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灵芝抗衰老活性多糖GLA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芝子实体经热水提取,乙醇分级沉淀,除游离蛋白质和小分子杂质,得到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抗氧自由基活性的多糖GLA。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8个多糖均一体,对其中主要成分GLA_4、GLA_7、GLSP_(1~3)5个多糖均一体进行了化学结构研究。以完全酸水解、过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光谱测定及气相色谱分析等证明,GLA_4、GLA_7为以葡萄糖为主的中性杂多糖,GLSP_1为鼠李半乳聚糖肽,GLSP_2及GLSP_3为葡聚糖肽。它们的精甙键类型均以β-(1→3)(1→6)及(1→4)为主,GLA_4尚有α-甙键存在。  相似文献   

2.
灵芝抗衰老机理与活性成分灵芝多糖的化学与构效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从抗衰老的基础理论出发,经现代基础医学筛选研究,探讨了灵芝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抗氧自由基活性及延长体外传代细胞的分裂代数的能力等,揭示了灵芝抗衰老的作用机理。从赤芝总多糖中进一步分离鉴定了18个灵芝多糖均一体,其中7个肽多糖、4个葡聚糖、其余为杂多糖。初步证明,肽多糖及含有β(1→3)(1→6)甙键的多糖均一体表现活性较强,可能是决定活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证实灵芝多糖为其抗衰老的有效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GLB、GLC中分离到9种多糖均一体(GLC_(1,2)、GLB_(2,3,4)、GLB_(6,7)、GLB_(9,10),并测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和连接方式。结果证明:GLC_1为肽多糖,GLC_2、GLB_2为葡聚糖,GLB_3为甘露葡聚糖,GLB_9为半乳葡聚糖、GLB_4、GLB_6、GLB_7和GLB_(10)均为以葡萄糖为主的杂多糖,其中GLC_2、GLB_6及GLB_(10)分子中均含有乙酰基糖。它们的分子量范围在6 000~10 000,结构均以β(1→4)连接为主,含有不等的β(1→6)甙键,其中B_(10)经甲基比分析证明其主链重复片段为β(1→4) 与β(1→6)甙键以7:1的比例连接,9种多糖均一体均为首次从灵芝中得到。经混合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草栽和段木栽培灵芝的多糖性质和含量 ;考察以草代木栽培灵芝的可行性的研究。方法 提取、分离、逆相透析方法研究二者子实体多糖。应用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的组成、摩尔比和相对分子质量。 IR,1 H- NMR和 1 3C- NMR等光谱确定多糖肽化合物结构。结果 草栽灵芝多糖肽 ( GL PG )和段木多糖肽( GL PW)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 ( Mw)分别为 5 .13× 10 5和 5 .85× 10 5;黏均相对分子质量 ( Mη)分别为 6 .2 1× 10 5和6 .96× 10 5,二者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光谱数据。从光谱分析中看出各单糖间的苷键构型相似 ,均以β-苷键为主 ;糖肽部分均含有相同的 16种氨基酸 ,糖的组份为鼠李糖、木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等 ,GL PW还含有微量甘露糖。结论 草栽灵芝与段木灵芝多糖肽的主要理化特性相似 ,其提取率比段木灵芝约高 2 .8倍 ,为草栽灵芝的综合开发与药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灵芝子实体不提取物中分得2种葡聚糖肽GLSP2及GLSP3,凝胶层及高效液相层析法证明均为单一的多糖均一体,测得分子量分别为12800及14100。完全酸水解、过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及甲基化分析证明,GLSP2为含有β-(1→3)(1→6)及(1→4)甙键的葡聚糖肽,肽的含量占26.6%;GLSP3为含有β(1→6)及(1→4)甙键的葡2种葡聚糖肽的糖基与肽键中的丝氨酸  相似文献   

6.
