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行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时采用自由呼吸扫描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04例行冠脉CTA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51)行自由呼吸冠脉CTA,B组(n=53)行屏息的冠脉CTA,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初始心率、测试心率以及扫描辐射剂量。结果 A组患者的初始心率(66.85±9.22 bpm)与测试心率(66.31±8.59 bpm)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测试心率与初始心率之差3 bpm的2例,占4%;B组患者的初始心率(65.47±7.76 bpm)与测试心率(64.41±8.63bpm)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测试心率与初始心率之差3 bpm的22例,占B组人数的42%。两组患者辐射剂量(DLP)分别为A组123.44(107.5~190.04)m Gyocm和B组107.80(80.32~189.12)m Gyocm,A组剂量大于B组(P0.05)。初始HR75 bpm的A组患者DLP为120.21(115.74~132.47)m Gyocm,B组132.04(122.42~197.51)m Gyocm,A组DLP小于B组(P0.05);初始HR≤75 bpm的A组患者100.12(98.21~198.07)m Gyocm,B组患者97.01(78.97~159.41)m Gyocm,A组DLP大于B组(P0.05)。结论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进行CCTA检查时采用自由呼吸的方式会带来扫描辐射剂量的变化。高心率患者自由呼吸扫描的辐射剂量整体低于屏息扫描,中低心率患者自由呼吸扫描的辐射剂量整体高于屏息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320排CT冠脉成像图像质量与重建时相及心率的关系,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缩窄采集时间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心率65~95bpm的90例患者261支冠脉血管,按血管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确定血管和患者的最佳时相;分析患者最佳时相与心率的关系,找出最佳时相转移的临界心率;根据临界心率和患者最佳时相,分别分析并确定采集时间窗能够缩窄的范围。对比分析缩窄采集时间窗前后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结果:患者最佳时相转移的临界心率为70bpm。心率65~70bpm时采集时间窗可缩窄为R-R间期的72%~80%;心率70~95bpm时则可缩窄为40%~50%。缩窄采集时间窗后的最佳时相与预设时相的图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图像质量明显提高。缩窄采集时间窗前后的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根据不同心率进一步缩窄采集时间窗,既可提高图像质量,又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中个体化扫描预案设定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将标准体重[18.5<体质指数(BMI)<23.9]患者根据心率分为3组设定扫描预案,即心率≤62次/min(bpm)32例,62 bpm<心率<72 bpm 45例,72 bpm≤心率<90 bpm 37例。所有组探测器选择128×0.625,重建层厚0.9 mm,重建增量0.45 mm,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量700 m As。心率≤62 bpm时,Pitch选择0.18,机架旋转0.33s/圈,选择心动周期的75%重建;62 bpm<心率<72 bpm时,Pitch选择0.18,机架旋转0.27s/圈,选择心动周期的40%、45%、70%重建;心率≥72 bpm时,Pitch选择0.16,机架旋转0.27 s/圈,选择心动周期的40%、75%重建。造影剂总量(ml)=患者体重(kg),注射速率5~6 ml/s,同样速率追加注射22 ml生理盐水。BMI>24肥胖者,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量900 m As,Pitch选择0.16,机架旋转0.27 s/圈,选择心动周期的40%、45%、70%重建,造影剂注射速率6 ml/s,造影剂总量≤100 ml。BMI<18.4者,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量500 m As,Pitch选择0.18,机架旋转0.27s/圈,选择心动周期的40%、45%、70%重建,造影剂总量(ml)=患者体重(kg),注射速率5 ml/s。由两位高年资医生比较不同心率组间及不同BMI间的图像质量,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心率≤62 bpm组、62 bpm<心率<72 bpm组和72 bpm≤心率≤90 bpm组图像优良率分别为100%、95.6%和89.2%;BMI>24组图像优良率86.7%,BMI<18.4组图像优良率87.5%。结论个体化扫描预案的设定在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男性患者,43岁,因"感冒"、咳嗽咳痰、呼吸困难3 d入院.入院查体:Bp150/83 mmHg,HR 131 bpm,RR 32bpm,T 39.2℃,SpO290%.神志清,急性病容,大汗淋漓,明显"三凹征",颈部气管居中,胸廓对称,两肺布满哮鸣音及湿罗音.心率快,律齐.T5水平以下皮肤痛、触觉减退,双下肢肌力Ⅱ~Ⅲ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 cm宽体探测器CT对心律不齐患者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由呼吸条件下心率波动≥5 bpm患者资料166例,根据心率波范围分A组(5 bpm≤心率波动≤10 bpm)95例、B组(心率波动10 bpm)71例。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心率分别为68.1±11.4 bpm(A组)、67.6±12.3 bpm(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波动分别为7.8±1.2 bpm(A组)、38.2±35.9 bpm(B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166例患者共评价498分支水平血管,共2 150节段,所有图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3分)。