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骶骨脊索瘤的手术治疗结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出现局部复发(42.5%).28例第2~3次手术的患者中,再次复发者18例(64.3%).51例患者共进行79次手术,25例次(31.6%)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11例次(13.9%)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骶骨脊索瘤为低度恶性局部侵袭性强的肿瘤,广泛切除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关键.S3以下的肿瘤可行广泛切除,对于累及S3以上的肿瘤为最大限度的保留神经功能,采用切刮术加高压冲洗可以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控制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出血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09年9月11例腰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球囊组),并与2006年10月~2008年5月21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切除腰骶骨肿瘤进行比较,比较术中出血量。结果球囊组术中出血量(1223±348)ml,术中阻断腹主动脉1~3次,出血多在解除阻断间隙和肿瘤切除术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519±978)ml,其中6例循环波动较大,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2组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t=7.491,P=0.000)。结论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利于肿瘤切除,是一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和骶骨重建方式. 方法 对13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及骶骨重建,骶骨部分切除12例,全骶骨切除1例.全骶骨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髂骨中华长城内固定器加腓骨植骨术重建后骨盆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 结果 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本组13例中,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1例术后切口感染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10年,有5例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 结论 肿瘤的切除方式和骶骨重建及术后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减少术中出血、保留马尾神经功能以及重建高位骶骨肿瘤术后骨盆负重功能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骶骨整块切除骨盆环重建治疗骶骨骨巨细胞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骨整块切除及骨盆环重建治疗骶骨骨巨细胞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anta Monica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中心收治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8例,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30~72岁,平均46岁.术前腰骶部CT扫描和MRI检查证实肿瘤均累及S1,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术中结扎髂内动脉、髂腰动脉和骶正中动脉,显微镜下将肿瘤组织连同整块骶骨完整切除,用骨盆环假体重建腰骶髂关节稳定性.术后采用Toronto Extremity Salvage Score (TESS)评分系统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失血量800~2500ml,平均1200ml,手术时间490~720min,平均600min.病理学诊断:骨巨细胞瘤ⅡB期5例,Ⅲ期3例.术后卧床6~14d,平均10d,无1例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出院时患者均能不借助拐杖行走,恢复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所有患者随访28~64个月,平均43个月,TESS评分由术前平均56.38分提高到73.25分.1例患者(Ⅲ期)术后18个月发生肺转移,接受肺叶切除,同时行放疗,随访至40个月时仍然存活;其余7例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均存活,没有发现局部复发.结论:骶骨肿瘤累及S1时可行骶骨全切以提高肿瘤切除的彻底性,改善预后;采用骨盆环假体重建稳定性术后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行骶骨肿瘤切除重建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2月,对8例骶骨肿瘤采用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切除肿瘤。男5例,女3例;年龄32~63岁。脊索瘤4例,巨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累及节段:S34例,S42例。肿瘤大小6cm×4cm~12cm×10cm。病程6个月~2年。结果术中出血平均1250mL,术后引流平均500mL。2例术后出现切口皮肤坏死,1例因脑脊液漏致切口不愈,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骨盆稳定性和二便功能均基本正常。2例持续存在骶尾部感觉减退,1例右小腿感觉减退。