治疗是实现临床治愈的发展方向.但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多、费用昂贵,并不适合所有CHB患者.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经Peg-IFN与NAs联合治疗实现临床治愈的CHB患者资料,旨在为实现CHB临床治愈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CHC具有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以及较低的毒性,现已成为国际公认的CHC治疗的一线药物。自然杀伤细胞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亚群分布、表型以及功能学指标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发生显著改变。在DAAs治疗后期,自然杀伤细胞的整体活化状态趋于正常化,细胞毒作用显著下降,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再感染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也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达到临床功能性治愈,但抗病毒治疗无法将共价闭合的环状DNA从肝细胞中彻底根除,而且HBV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免疫功能异常,使得患者体内病毒清除困难。Toll样受体(TLRs)与HBV感染患者的机体免疫损伤有关,TLRs通过免疫途径对HBV DNA的清除起关键作用,这为HBV感染的抗病毒免疫治疗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对TLRs在CHB发展及抗病毒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研发更有效的抗HBV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军  李丽萍  杨春 《医学综述》2007,13(13):961-96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可以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近来的研究表明,HBV感染引起的宿主免疫应答反应在慢性HBV感染的各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讨论其免疫应答,防治策略以及HBV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全世界估计有3.5亿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在美国约有125万HBV感染者。乙型肝炎携带者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是有差异的,慢性HBV感染者需要长期监测并决定是否或何时需要抗病毒治疗干预,且观察预后。小指南是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实践指导委员会主持和批准的,最初在Hepatology,2001,34:1225.1241发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最近进展较缓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队列的分析,对我国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划分提出修订建议。方法:回顾性地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过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参考《欧洲肝病学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版)》等国内外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防治指南,将患者按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状态及肝损伤程度分为HBeAg阳性感染(免疫耐受期)、HBeAg阳性CHB(免疫清除期)、HBeAg阴性感染(免疫控制期)和HBeAg阴性CHB(再活动期)四个自然病程分期,并重点比较了不同分期患者的人口学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两组间年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最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760例,包括197例未成年(年龄<18岁)和563例成年感染者,男性456例、女性304例,纳入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9岁,(四分位间距:16,39岁)。上述四个自然病程分期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区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对7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 例HBV携带者,42 例HBV感染后自然恢复者,80例健康献血员进行HLA-DQA1基因分型,并比较DQA1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及其差异.结果 HBV感染后自然恢复组与健康对照组HLA-DQA1*0102分布频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BV携带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携带者组HLA-DQA1*0501分布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HLA-DQA1*0501分布频率高于HBV感染后自然恢复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携带HLA-DQA1*0501等位基因者感染HBV后可能会增加慢性乙肝发生的风险,而携带HLA-DQA1*0102者可能会降低慢性乙肝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健康人及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亚群特点,探讨宿主细胞免疫功能与慢性HBV感染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名健康人及137例各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1.对照组与各型HBV感染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较:从慢性HBV携带(CHBV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到肝炎后肝硬化(PHBC)组,患者外周血CD3^+T、CD4^+T和CD8^+T绝对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HBC组CD4^+T/CD8^+T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HBVC组(尸〈0.05)。2.不同程度CHB组间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较:从CHB(轻度)组、CHB(重度)组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UB)组,患者CD3^+F、CD4^+T、CD8^+T绝对值和CD4^+T/CD8^+T比值逐渐下降。CSHB组CD3^+T、CD4^+T和CD8^+T绝对值显著低于CHB(轻度)组(P〈0.05)。结论HBV慢性感染机制复杂,不同的临床转归患者T细胞亚群状态不同。慢性HBV感染后,肝脏损害程度严重的患者T细胞亚群功能低下及紊乱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夏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70-17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多态性。以寻找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清除相关的变异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2月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10例,并设计特异性引物,于10例患者血清中扩增S基因片段,TA克隆法克隆到T载体中,随机选择克隆测序。结果共20个克隆被测序,20个克隆S蛋白发现12个不同位点的32次变异。主要集中在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及a决定簇。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存在HBsAg变异,可能仍然存在HBsAg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5.