与A组比较,B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略有下降[4.08±0.56(A组)比3.74±0.52(B组)],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2.2±1.1 mSv和2.6±1.4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 cm宽体探测器CT在心律不齐患者单个心动周期完成冠状动脉成像并结合SSF技术具有可行性,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自适应扫描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1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心率≥65 bpm)采用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模式,数据采集期相根据屏气时心率设定:A组24例患者(65 bpm≤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70%R-R间期,B组27例患者(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40%R-R间期。管电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5 kg/m^2,120 kV;BMI〈25 kg/m^2,100 kV。分别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A组共评价299段冠状动脉,B组共评价345段冠状动脉。两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评分为3-4分者分别占91.3%和92.2%;评分为1-2分者右冠状动脉(RCA)最多,其次是左回旋支(LCX);心率波动范围3-44 bpm。A组图像质量总体平均评分为(3.53±0.73)分,B组为(3.59±0.63)分。A组总体平均有效剂量为(2.85±0.93)mSv,B组为(3.10±0.86)mSv。结论:双源CT行低剂量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在心率≥65 bpm的患者中也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对6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其HRT指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评分与HRT进一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评价HR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震荡初始(TO)、动态心率震荡(T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18±1.23)%与(0.39±2.06)%;(-0.082±0.087)ms/(RRI·bpm)与(-0.148±0.104)ms/(RRI·bpm),P<0.05];震荡斜率(T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66±0.77)ms/(RRI·bpm)与(4.46±0.09)ms/(RRI·bpm),P<0.001).亚组分析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TS减小(P<0.05),TD增大(P<0.05);冠状动脉病变评分>10分组TS显著变小[(1.46±0.84)ms/RI·bpm与(1.97±0.49)ms/(RRI·bpm),P=0.01],TD增大[(-0.059±0.053)ms/RRI·bpm与(-0.119±0.112)ms/(RRI·bpm),P<0.01];各亚组TO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与HRT指标线性回归分析,TS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负相关(r=-0.296,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负相关(r=-0.372,P<0.05);TD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正相关(r=0.353,P<0.01),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正相关(r=0.510,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尤以TS和TD变化显著;并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TD在测量时不受室性期前收缩前心率的影响,与TS联合检测可提供更客观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平均心率和心率范围对于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134例,所有CTA图像数据均包括完整的检查时的心电图数据。由两名熟悉心血管的CT医师在未知扫描期间心率和心率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分级。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评估了134个病人,共1751个冠状动脉节段。不同评分组冠状动脉节段数分别为:1分,899(51.34%);2分,727(41.51%);3分,114(6.51%);4分,11(0.62%)。按照扫描期间的平均心率以70bpm为界分为≥70bpm组和〈70bpm组,5、12、14、16段两组图像质量未见差异.其余各段图像质量可见明显差异(t分别=3.38、3.13、2.28、2.90、2.95、3.50、4.16、3.89、3.24、2.89、3.49、3.51,P均〈0.05)。按照扫描期间心率范围(最高心率一最低心率)8bpm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8bpm组和〈8bpm组,在任何冠状动脉节段均未发现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整体图像质量与心率范围之间存在的相关性(t分别=0.45、1.41、0.97、1.27、1.00、1.05、1.69、0.84、0.99、1.48、0.44、0.46、0.48、0.43、0.44、0.20,P均〉0.05)。