结论骶骨部分切除术是根治低位骶骨肿瘤的首选方法,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为骶骨肿瘤的完整切除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骶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骶骨肿瘤相对少见,辅助治疗效果不确切.全骶骨肿瘤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全骶骨肿瘤切除常常导致骨盆环不稳,因此,术后如何重建腰骶稳定性是手术治疗骶骨肿瘤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文献已报道多种重建方式,包括三角框架重建装置,髂骨棒和髂骨螺钉,改良Galveston,假体置换等.作者就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重建方式及术后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骶骨肿瘤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类型及相应危险因素,探讨骶骨肿瘤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为降低骶骨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年8月~2008年6月进行手术切除的302例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骶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类型、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骶骨肿瘤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及内脏损伤及术后大出血.切口局部发生延迟愈合的46例,占15.2%.深部感染31例,占10.3%,内脏损伤12例,占0.4%.术后伤口不愈合、术后伤口感染及内脏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大于10 cm、二次手术及放疗.术后11例患者出现大出血,其中7例患者经介入治疗病情稳定,2例患者伤口加压包扎,加快输血,病情稳定,2例患者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多发内脏转移及骨转移死亡.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大于10 cm、进行肿瘤切刮术及肿瘤累及S_2及以上.脑脊液漏患者18例,占0.6%,放疗及二次手术是出现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结论]充分了解骶骨肿瘤患者的手术风险因素有助于判断术后的情况,术前积极的防范及术后有效的预防及处理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骨盆或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院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控制24例骨盆和骶骨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术中先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每次阻断腹主动脉60 min,若超过60 min间隔10~15 min后再阻断,然后再行肿瘤切除。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3 min(40~245 min);阻断低位腹主动脉后,手术中平均出血为310 ml(200~650 ml),手术野干净,解剖清晰,肿瘤周围的血管、神经以及盆腔器官明确,肿瘤边界容易确定,肿瘤被完整切除,肿瘤的术野污染小。手术全过程中,患者血压稳定,术后患者肾功能及盆腔器官均正常。1例患者发生穿刺侧髂动脉血栓形成,通过Fogarty取栓导管取出血栓后下肢血供恢复,术后无缺血症状,其余患者双下肢均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切除骨盆和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完整切除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造影介入后手术切除骶骨肿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和评价经数字减影造影术(DSA)介入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的价值。方法 24例骶骨肿瘤术前经双侧髂内动脉行DSA介入治疗,介入后1周内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全部病例肿瘤均顺利切除,术中出血减少,平均出血量为1200ml;20例获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仅1例局部复发,2例恶性肿瘤死亡。结论 经DSA介入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累及骶骨的骨盆恶性肿瘤合理的手术切除及重建方式.方法 1999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有19例累及骶骨的骨盆恶性肿瘤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平均年龄37岁(12~78岁);男性12例,女性7例. 其中,软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4例、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1例、骨巨细胞瘤1例、转移癌4例.切除髂骨翼及部分骶骨、保留髋臼手术10例,采用了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5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自体腓骨或髂骨植骨;切除部分骶骨、髂骨翼及髋臼手术9例,应用组配式人工半骨盆重建骨盆环完整性.结果 肿瘤学结果:7例出现局部复发(7/19,36.9%),其中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尤文肉瘤2例及转移癌1例.1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至7年,平均4.5年.