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弘 《医学综述》1996,2(8):398-399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是体内的一个重要的代谢和内分泌器官,它可以产生内皮舒张和收缩因子,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运动和血小板的粘聚[1]。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已经发现许多与内皮有关的血管活性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有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和内皮素(endothelin,ET)。现在就EDRF和ET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脑血管痉挛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做一简要综述。1 EDRF的性质及其生物学作用  Furchgott等[2]首先发现乙酰胆碱引起实验动物血管平滑肌的舒张需要有内皮细胞的存在,当用环氧化酶抑制剂阻断…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源性活性物质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生命现象都表现出不同周期的节律性变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ET)与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是维持血管基础张力的血管活性物质。生理情况下,二者处于动态平衡,共同影响着人体血压的昼夜波动。ET和NO之间合成、释放失衡是影响血管基础张力,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关键,是高血压的危险因子。ET的水平与血压的昼夜比值有密切关系。某些病理情况下,ET的昼夜节律性消失,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也随之消失。这进一步提示血管内皮系统在调节血压水平与维持血压昼夜节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高血压使内皮细胞受损,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导致NO和ET合成释放失衡。近年来同绕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现就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其代谢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其代谢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于小玲综述金咸审校(同济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256603)吸烟是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而血管内皮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肺疾患发病的...  相似文献   

4.
对100例急性脑梗塞(ACI)病人,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维酶原激活抑制剂(PAI)、血栓烷B2(TXB2)、有列腺环素F1α(以经八因子相关抗原(ⅧR:Ag)、血浆纤维粘连蛋白(Fn)的质与量的变化作观察,探讨纤溶系统活性,前列腺素I2(PGI2)、TXB2变化和ⅧR:Ag、Fn质和量与ACI的发病关系。结果表现,ACI病人存在纤溶系统、有列腺环素系统失衡,ⅧR:Ag和Fn不仅量有  相似文献   

5.
红景天的促血管生成活性及其对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霞  张玉英  范维琥  李勇 《上海医学》2006,29(5):320-321
促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正向调节因子,但Matsunaga等发现,冠状动脉的血管新生和侧枝循环形成与VEGF的表达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其他细胞因子特别是抑制因子也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内皮收缩因子(Endothelium-derivedcontractingfactor,EDCF)与血管内皮舒张因了(Endothelium-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一样,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这十年来,不断发现性质各异的EDCF,同时也发现了依赖性收缩于不同血管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扼要论述了血管内皮收缩因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刘泽  刘晓光 《广东医学》1998,19(8):569-570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因子(AHF)活性持续的时间及对血压生物节律的影响。方法:给清醒的RHR腹腔注射AHF(4.0mg/kg)、麻醉的BHR静脉注射AHF(2.0mg/kg),观测SBP、DBP和HR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清醒大鼠HR和SBP降低分列维持19和29小时。正常大鼠SBP的昼夜比为1.30±0.10,用AHF的RHR组为1.23±O.08(P>0.05)。在麻醉RHR血压及心率的降低呈两个时相,HR、SBP、DBP的降低分别维持至注射后7、23、36分钟。结论:AHF腹腔注射可产生缓慢且长时间的生物学活性,并使血压生物节律接近正常。静脉注射AHF创产生短时、具有时相性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8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接受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压、血管内皮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7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均改善,观察组收缩压(110.14±36.53)mmHg、舒张压(74.38±31.14)mmHg,低于对照组收缩压(124.43±35.27) mmHg、舒张压(89.34±36.03)mmH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扩张率(FMD)水平均改善,且对照组ET-1(70.12±9.67)ng/L高于观察组ET-1(56.07±7.26)ng/L,对照组NO(18.01±2.02)μmol/L、FMD(10.24±0.97)%低于观察组NO(21.23±2.07)μmol/L、FMD(13.41±0.6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患者可耐受。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可提升该病治疗效果,在控制患者血压水平的同时还可较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可导致心脑肾及其他血管系统的病变。目前我国有2.5亿高血压患者,成人患病率为25%~30%,高血压的防治及研究需要不断深入。血管内皮在调节血流和血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而内皮功能异常加速高血压进程及其靶器官损害,同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该文对血管内皮及其分泌的因子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病人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1(sFlt-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0例子痫前期病人(子痫前期组)产前和产后48 h血清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及sFlt-1水平。并以45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对照组),其中早期妊娠18例、中期妊娠12例、晚期妊娠15例。晚期妊娠组及子痫前期组均随访至产后(正常产后组、子痫前期产后组)。结果中期妊娠组VEGF水平与早期及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6、2.274,P<0.01、0.05)。早、中期妊娠组sFlt-1水平与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4、2.244,P<0.05)。正常产后组VEGF与sFlt-1水平均较晚期妊娠组减低,差异有显著性(t=3.595、2.338,P<0.01、0.05)。子痫前期组血清VEGFs、Flt-1水平与晚期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11.785、8.643,P<0.01)。子痫前期产后组VEGFs、Flt-1水平与正常产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6、1.018,P>0.05)。妊娠32周前发病及伴胎儿生长受限的子痫前期病人血清sFlt-1水平较妊娠32周后发病及不伴胎儿生长受限的子痫前期病人血清sFlt-1水平明显升高(t=2.305、2.286,P<0.05)。子痫前期组血清sFlt-1水平与24 h尿蛋白总量呈明显正相关(r=0.517,P<0.01)。母体血清sFlt-1与VEGF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383,P<0.05)。结论子痫前期病人血清sFlt-1水平升高且与子痫前期发病时间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医学界的重点课题之一。