结论双源CT可以在很大范围的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化范围内获得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终止2min时的心率恢复情况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生存质量(QOL)的相关性.方法:纳入87例临床经冠脉造影检查而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按照运动试验终止2min时的心率恢复值(HRR2),将其分为以下两组:①HRR2≥42bpm的正常组35例;②HRR2< 42bpm的异常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静息心率(RHR)、峰值摄氧量(peak VO2)、无氧阈(AT)、峰值通气量(peak VE)和峰值功率(peakpower),以及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结果.结果:HRR2正常组冠心病患者的RHR明显高于HRR2正常组患者(P< 0.05);HRR2异常组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过程中的peak VO2、AT、peak power结果均显著低于HRR2正常组(P< 0.01,P< 0.05,P<0.05),而两组间peak VE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P> 0.05);HRR2正常组冠心病患者的SF-36评分显著低于HRR2正常组,主要表现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等5个维度方面.结论:运动试验后的心率恢复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QOL有一定相关性.心率恢复异常的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水平更高,运动时的心肺储备和有氧代谢能力更差.HRR2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QOL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运动规律的磁共振电影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磁共振电影成像研究冠状动脉的运动规律.方法选取不同心率的志愿者35例,使用电影成像序列显示冠状动脉断面的运动轨迹,以5% R-R间期为标准化时间单位(NTU),分析冠状动脉运动轨迹和速度的特征.结果冠状动脉各分支的运动轨迹存在个体差异.当心率小于75 bpm时,RCA和LCX在ECG触发延迟75% R-R的舒张中期和40% R-R的收缩末期运动速度小于3 mm/NTU,LAD在整个心动周期运动速度基本都小于3 mm/NTU.结论心率小于75 bpm时,建议选择舒张中期进行冠状动脉的断层采样或者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相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及舒张中末期重建3种重建时相与心率波动患者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阶梯状伪影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择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出现心率波动患者20例,平均心率(65.1±5.0)bpm(55~75bpm),扫描过程中心率波动范围≥5bpm。采用64层MSCT(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 Cardiac)进行扫描。使用相对延迟方式选出最佳收缩末期及舒张中末期时相。使用绝对延迟方式选出最佳收缩末期时相。由2名本专业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情况下对图像的阶梯伪影评价打分。阅片结果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观察者间Kappa检验,如具有较好一致性则进一步进行评价结果的组间χ2检验。结果:对于评价结果两个阅片者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91(P=0.000)。3种重建时相阶梯状伪影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延迟及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优于舒张中末期重建。相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与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优质图像比例高于相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结论:使用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能有效减小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因心率波动引起的阶梯状伪影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源CT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有冠心病史或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别按心率的不同分为5组(〈60 bpm、60--70 bpm、71--80 bpm、81--90 bpm、〉90 bpm)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分标准为1级:无伪影,图像清晰完美;2级:少量伪影,图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3级:中等程度的伪影,图像仍可接受有诊断价值:4级:明显伪影,不具诊断价值),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心率组冠脉造影均成像清晰,1--5组图像质量评分值分别为1.0&#177;0.4,1.1&#177;0.5,1.1&#177;0.7,1.4&#177;1.2,1.7&#177;0.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度不受心率影响,可进行全心率扫描。  相似文献   

13.