桑叶多糖PMP12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桑叶中分离纯化获得均一多糖PMP12,并研究其组成及初步结构.方法:桑叶经热水提取乙醇分级沉淀,脱蛋白、脱色,经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得到一个均一多糖组分PMP12,采用气相(GC)、高效液相(HPLC)、红外(IR)、核磁(NMR)、Smith 降解和糖醛酸还原等方法分析其组成和初步结构.结果:PMP12由鼠李糖(Rha)、阿拉伯糖(Ara)、半乳糖(Gal)和葡萄糖醛酸(GluA)组成,其摩尔比为Rha:Ara:Gal:GluA=1:1.56:1.57:1.08;PMP12主链主要是以β-1→3糖苷键连接的鼠李糖,侧链主要是以β-1→2糖苷键及β-1→4糖苷键连接的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结论:测定分析了桑叶多糖PMP12的组成和初步结构,为桑叶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单色云芝多糖(CUP)的化学结构,并与云芝多糖进行比较.方法 气相色谱分析糖组成,红外光谱(IR)、高碘酸氧化、甲基化、核磁共振(NMR)等方法确定多糖的结构.结果 CUP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约1.3×104,主要连接方式为β(1→3)连接,此外包括α-(1→3),β-(1→6),α-(1→4),(1→3,6)和(1→4,6)连接.结论 CUP的单糖组成和结构与云芝多糖相似,在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含量等方面有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korean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葡聚糖凝胶LH-20、大孔树脂柱、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解析和化学方法 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朝鲜白头翁根茎中得到11种化合物,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Ⅱ)、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Ⅲ)、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Ⅳ)、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Ⅴ)、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Ⅵ)、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Ⅶ)、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Ⅷ)、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Ⅸ)、常春藤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Ⅹ)、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毛莨科兴安白头翁Pulsatill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对兴安白头翁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兴安白头翁根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Ⅰ)、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Ⅱ)、ciwujianoside C3(Ⅲ)、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Ⅳ)、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Ⅴ)、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Ⅵ)、6,7-二甲氧基香豆素(Ⅶ)、5,6,7-三甲氧基香豆素(Ⅷ)、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Ⅸ)、5,7-二甲氧基-6-羟基香豆素(Ⅹ)、(4S,5R)-4-羟基-5-羟甲基-呋喃-2-酮(Ⅺ).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多糖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比较破壁与不破壁灵芝孢子粉多糖的异同。方法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灵芝孢子粉多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灵芝孢子粉多糖的单糖组成,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灵芝孢子粉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结果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灵芝孢子粉多糖的得率不同,破壁后灵芝孢子粉含的多糖是不破壁的1.7倍;灵芝孢子粉多糖是由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破壁与不破壁的多糖组成完全相同,其相对质量分数略有区别;破壁灵芝孢子粉多糖的GPC有两个多糖峰,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80×104和1.17×104,而不破壁灵芝孢子粉多糖只有相对分子质量为7.80×104的一个峰。结论破壁与不破壁孢子粉多糖的单糖组成相同,但破壁灵芝孢子粉多糖较不破壁孢子粉的多糖高出70%,增加部分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多糖。这可以解释破壁灵芝孢子粉的功效好于不破壁灵芝孢子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胎儿脏器重量与胎儿发育的关系。方法 对213例受精龄为13 ̄38周正常胎儿的心、脾重量及体重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冷冻时间(20s和3min)及不同方法保存的兔角膜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冷冻20s及3min,新鲜角膜组膨胀率(%)分别为29.45±1.9,49.74±1.6(P<0.05);冷冻保存组为31.65±0.8及54.67±2.7(P<0.05);干燥保存组为73.82±7.7及86.09±1.3(P<0.05)。干燥保存组角膜膨胀率与新鲜组及冷冻保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角膜组织镜片加工时,应考虑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冷冻时间所造成的不同膨胀率对其厚度的影响,从而减少镜片加工时的屈光度误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征,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30例支气管类癌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21例为典型支气管类癌,9例为非典型支气管类癌;手术治疗后21例病人存活超过5年,其中10例超过10年;4例3年内死于肝脑转移,5例术后不足5年,仍健在。结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支气管类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手术是治疗支气管类癌的主要方法,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ANALYSIS OF 81 CASES OF NONUNION OF FOREARM FRAC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rom 1957 t0 1979, 81 cases of nonunion of forearm fracture were treated. Among them 36 had ulnar, 24 radial and 21 radioulnar fractures.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injury was 17.1 months.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nonunio.n were severe original fracture therapeutic faults and bone infections.. Treatment coinsisted of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and grafting with sufficient cancellous bones. 96To of the cases were cured by one operation and 3 failed owing to infection. 50 cases weret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12.7 monthSj, 78'70 0f them obtained excellent and good functional results. The recovery of supina- 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pro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