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蹇英  周丽珍  朱雪芬  沈谷雨 《现代护理》2007,13(17):1583-158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ICU中的流行情况及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用PCR法对耐药菌株进行基因检测并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记作检测结果的聚类分析,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17株PA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为CARB型,检出率47.1(8/17);oprD2缺失率为82.4%(14/17),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aac(6′)-Ⅰ、aac(6′)-Ⅱ、ant(3″)-Ⅰ和ant(2″)-Ⅰ阳性率分别为9%(1/17),47.1%(8/17),29.4%(5/17),41.2%(7/17),qacE△1基因为41.2%(7/17),PA存在多重耐药情况和克隆传播医院内感染。结论ICU存在PA暴发性流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PA的医院感染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浙江省丽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临床分离株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存在状况。方法从分离的40株PA中,测定其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MEs基因{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与ant(2″)-Ⅰ}类型。结果40株PA分离株中ant(2″)-Ⅰ和aac(6′)-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2.5%和45.0%,未检出aac(3)-Ⅱ、aac(6′)-Ⅰ、ant(3″)基因类型。结论浙江丽水地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存在ant(2″)-Ⅰ和aac(6′)-Ⅱ基因,且PA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应注意对其进行临床监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分离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CR法检测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即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的表达情况.并用MLVA基因分型的方法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AMEs基因的总检出率为70%.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的检出率分别为60%、40%、24%、32%.MLVA基因分析聚类结果显示,没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暴发流行.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没有发现其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我院院内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及季胺类化合物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WalkAway 96 PLUS NC31复合板鉴定菌种,用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的药敏情况.PCR法检测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aac(6′)-Ⅱ、aph(3′)-Ⅵ、ant(3″)-Ⅰ、ant(2″)-Ⅰ和qacEΔ1基因在46株院内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结果 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89.1%)携带ant(3″)-Ⅰ、33株(71.7%)携带aac(3)-Ⅰ、2株(4.3%)携带aac(3)-Ⅱ、1株(2.2%)携带aac(6′)-Ⅱ、1株(2.2%)携带aph(3′)-Ⅵ,AMEs基因携带率为89.1%(41/46).未检出aac(3)-Ⅲ、aac(3)-Ⅳ、aac(6′)-Ⅰ、ant(2″)-Ⅰ基因.43株(93.5%)携带qacEΔ1耐药基因.结论 我院院内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MEs基因和qacEΔ1基因携带率很高,临床上应加强AMEs基因的检测,注意消毒剂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Ⅰ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以及其与多重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药物的耐药性,筛选出35株多重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结果 3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CTX-M-1、TEM、SHV的检出率分别为51.4%、31.4%、14.0%;OPrD2基因的阳性率为28.6%;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aac(6′)-Ⅱ、aac(6′)-Ⅰ、ant(3″)-Ⅰ和ant(3″)-Ⅱ的阳性率分别为20%、2.86%、14.3%和17.1%;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中,CTX-M-1、TEM、SHV、aac(6′)-Ⅱ和ant(3″)-Ⅰ的检出率为45.4%、9.1%、27.3%、36.4%和27.3%,未检出aac(6″)-Ⅰ和ant(2″)-Ⅰ基因.结论 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常见的有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和氨基糖苷类基因.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参与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自2007年7—10月间南京地区住院病人标本中分离并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均为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基因阳性株10株、aac(3)-Ⅱ阳性株1株、aac(6′)-Ⅰb基因阳性株13株、ant(3″)-Ⅰ基因阳性株12株;ant(2″)-Ⅰ基因、aac(6′)-Ⅱ基因及aac(6′)-Ⅰad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尚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新亚型———aac(6′)-Ⅰad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对2006年6至7月临床分离的20株医院感染MRSA进行m ecA、tetM、aac(6′)/aph(2″)、aph(3′)Ⅲ、ant(4′4″)耐药基因检测。结果20株MRSA检出m ecA阳性率为100%,aac(6)′/aph(2″)阳性率75%,tetM阳性率70%,aph(3′)Ⅲ阳性率40%、ant(4′4″)阳性率为20%。结论多数MRSA菌株存在耐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与表型一致,表型与遗传学均支持MRSA具有耐多药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检测6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nc(6′)-Ⅰ和anc(6′)-Ⅱ。结果 6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到含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菌株共16株,检出率为26.67%(16/60);8株含ant(2″)-Ⅰ基因,检出率为13.33%(8/60);10株含有anc(6′)-Ⅱ基因,检出率为16.67%(10/60);其中两株同时含ant(2″)-Ⅰ基因和anc(6′)-Ⅱ基因,未检测出ant(3″)-Ⅰ和anc(6′)-Ⅰ基因。结论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率较高,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介导的耐药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浙江省绍兴地区常见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编码:3-乙酰转移酶-Ⅰ]、aac(6′)-Ⅱ[编码:6′-乙酰转移酶-Ⅱ、ant(3″)-Ⅰ[编码:3″-核苷转移酶-I]、aph(3′)-Ⅳ[编码:3′-磷酸转移酸-Ⅳ]存在状况.方法收集21株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4种基因PCR检测.结果3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检出aac(3)-Ⅰ和ant(3″)-Ⅰ基因;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1株检出ant(3″)-Ⅰ基因,经对PCR产物测序测得序列与美国GenBanK核酸库中已登陆的ant(3″)-Ⅰ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浙江绍兴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存在aac(3)-Ⅰ和/或ant(3″)-Ⅰ基因.而其它耐药菌可能存在本研究所检测的4种基因以外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该院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氨基糖甙类药物耐药的相关基因型的流行情况。方法用MicroScan Auto SCAN4细菌鉴定仪对该院2002年1~12月分离的60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利用聚合物酶链反应(PCR)法进行aac(6′)/aph(2″)、aph(3′)-Ⅲ、ant(4′,4″)等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24株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中检出aac(6′)/aph(2″)、aph(3′)-Ⅲ、ant(4′,4″)基因分别为21株(87.5%)、8株(33.3%)、7株(29.2%);36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检出aac(6′)/aph(2″)、aph(3′)-Ⅲ、ant(4′,4″)基因分别为33株(91.7%)、26株(72.2%)、3株(8.3%)。结论MRSH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携带了aac(6′)/aph(2″)基因,表现在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高度耐药,并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MRSA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携带了aac(6′)/aph(2″)和aph(3′)-Ⅲ基因,表现在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高度耐药。MRSA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比MRSH更高。MRSH和MRSA中的aph(3′)-Ⅲ、ant(4′,4″)基因检出率数据经统计软件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