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从条文描述用语探讨死证病机,揆度死兆,从脉证顺逆判断吉凶。探讨死证,意在见微知著,防止误治,降低病死率。从寒邪多伤阳,三阴多死证看,回阳为第一要务,阳回则阴亦可渐复。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灸法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对后世灸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就《伤寒论》强调“三阴宜灸”、“施灸须诊脉”、“灸药并施”、“灸法禁忌”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条文描述用语探讨死证病机,揆度死兆,从脉证顺逆判断吉凶。探讨死证,意在见微知著,防止误治,降低病死率。从寒邪多伤阳,三阴多死证看,回阳为第一要务,阳回则阴亦可渐复。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方剂配伍理论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历来被称为医方之祖,除了仲景用方多简明实用,临床疗效确切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外,更因其蕴藏着丰富的配伍理论,对后世方剂的配伍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伤寒论》中蕴含的有关方剂的配伍理论,以企对现代配伍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腹胀满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伤寒论》中,出现直言腹胀满不下二十处之多,结合腹胀满在该书中所处的语言环境的不同,其产生的病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就六经病证中的腹胀满所致的机理,简述如下。太阳病一般无腹胀,但太阳蓄血...  相似文献   

6.
腹胀满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伤寒论》中.出现直言腹胀满不下二十处之多,结合腹胀满在该书中所处的语言环境的不同.其产生的病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就六经病证中的腹胀满所致的机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揭示阐发对多种疾病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是《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掌握《伤寒论》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对于培养临床辨证能力,提高诊疗水平都有极大帮助。本文从特征入手,善抓主征;透过现象,探求本质;重视体质,因人而异;动态观察,注意病史;四诊合参,据证而辨;分清主次,区别缓急;试探诊治,实践验正等七方面,归纳《伤寒论》对疾病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烦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指烦而不宁加以手足躁扰,而手足躁扰是其主要表现.关于"烦躁"的概念,<伤寒心法要诀>说:"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似乎是说引起烦躁的病因只有热.但是从<伤寒论>全书有关"烦躁"的条文来看,"烦躁"并非皆因热而引起,尚有虚寒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甘草性味平和,通行十二经,其直接、间接功能恒多。仲景在《伤寒论》中应用范围宽旷,作者归纳为13种:养心复脉,扶正泄痞,补中温阳,协调阴阳,柔肝调脾,缓急和胃,益气建中,健脾利水,泻火解毒,利咽清热,调和营卫,调达表里,祛痰止咳。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疗效确切的方药,更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伤寒论》中下利的病因及治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其中有证有方的下利条文进行探析及总结,有助于全面了解下利的治法方药及体会辨证论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对《伤寒论》中五泻心汤证之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从识证机、识方药、识煎服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和”主要有两种用法: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如“阴阳和、”“脉和”、“胃气和”等,多表示“最佳状态”;作为动词使用,如“和胃气”,“和解”等,表示调和、谐和、即“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意思。《伤寒论》之“和”与后世的“和法”不相等同。《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使用“和法”这样的字眼,但却是后世医家认识、拓展“和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和法”探析张跃华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医院(472000)主题词《伤寒论》,和法,分析“和法”最早见于《内经》,到了《伤寒论》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现浅析如下。1《伤寒论》中“和”的含义伤寒论中“和”的含义有6种。(1)指对立双方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14.
“伤寒”一词较早见于《内经》、《难经》,有广义、狭义之分。认为《伤寒论》之“伤寒”另有深意:古人因气候、社会等因素而重视寒邪,故以伤寒病统领外感诸病;《伤寒论》重视寒邪伤人,所谓伤寒,即是寒邪伤阳之意,而阳气为病,一则阳虚,一则阳郁。伤寒与阳虚、阳郁当为互辞,《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阳虚、阳郁之病机。  相似文献   

15.
<正>"汗"、"吐"、"下"三法出自《伤寒论》,传承并广泛用于临床却独属张从正。张氏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应用三法的范围和经验远远超过前人,尤其是下法与吐法。"下法"在"湿形"中的应用尤为显现,如"下五、七行"、"大下一斗"、"下三十余行"等不胜枚举[1]。通过对张氏在《儒门事亲》"湿形"之"下法"应用的浅探,希冀抛砖引玉,为祖国医学事业加砖添瓦。1张氏生平及"下"法观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故又称张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攻邪派"与"攻邪"理论的鼻祖。  相似文献   

16.
浅探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索问·至真要大论>).然而临床所见往往不是些纯热无寒或纯寒无热的证候,由于有些疾病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寒热错杂,此时就需要根据患病的部位和生理特点及药物的作用部位、功能而施以寒热并用之方.由于寒热性类水火,用之得当可使错杂之寒热冰释雪融,用之不当寒热互相牵制,反失其功.医圣张仲景运用寒热并投之法,或增减药量,或变化药味,总以切合病情,分清主次为根本宗旨.为了便于医者更好地学习仲景的用方之精妙,笔者将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7.
浅谈《伤寒论》中“和”的意义曹贵珠(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210029)主题词《伤寒论》,中医名词,和解/方法“和”即协调、和谐、和顺之意。祖国医学常以此来说明入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阴阳调和、营卫谐和、五胜安和、气血平和等,又以“不和”表示着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正>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故又称张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攻邪派与攻邪理论的鼻祖。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三法可以兼众法、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也。张氏把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归为吐法,且提出体质强者,可取一次大吐而愈,弱者可取三次小小吐之,对于年事高、体弱而久病者则用探吐法轻  相似文献   

20.
《尚论篇》是清代著名医家喻昌对《伤寒论》的再编注,其中荟萃了喻氏在伤寒学研究上的大量学术观点.该书以类证汇聚,纲要统文的方式编撰,提出"三纲鼎立说"和"温病三纲说"的理论,内容上以阴阳、经络脏腑、表里虚实,营卫气血,邪正消长等对条文进行分类并加以注解,别具炉锤.另,喻昌诊病强调审证求因,立法遣方,治疗重视养护脾胃气津及防治疫病注重驱邪逐秽的临证思想在书中已可见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