护理干预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手段优化64层螺旋Cr冠状动脉成像的工作流程,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6月将1000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0例。对照组检查前给予一般指导和口服美托洛尔,由扫描技术员按机器提示训练检查者呼吸和屏气;干预组检查前给予检查者系统心理护理干预、捏鼻法训练呼吸及口服美托洛尔。比较两组检查者心率控制速度、呼吸配合训练时间和检查过程心率波动〉10bpm的发生率、检查成功率情况。结果干预组检查者心率控制时间及呼吸配合训练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检查过程心率波动幅度〉10bpm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检查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恰当的护理干预手段能明显降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者控制心率和呼吸配合训练所消耗时间,降低检查过程心率波动幅度,提高检查成功率,使设备、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特点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方法67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检查,分析扫描时心率、心电相位窗的选择及呼吸运动、扫描参数与冠脉图像质量的关系。其中13例同时行常规冠脉造影,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率≤55bpm/min、56~60bpm/min、61~65bpm/min、66~70bpm/min及大于70bpm/min冠状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3.9%、94.4%、89.4%、68.7%和45.5%。心率对右冠状动脉(RCA)的影响最大,对左冠状动脉主干(LMA)的影响最小,呼吸运动对左冠的影响最大。70%、75%的心电相位窗对冠脉的显示率较好,分别为85.8%和88.4%。以常规冠造为标准,MSCT诊断狭窄≥50%狭窄总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98.2%,阳性预测值84.6%,阴性预测值97.4%。结论运动伪影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MSCT能较准确的显示冠脉≥50%的狭窄,是冠脉疾病诊断和筛选的良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探讨心理护理应用于多层螺旋CT心脏冠脉成像中控制心率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接受多层螺旋CT心脏冠脉成像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以及完成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低于对照组,有效完成检查率高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于多层螺旋CT心脏冠脉成像中控制心率的价值显著,它不仅能够有效的稳定患者的心率,还能够大大提升有效完成检查概率,适合在临床进行开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6.
术中保温对老年开胸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术中保温对老年开胸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行开胸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保温组患者术中控制室温22~24℃,输入的液体加温至37 ℃,并选用加温至37℃的灌洗液进行胸腔冲洗;对照组患者术中仅控制室温,不采用任何保温措施.测定术前及术后核心体温,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收缩压、心率、体温变化和寒战发生情况.结果 保温组患者术中体温维持稳定,手术前后体温、收缩压、心率、无明显变化,在人室时、消毒时和手术中1 h及手术结束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与术前及保温组比较,术中体温显著下降,收缩压、心率波动明显(P<0.01);而保温组低温(<36℃和<35℃)、寒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老年开胸患者术中保温可维持患者体温的稳定,有效预防术中低温和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术后常规性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方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红蛋白、心率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血红蛋白、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4.13±15.12)g/L、(71.2±9.3)bpm、(81.6±4.6)mmHg、(128.4±11.2)mmHg、(21.4±3.2)d,对照组各项指标分别为(146.76±10.67)g/L、(74.6±12.4)bpm、(99.5±8.2)mmHg、(143.6±14.3)mmHg、(46.3±4.7)d,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方式可以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是一种理想的临床护理外伤性脾破裂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实时心率对Revolution CT单个心动周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的可诊断性及有效辐射剂量(ED).方法 收集经Revolution 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左前降支MB-MCA受检者154例,记录即时心率分为Ⅰ~Ⅳ组,Ⅰ组43例(<70 bpm),Ⅱ组41例(70~80 bpm),Ⅲ组37...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麻醉状态下肥胖患者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PI)、熵指数[包括反应熵(SE)及状态熵(RE)]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能力。方法前瞻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9年5~12月40例肥胖患者择期行胃减容手术常规诱导下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记录插管前1 min、插管即刻、插管后2 min,切皮前1 min、切皮即刻、切皮后2 min,拔管前1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2 min各时间点所对应的SPI、RE、SE数值以及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气管插管、切皮、拔管即刻SPI、RE、SE、HR、MAP数值较刺激前均升高,SPI在插管前(37.4±12.00)与插管即刻(54.1±15.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I在切皮前(29.17±8.82)与切皮即刻(57.71±17.6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R在插管前(83.7±12.6 bpm)与插管即刻(94.7±15.0 bp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切皮前(69.27±7.64 bpm)与切皮即刻(70.16±10.76 bp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拔管前(80.7±16.35 bpm)与拔管即刻(91.3±15.9 bp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PI和心率在肥胖患者对伤害性刺激强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伤害性刺激,其中相比于RE、SE,SPI升高更明显、更快速,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地尔硫卓对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例对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静脉持续泵入地尔硫卓72h治疗。严格控制地尔硫卓的剂量。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ST段压低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静脉滴注地尔硫卓治疗后,心绞痛得到有效控制,总有效率9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减轻(P〈0.05);治疗后血压、心率(P〈0.05)和收缩压×心率均明显降低(P〈0.01),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地尔硫卓静脉泵入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但需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