功能结果:9例保留髋臼、钉棒重建的患者术后正常行走,无步态异常.9例行Ⅱ区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重建的患者中,8例术后2个月能够扶拐行走.ISOLS评分平均20分以上,其中,良好3例,一般5例,较差1例.人工半骨盆重建的患者中,术后脱位1例,行切开复位;因深部感染取出假体1例.结论 对于保留髋臼的髂骨肿瘤切除,采用钉棒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是一种理想的重建骨盆环稳定性的方法,可使患者早期恢复行走功能.将股骨头颈植于骶骨侧方,将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卡于质骨块的下方,重建累及骶骨及髋臼的骨盆切除,是一种可取的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低位骶骨肿瘤En-bloc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低位骶骨肿瘤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48.5岁。肿瘤部位S3~46例,S4~56例,S5以远7例。全部采用后路En-bloc切除。结果随访6~108个月,平均70个月。切口感染2例,经清创VSD治疗后愈合。切口延迟愈合3例,经换药后愈合。双侧S3神经根切除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保留一侧S3神经根患者大小便功能缓慢恢复,其余均正常。3例患者复发,均再次切除,其中1例复发2次。结论低位骶骨肿瘤后路En-bloc切除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原发骶骨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7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骶骨原发肿瘤患者790例,其中男416例,女374例。发病年龄5~78岁,平均44.8岁。病理类型:脊索瘤193例,骨巨细胞瘤141例,神经纤维瘤83例,神经鞘瘤48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9例,骨髓瘤39例,骨肉瘤26例,软骨肉瘤49例,尤文肉瘤/PNET 28例,畸胎瘤37例,其他肿瘤127例。随访期3~5年。分析上述主要病理类型病例的男女比例、年龄特点、病灶部位及生长特点、手术方式、局部复发及生存率。结果:1脊索瘤193例,占24.4%。男120例,女73例,平均年龄56.7岁(21~75岁)。89例累及S3以下的患者接受了广泛或边缘性切除;70例累及S2以下的患者接受了整块切除,其中21例整块切除后肿瘤上缘骶骨有残留,进行了补充切除;34例肿瘤累及全骶骨的患者中,19例接受了全骶骨整块切除手术,余患者行分块切除术。远处转移19例(9.8%),包括肺转移10例,骨转移6例,肝转移3例。151例首次手术的患者中57例局部复发(37.7%)。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45.1%,5年总生存率87.7%。2骨巨细胞瘤141例,占17.8%。其中男69例,女72例,平均年龄34.2岁(16~61岁)。132例行切刮术,3例行全骶骨切除术,6例因肿瘤巨大仅行多次血管栓塞术。术后共25例复发(18.9%),13例为采用术中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者,12例为未采用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者。3神经源性肿瘤150例,占骶骨原发肿瘤的19%。分别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131例(神经纤维瘤83例、神经鞘瘤48例)和恶性神经鞘瘤19例。131例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中,男62例,女69例,平均年龄为42.3岁(17~67岁);均行边缘性切除,17例(12.9%)术后复发。4骨肉瘤26例,占3.3%。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25.8岁(12~58岁)。16例行术前化疗,21例行术后化疗。13例行整块切除术或全骶骨切除术,13例行分块切除术。12例(46%)手术后复发。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43.5%和21.8%。5尤文肉瘤/PNET 28例,占3.5%。男13例,女15例,平均年龄22.3岁(5~50岁)。21例行术前化疗,27例行术后放化疗。14例行整块切除术或全骶骨切除术,14例行分块切除术。15例(53.6%)手术后复发。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39.1%和19.6%。6软骨肉瘤49例,占6.2%。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5岁(17~69岁)。29例行整块切除术或全骶骨切除术,余行分块切除术。22例(44.9%)手术后复发。术后2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7%和47.0%;术后2年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2.3%和31.8%。结论:最常见的原发骶骨肿瘤为脊索瘤、骨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骨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和骨髓瘤。各肿瘤的好发年龄、性别比例、部位及生长方式各有特点。不同的病理类型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骶骨脊索瘤肿瘤整块切除的术后复发率远低于病灶内手术;骶骨巨细胞瘤治疗最大的难点和关键点是控制术中出血;骶骨原发高度恶性肿瘤如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边缘或病灶内手术后复发率极高,应行肿瘤整块广泛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原发性骶骨肿瘤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9月~2004年12月手术治疗骶骨肿瘤患者21例。肿瘤位于S3以上者9例;S3以下者12例。本组行全骶骨切除和次全骶骨切除9例,骶骨部分切除12例。并就其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选择、并发症防治以及决定手术成败关键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结果 全部手术无一例死于术中。