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本文从理、法、方、药、剂、工、质、效八个方面论述《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分析整理出张仲景"重阳气"之学术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詹晓欢 《光明中医》2016,(1):126-127
"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或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的简称)在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篇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均有论述,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笔者通过拜读多位医家的注解,就三附子汤存在的疑问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白术附子汤证既见于《伤寒论》174条 ,又载于《金匮·痉湿病篇》 ,原方白术二两 ,炮附子一枚半 ,炙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五钱 ,大枣六枚。然而对于本条之理解 ,历代医家仁智互见 ,各不相同。笔者不揣浅陋 ,管窥如次 ,探微于下 :首先 ,从本条承接关系来看。笔者认为是两种证候而采取的不同治法。这种文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屡见不鲜 ,俯拾皆是。意在示人在相同的病证中或不同的病证中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目的通过对比鉴别 ,掌握病机 ,遣方用药 ,恰中肯綮。本条“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身体痛烦 ,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 ,脉浮虚…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运用附子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伤寒论》运用附子的规律进行探讨,指出该书运用附子的方剂凡20方,用生附8方,炮附12方,凡属回阳救逆者用生附,凡属补阳、散寒、心痛者则用炮附;其处方用量偏重,“不先煎久煎,但少量与服”的方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附子运用探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而善通十二经。《伤寒论》用附子者凡36见。涉及条文33条,方证20个,方后加减法3处,施治多种病证。其配伍精当、园机活法。足为临证师表。笔者对其运用,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8.
回顾与评述《伤寒论》附子汤的源流发展、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概况,以期对附子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参考文献24篇。  相似文献   

9.
10.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和义 《中医研究》1995,8(1):13-14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江苏221006徐州市儿童医院刘和义主题词《伤寒论》,附子/治疗应用附子乃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之要药。仲景善用之,用药严慎精简,配伍有一定之法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伤寒论》太阳篇方11首,阳...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应用附子的规律和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1〕应用附子遍及六经病各篇章 ,涉及条文 38条 (占 9.6% )。按用药出现的频率 ,排列在第 7位 ;配伍附子方剂 2 3首 (占 2 0 .5% ) ,其中2 0方为原方中配伍 ,另有 3方在方后注加减用药配伍的 (小青龙汤、四逆散、理中丸 ) ,显其价值非为一般。拙文就学习与应用体会 ,略陈管见。1 炮 制《伤寒论》使用生附子 ,有四逆汤等 8首方剂 (占34.8% ) ;使用炮附子 (熟附子 ) ,有附子汤等 1 5首方剂 (占 65.2 % )。这些成功的范例为附子的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附子既可制用又能生用。视附子为“大毒之品”,“虎狼之药”,则…  相似文献   

12.
郭丽丽  唐雪春 《新中医》2011,(11):108-109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经加后可制成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生附子主要功效为散寒、回阳救逆,而经炮制后的制附子主要用于温阳散寒、补虚。附子的临床应用古代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记载,但附子使用的适应证、炮制、剂量范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配伍规律、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以及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等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应用规范。  相似文献   

13.
李维洁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49-49,37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古今医家用其组方很多,用法也颇多。但我认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附子的应用,如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连印 《北京中医药》2005,24(3):174-175
<伤寒论>用附子之方有20余首,其用药特点主要体现在与干姜为伍,回阳救逆生用;与酸寒药味的药物相配,助阳散寒炮用;佐使甘草姜蜜,减少其毒性.附子的用量、煎煮时间因证、因人而宜.配伍附子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其应用精当,颇具特色,值得后人效仿.  相似文献   

15.
"三附子汤"作为仲景治疗风湿兼阳虚证的代表方剂,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3方。"三附子汤"均可治疗风湿相搏兼阳虚证,均有温阳止痛之效,但在主治病证上又略有不同,用桂枝附子汤时,因证属表阳虚,风邪偏盛,风湿之邪相搏在表,治宜速决,故用附子三枚,佐甘草二两以缓其烈性,重用桂枝达四两,以温经通阳,使风湿之邪得阳气蒸发而从外散发。用白术附子汤时,因表阳气虚,湿邪偏盛,故用附子一枚半,并减甘草之量为一两,去前方辛散之桂枝,加白术苦温燥湿,共逐皮间水气,此为因势利导之法。用甘草附子汤时,因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但以风邪为主,故治宜标本兼顾,风湿同治,方中用附子二枚、炙甘草二两,此为缓兵之计,而用桂枝达四两,以祛在表之风邪,合白术以除在里之湿邪,使风湿之邪从内外分解。从《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的研究可以看出,附子类方可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是用于治疗痹证、少阴病、霍乱、水气、痰饮等证。而究其根本病机不过虚实两端:虚,主要为阳气虚,可涉及肺、脾、心、肾;实,主要是寒湿痹阻,涉及脾及经络。因主治病证不同,"三附子汤"用药、配伍通变化裁十分讲究,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配伍有附子的方剂有20首,占其方剂总数的六分之一,条文有33条。其附子用量,多者3杖,少者1两,或是生用,或是熟用,或是久煎取其性,或是为丸取其味。现就此探讨其运用规律。一、回阳救逆,取其生用附子生用,大热有毒,急走而不守。《伤寒论》用其抢救阴盛阳衰之危重证。对于阴盛格阳之危证,用生附子大者1枚,配干姜3两,以大辛大热之重剂破阴散寒。《证治要诀》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如317条、369条的通脉四逆汤与389条的通脉  相似文献   

17.
李毅  刘艳 《中医药导报》2009,15(12):9-11
总结了<伤寒论>中附子的功效,包括以下14个方面:回阳救逆;破阴回阳,通达上下;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回阳益阴;复阳固阴;温阳解表;扶阳固表;温阳消痞;温经散寒;温阳化湿;温阳利水;温阳化饮;温脏安蛔;温肾益脾.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自强 《新中医》1996,28(2):56-5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贺自强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余根据此方解表散寒,温经扶阳之功效,临证扩展运用,用以治疗头痛、痹证及风疹等属表里俱寒者,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1头痛周××,男,35岁,1993年4月23日...  相似文献   

19.
栀子干姜汤为《伤寒论》中寒热同调之最小方,用于治疗热郁胸膈兼中焦虚寒证。察中医之小方,常具备药专力宏之效,用药精准得当。然考《伤寒论》中栀子干姜汤用于治疗上焦郁热时却选用清泻  相似文献   

20.
试谈《伤寒论》中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谈《伤寒论》中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336000)李志清《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到宋代复经林亿等加以校正,全书分为10卷,共计397条条文,112方。笔者经初步统计,其中运用附子的有关条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