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常规治疗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心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将3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依据PP水平,分为≤48、49~58、59~68、>68 mm Hg(1 mm Hg=0.133 kPa)4个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组PP与心功能、VEGF及hs-CRP的相关性。结果随着PP逐渐增大,血清VEGF和hs-CR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PP与VEGF及hs-CRP具有一定的关系,PP是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平行比较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节律正常各30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资料,动态血压参数,左室结构,收缩与舒张功能指标。两组的随测血压,白昼血压无显著差异,但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病程较长,24h血压,夜间血压,血压负荷较高,左室重量指数增加,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山东省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皮功能,探讨机体内皮功能失调与克山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57人分别进行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并采集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血浆,分别检测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NOS(iNOS)及结构型NOS(cNOS)含量。结果①慢型克山病患者X线下100%都有心脏增大,且以重度增大多见;90.9%有心电图异常改变,且往往几种异常同时并存;心脏超声示心功能明显降低。潜在型克山病心脏轻度增大者多见,而且心电图往往只有一种改变。②克山病患者ET水平明显高于病区健康人(P<0.01),心功能越差,ET升高越明显(P<0.01)。③NO、NOS及iNOS,克山病患者明显高于病区健康人(P<0.01),且慢型克山病患者高于潜在型克山病患者。结论ET、NO水平的变化可能作为一种中间环节参与了克山病的发病机制;心功能不同,血浆ET、NO升高的程度也不同;ET、NO可作为克山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以了解三者之间关系。方法:选择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的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5例,男96例,女79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组(107例)和非杓型组(68例)。分别采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超声,以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并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测定。结果:①非杓型组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血管内径变化显著小于杓型组[(8·7±2·1)%∶(5·1±1·7)%,P<0·01);②非杓型组的凝血因子Ⅰ(Fg)、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值、血浆黏度值、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P<0·05);③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自变量(Fg、反应性充血血管内径变化)对因变量(血压昼夜节律)的回归系数为-4·094,+0·949,对因变量的OR值为0·017,2·583。结论: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流变学异常呈正相关,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氧踏车运动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1atec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1~2级ISH患者166例为ISH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86例,给予常规治疗;有氧运动组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有氧踏车运动,每周3次,每次30 min,疗程均为20周。另选择老年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Greiss法检测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内皮素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SH组血浆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和有氧运动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浆内皮素1水平明显下降,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氧运动组收缩压和内皮素1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135.86±7.69)mm Hgvs(139.56±8.76)mm Hg,1 mm Hg=0.133kPa,(66.16±17.01)ng/Lvs(72.41±18.34)ng/L,P<0.05;(68.62±22.31)μmol/L vs(52.79±17.24)μmo1/L,P<0.01]。结论有氧踏车运动能够改善老年IS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有助于其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初步观察不同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液循环中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的变化,以及探讨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汕头市中心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并住院的年龄在30~75岁的高血压患者232例.以动态血压结果为分组标准,分...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率变异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繁荣  赵坚 《高血压杂志》1996,4(4):264-266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率变异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孔繁荣赵坚熊亚晴仲肇舒(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心内科,南京210024)RelationshipbetweentheHeartRateVariabilityandtheCircadianVariationBlo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昼夜节律对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诊所血压控制水平将179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患者血压<140/90mmHg;Ⅱ组患者血压(140~159)/(90~99)mmHg,Ⅲ组患者血压≥160/100mmHg。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勺型组,≥10%为勺型组。结果3组勺型和非勺型患者间的左室肥厚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治疗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水平,血压昼夜节律均与心脏结构改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eriphera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 ,PAOD)患者血管内皮活性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检测 3 3例确诊老年PAOD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血栓素B2(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 PGF1α)、P选择素 (PS)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 6种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水平 ,并分别与 40例健康老人及 3 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PAOD患者相比较。  结果  老年PAOD组的NO[(2 8 88± 8 54) μmol·L- 1]和 6 K PGF1α[(83 47± 13 67)ng·L- 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组 ,而ET[(95 0 9± 49 18)ng·L- 1]和TXB2 [(664 4± 3 3 1 8)ng·L- 1]、PS[(14 0 6± 2 18) μg·L- 1]及vWF[(10 4 42± 3 1 4) % ]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组。 结论 老年PAOD患者内皮功能失调 ;积极的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内科治疗PAOD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n=22)、非杓型组(n=36)和反杓型组(n=62)。分析比较3组的血压变异性、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反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均低于杓型组;反杓型组的24hDSD、dDSD、24hDBP-CV低于非勺型组;反杓型组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偶测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57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偶测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患者被分为单支病变组(n=51),双支病变组(n=57)和多支病变组(n=49)。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根据ABPM分为深杓型组(n=20)、杓型组(n=75)、非杓型组(n=53)和反杓型组(n=9)。探讨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从单支病变组到多支病变组,深杓型血压(23.5%∶12.3%∶2.0%)和杓型血压(56.9%∶49.1%∶36.7%)患者所占比例依次递减,非杓型(19.6%∶35.1%∶46.9%)和反杓型(0%∶3.5%∶14.3%)血压患者比例依次递增,且差异显著(P均〈0.05)。从深杓型组到反杓型组,单支病变患者所占比例依次递减(60.0%∶38.7%∶18.9%∶0%),多支病变患者比例依次递增(5.0%∶24.0%∶43.4%∶77.8%),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偶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时,血压昼夜节律的类型仍对冠状动脉病变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晨血浆内皮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与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Ⅰ期和Ⅱ期高血压病100例(男65例,女例,年龄31~65岁),高血压病并心力衰竭15例,悄毒症18例,选择正常血压40例作对照。采用Spacelab90207作24h动态血压监测,剔除白大衣高血压35例,选择正常血压40例作对照,采用Spacelab90207作24h动态血压监测剔除白大衣高血压35例后,再根据是平均动脉  相似文献   

14.