术后近期并发症2例为切口皮缘坏死;3例皮下血肿;2例脑脊液漏,2例局部浅表感染。随访18例,随访时间最长9年,最短13个月,平均2.6年,1例死于慢性感染,3例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14例能从事一般工作。结论 术前详细地了解肿瘤的性质、侵犯的部位和范围对手术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而减少术中出血、保留马尾神经功能以及重建高位骶骨肿瘤术后骨盆负重功能则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路切除高位骶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肿瘤前方组织分离后行后路瘤体切除治疗高位骶骨肿瘤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3-49岁;骨巨细胞4例,脊索瘤4例,神经鞘瘤3例。6例肿瘤累及到S1椎体,5例累及到S2椎体,瘤体均侵犯骶前组织。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未出现不可控制的出血,出血量500~1900ml.平均800ml;术后第2天患者恢复肠道排气并进食,未出现腹部并发症。9例切除或部分切除骶髂关节的患者进行了腰骶重建,同时行腰椎横突与髂骨间的植骨融合。随访3—2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肿瘤复发,内固定无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行后路骶骨肿瘤切除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瘤体切除的难度,腹部手术创伤小,是切除侵犯骶前组织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并对其综合治疗的疗效和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对1999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行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的40例骶骨脊索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术后肿瘤局部复发13例,复发率为32.5%,其中3例复发2次;发生肺部转移2例,转移发生率为5%。术后5年内共5例死亡,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的术后5年生存率达87.5%。结论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术中化疗、术后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对降低骶骨脊索瘤的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骨巨大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2000年6月~2015年12月,共收治骶骨良性巨大神经源性肿瘤188例,其中神经纤维瘤137例,神经鞘瘤51例。男93例,女95例;年龄17~75岁(42.3±10.4岁)。初次手术患者167例,外院术后复发21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均未行穿刺活检。肿瘤局限于骶管内或巨大相对低位(S1以下)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采用单纯经后路分块切除方式完整切除肿瘤;对于巨大相对高位(S1以上)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切除;肿瘤下界高于S2水平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采用前路手术切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手术时间75~420min(185±61min),出血量500~5000ml(1600±908ml)。行单纯后路手术切除肿瘤165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肿瘤16例,单纯前路手术切除肿瘤7例;除9例体积较小的肿瘤整块切除外,其余病例均行分块完整切除。1例死于围手术期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例因累及骶骨范围太大,出血较多,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术后出现大小便困难,但均未行膀胱、直肠造瘘。其余病例均保留了双侧S3以上神经根,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随访10~126个月(59±23个月),16例术后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8.5%。结论:对骶部神经源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手术入路,整块或分块完整切除肿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骶骨肿瘤的分区与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分区方法,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7月到2006年7月,共有251例骶骨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年龄8-83岁;男124例,女127例。以S2/3椎间盘为界,将骶骨分为上位骶椎(Ⅰ区)及下位骶椎(Ⅱ区)二区;累及到腰椎定义为Ⅲ区;上位骶椎以椎管中心为界分为前(a)、侧(b)、后(c)三区。肿瘤位于Ⅰa区12例,Ⅰab区22例,Ⅰc区4例,Ⅰabc区28例,Ⅰabbc区9例,ⅠaⅡ区7例,ⅠabⅡ区10例,ⅠabcⅡ区51例,ⅠabbcⅡ区53例,ⅠabcⅢ区5例,ⅠabbcⅢ区3例,ⅠabcⅡⅢ区7例,ⅠabbcⅡⅢ区10例,单纯Ⅱ区30例。单纯累及Ⅱ区的肿瘤均行广泛或边缘性切除;单纯累及Ⅰ区的良性肿瘤均行刮除或边缘性切除;单纯累及Ⅰ区的恶性肿瘤行边缘性切除或广泛切除;同时累及Ⅰ、Ⅱ区的肿瘤采取广泛切除肿瘤的Ⅱ区部分,切、刮除肿瘤的Ⅰ区部分。