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已成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目前一致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CHB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HBV复制。现已证明,应用NAs长期治疗CHB可明显改善肝脏组织学、逆转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以及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本文对CHB长期治疗的必要性、临床获益及管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自然史状态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水平及其用于自然史状态区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60例,根据自然史状态分为免疫耐受组(n=4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37)、非活动携带组(n=39)及HBeAg阴性CHB组(n=41),同时纳入HBeAg阳性(n=44)及阴性肝硬化患者(n=46).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eAg、抗-HBc、HBV DNA载量及HBV基因型.分析抗-HBc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其用于自然史状态区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不同自然史状态抗-HBc由高至低为:HBeAg阳性CHB组(4.22±0.68)log10 IU/mL、HBeAg阴性CHB组(3.89±0.88)log10 IU/mL、非活动携带组(3.07±0.68)log10 IU/mL及免疫耐受组(2.88±0.82)log10 IU/mL.HBeAg阳性及阴性肝硬化患者抗-HBc分别为(3.04±0.82)、(3.15±0.86)log10 IU/mL.HBeAg阳性CHB组抗-HBc与ALT(r=0.353,P=0.032)及AST(r=0.421,P=0.009)呈正相关;HBeAg阴性CHB组抗-HBc与HBV DNA(r=0.343,P=0.028)、ALT(r=0.458,P=0.003)及AST(r=0.495,P=0.001)呈正相关.抗-HBc区别诊断免疫耐受状态及HBeAg阳性CHB的AUC为0.903,区别非活动携带状态及HBeAg阴性CHB的AUC为0.833.结论 不同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状态下血清抗-HBc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抗-HBc可用于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状态的区别诊断,诊断价值高于HBsAg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和血清学特征,以探讨二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2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和HBV 基因亚型、HBV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eAg以及ALT水平,分析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水平复制期和复发期4个时相中HBV基因亚型与血清标志物水平、HBsAg效价与HBV DNA载量、HBeAg及AL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主要为HBV DNA高载量的B2和中等载量的C2亚型,阳性率分别为59.0%和25.2%。B2亚型与HBsAg、HBeAg和ALT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C2亚型与各指标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乙型肝炎不同时相的基因亚型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sAg水平与HBV DNA量、HBeAg和ALT水平分别存在不同的相关性。结论 HBV基因分型和血清学检测可早期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疾病进展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病情进展相关的因素。方法将1 733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4组,对比不同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HBV感染时间、血清HBV DNA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以及合并脂肪肝的比例。结果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4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依次分别为(33.4±12.5)、(25.3±8.5)、(32.9±10.7)和(43.2±11.4)岁;男性患者所占比率依次为56.7%、67.7%、71.1%和73.9%。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比较,两组间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年龄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肝硬化组的可能HBV感染年限[(8.8±6.0)年]明显大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5.8±4.3)年]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5.8±4.5)年]。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V DNA水平[(7.92±7.74)lg拷贝/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HBV准种特性.方法 选择5例维吾尔族慢性HBV感染者(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与未治疗)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HBV RT区为研究靶区.采用克隆-测序方法进行准种研究.使用BioEdit 和NCBI-BLAST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治疗的患者(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20.
Why do we not yet hav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espite the emergence of multidrug-resistant strains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previous success with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other chronic viral infections, we are still using sequential monotherapy for chronic HBV infection. Antiviral-resistant HBV can result in major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We now have complementary drugs, such as lamivudine and adefovir dipivoxil, with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ignature resistance mutations, with adefovir dipivoxil showing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most lamivudine-resistant strains. Studies of combination therapy to date have used traditional endpoints--short-term reduction of HBV DNA levels and HBeAg seroconversion--rather than evolution of resistance. There is now an emerging body of data suggesting that combination therapy can decrease antiviral resistance in HBV infection, the endpoint likely to be of greatest long-term importance, and, rather than adding or replacing an antiviral agent after resistance develops, it is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treatment-naiv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