褪黑素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褪黑素(MLT)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门诊、住院患者及健康查体者88例分为非杓型高血压组、杓型高血压组及对照组;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期测定患者白昼和黑夜尿6羟基硫酸褪黑素(6-SMT)含量,并计算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结果(1)非杓型高血压组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下降率均低于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1);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患者的黑夜尿6-SMT含量高于白昼(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的黑夜尿6-SMT含量和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低于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1)。(3)在各组内,各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与其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血压节律呈现杓型分布的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其MLT在黑夜分泌较多;非杓型高血压组MLT黑夜分泌明显减少,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 ( EH)患者动态血压 ( ABP)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和 ABP监测仪对 80例 EH患者和 40例健康人进行分析。结果 :1EH患者各期的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 /左室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 ( A/ E)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并随分期的增高而增高 ;2 EH患者 ABP均值的各参数与 A/ E值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 r=0 .2 6~0 .45 ,P <0 .0 5~ 0 .0 0 1) ,2 4h收缩期动态血压变异 ( ABPVs)和白昼 ABPVs与 A/ E值间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 r =0 .2 8和 0 .32 ,P <0 .0 1)。结论 :EH患者 ABP均值、ABPV与 A/ E值的改变均有相关性 ,但以 ABP均值的相关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80岁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68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2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2组患者IMT。结果 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颈总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86例年龄≥75岁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左室结构的变化。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142例(76.34%),呈勺型者为44例(23.66%),非勺型组24h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1)。非勺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0.05,<0.01)。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7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失常,且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心内科住院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男性41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82.60±2.37)岁.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杓型组24例,非杓型组26例,反杓型组5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间PDW值比较,杓型组(9.85±1.25)%<非杓型组(11.84±1.56)%<反杓型组(12.12±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昼夜血压节律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为PDW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PDW关系密切,诊治中应重视PDW的监测,调节血压昼夜节律,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早期干预,防止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比较联服珍菊降压片、氨氯地平片与单服氨氯地平片治疗前、后大鼠血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收缩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实验大鼠分2组,随机分为灌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组(2.5 mg.kg-1.d-1)(组Ⅰ)、灌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 mg.kg-1.d-1)和珍菊降压片组(40 mg.kg-1.d-1)(组Ⅱ),每大组各32只,每大组又分4小组,每小组各8只。疗程4周,分别在灌药前、后应用鼠尾测压仪测量大鼠收缩压和测量血ET-1及NO水平。结果两组服药4周后与服药前比较,收缩压及血浆ET-1水平均降低、血清NO均升高,以组Ⅱ变化显著。两组大鼠经服药后收缩压、血ET-1和NO曲线峰值相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移位。治疗后两组峰值相位比较,组Ⅰ的收缩压峰值相位为-47°(20∶51)比组Ⅱ33°(21∶47)(P=0.04),ET-1组Ⅰ为200°(13∶10)比组Ⅱ95°(06∶12)(P<0.001),NO组Ⅰ55°(04∶00)比组Ⅱ65°(03∶20)(P=0.04)。珍菊降压片和氨氯地平片对大鼠收缩压、血ET-1和NO的昼夜节律有显著影响。结论珍菊降压片、氨氯地平片联用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可更好地控制血压,同时可以维持血压昼夜节律,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4例老年MS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5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对照组,心脏损害组43例、脑损害组35例、肾损害组38例及多器官损害组33例,分析其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脏损害组、脑损害组、肾损害组、多器官损害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均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0.001);与心脏损害组、脑损害组、肾损害组比较,多器官损害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老年代谢综合征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