结果:3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术前即有创面严重感染,肿瘤突于皮肤外,术后死于重度感染;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7例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29例需手术清创、引流、二期闭合伤口;7例清创后因皮肤缺损较大,行局部皮瓣转移;25例(10%)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愈合。3例出现直肠瘘,经直肠造瘘后愈合。随访9个月-8年,42例转移瘤患者转入他科继续治疗,209例原发肿瘤患者失访31例,死亡34例,复发51例,无瘤存活93例。结论: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应根据肿瘤累及骶骨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法。即使切除范围要达到S1水平,单纯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郭卫  李大森  孙馨  杨毅  谢璐 《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1):1005-1009
 目的 探讨累及部分骶骨及一侧骶髂关节的骶骨恶性肿瘤采用保留对侧神经孔、纵行半侧或超半侧骶骨整块切除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式。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7月间,共有16例累及部分骶骨及一侧骶髂关节的骶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矢状位纵行半侧或超半侧骶骨(保留对侧骶神经孔)肿瘤整块切除及功能重建手术。男10例,女6例;年龄17~70岁,平均37.9岁。软骨肉瘤5例、Ewing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淋巴瘤1例、转移瘤2例。结果手术时间4.0~11.5 h,平均6.5h;术中出血量1500~5500 ml,平均3600 ml 。5例患者为Ⅰ型切除,11例患者为Ⅱ型切除。随访时间21~59个月,平均34.4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功能评估,除3例患者保留患侧S1神经根者外,其余13例均出现患侧足踝跖屈功能障碍。所有16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括约肌功能。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4例(25%)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经手术清创、引流后愈合。7例(43.8%)出现局部复发,6例病灶内手术者中5例局部复发,4例为骶骨侧复发,1例为软组织复发。8例(50.0%)无瘤生存,2例(12.5%)患者带瘤生存,6例(37.5%)患者死于肿瘤。结论 保留对侧神经孔、纵行半侧或超半侧骶骨整块切除具有可操作性,相对于全骶骨切除有着较好的功能学结果。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7年8月我院共完成骶骨肿瘤切除手术314例,其中179例在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出血下完成骶骨肿瘤切除手术,男性97例,女性82例,年龄21~76岁,平均55岁.脊索瘤58例,骶骨转移癌42例,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25例,骨巨细胞瘤21例,骨髓瘤6例,尤文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3例,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畸胎瘤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其他良性肿瘤11例.其中肿瘤复发后再次手术患者61例,入院前曾接受过放疗21例.结果:术中出血量为450~8000ml,平均2650ml.19例(10.6%)患者因术后切口感染(5例)或切口皮肤缺血坏死愈合延迟(14例)进行二次手术清创缝合后愈合;2例(1.1%)术后出现动脉造影穿刺侧股动脉血栓,造成患侧下肢麻痹,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症状缓解.137例原发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82个月,平均37个月.58例骶骨脊索瘤患者中,术中出血量≤3000ml者27例,局部复发10例(37.0%);术中出血量>3000ml者31例,局部复发18例(58.1%),术中出血量>3000ml者复发率明显高于术中出血量≤3000ml者(P<0.05).结论: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手术时,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从而提高骶骨肿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骶骨肿瘤切除手术难度高, 并发症风险大。近年来机器人辅助骶骨肿瘤切除手术逐渐得到开展, 但现有机器人器械难以切除骨组织, 限制了手术机器人在骶骨肿瘤中的应用。本研究探索微创超声骨刀在机器人辅助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范围和效果。2015年5月至2021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18例骶骨肿瘤患者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骶骨肿瘤切除术, 回顾性选取3例术中使用微创超声骨刀进行截骨的骶骨肿瘤患者, 男2例、女1例, 年龄分别为24、32、71岁。神经鞘瘤2例, 节细胞神经瘤1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 随访评估患者复发及并发症情况。3例手术时间分别为80、240、300 min, 术中出血量为30、30、100 ml。2例完整切除骶骨, 1例分块切除。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3、7 d;术后随访时间为58、17、31个月, 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1例术后出现左足酸痛, 无其他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超声骨刀联合手术机器人可实现精准截骨、减少术中出血、加速术后康复, 对特定的骶骨肿瘤的治疗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