血压的调节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内皮舒张因子包括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和内皮衍生的超极化因子(endotheliu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钙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 (商品名 :拜新同 )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34例EH(EH组 )患者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前后的抗氧化能力、白细胞黏附血管壁功能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并与 2 1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前 ,EH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丙二醛(MD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一氧化氮 (NO)及血浆C 型利钠肽 (CNP)的含量均明显降低 (P <0 .0 1) ;硝地平控释片治疗 4周后 ,EH组SICAM 1、MDA的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SOD活性及CNP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0 .0 1) ;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总有效率 82 .35 %。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在有效降压的同时 ,不仅能抑制白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 ,而且可改善内皮功能障碍 ,因而对EH患者的靶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的心血管作用与血管内皮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萍  林财珠 《医学综述》2004,10(8):460-462
异丙酚具有许多其他静脉麻醉药不具备的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用药过程中常引起时间剂量性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心排血量减少等心血管抑制作用。其机制认为与直接扩张血管、减弱心肌收缩力及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等有关。随着对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分泌释放的内皮因子的研究。认为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及舒张因子的平衡,对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的收缩和舒张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血管内皮是分割血液和组织的屏障,通过内分泌、自分泌及旁分泌而产生多种生命活性物质,调节多种器官的功能。其中,对调控血管平滑肌收缩与舒张的因子又有新发现,本文对其研究新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对 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前后和 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 结果 :缬沙坦治疗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 (t=2 .4 2 2 ,P <0 .0 5 ) ,3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 12周后 ,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t分别为 2 .13、2 .2 1,P均 <0 .0 5 ) ,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2 .371,P <0 .0 5 )。 结论 :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其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天麻钩藤饮,两组均连续服药4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压及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O、v WF、ET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效果较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叶酸干预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以及血管内皮功能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将52例轻、中度原发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叶酸干预组(30 例)和对照组(22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与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同时采用酶标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浆Hcy水平。结果:叶酸干预组治疗12周后肱动脉FMD为(11.37±4.22)%,较治疗前的(7.13±3.36)%及对照组的(8.58±3.48)%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肱动脉EID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治疗12周后血浆Hcy水平为(12.66±3.20)μmol/L,较治疗前的(16.63±3.48)μmol/L及对照组的(14.54±4.77)μmol/L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叶酸干预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能降低血浆Hcy水平,但内皮功能的改善与血浆Hcy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为3个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测定两组治疗前后ET-1、NO、t-PA、PAI-1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HDL-C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T-1、NO、PAI-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够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纤溶活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国产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2-D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伊贝沙坦(每日150-300mg)治疗16周前后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功能的变化。结果 肱动脉加压前后(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反映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功能)的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在治疗后明显增加;而含服硝酸甘油前后(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映非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功能)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比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伊贝沙坦可以改善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23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缬沙坦片80-160mg/d,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右肱动脉内径基础值(D0)和反应性充血、含服硝酸甘油后右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D1、△D2),并对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1)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BMI、TC、TG、FBG、2h-PBG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2)治疗后3、6个月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而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血压降低更为明显(P<0.05)。(3)治疗后3、6个月反应性充血后右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但治疗后6个月较3个月无进一步改善。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在降压同时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且降压效果呈现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