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 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及计算机本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对标准的源起,标准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溯源,“病”“证”“理”“法”等概念的梳理,以及“治病求本”“辨病本、守病机”等相关学术理念的剖析,并借助于“中医国家标准应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平台”),呈现新版国标“病证理法相贯”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 新版国标界定了中医“病”“证”“理”“法”等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治病求本,病证相贯,理法相契,方药以贯”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将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的“根”与“魂”,贯穿于中医国家标准修订的全过程,并将“病证理法相贯”理念与法则纳入了新版国标的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结论 新版国标内寓“病证理法相贯”的诊疗法则,可通过标准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及应用,并能够引领中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规范其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结膜炎(AC)是眼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包括Ⅰ型变态反应和Ⅳ型变态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对目前过敏性结膜炎模型的动物类型、模型特点以及中西医临床病证吻合度分析发现,目前AC模型复制以卵清蛋白(OVA),豚草花粉诱导法居多,近年出现了真菌诱导型,compound 48/80诱导型以及鼠源变应性结膜炎动物模型,均以“先全身后局部”的方法致敏,多具有较高的西医病证特点吻合度,但中医相关指标体现存在一定空白,现有的观测指标与中医诊断标准也存在不统一性,导致对中医证候和分型判断不明确、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复制出中西医临床高吻合度的动物模型,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更好的促进过敏性结膜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分期与中医证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89例(次)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CML)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并与中医证候关系 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分别探讨了该病临床证候、病证名称等问题。指出本病在发展与演化过程中主要见“邪伏正盛、邪聚正实、邪进正消、邪亢正衰”4期临床证候变化。并首次提出“髓毒”为 CML病证名。  相似文献   

4.
中医“眩晕”、“头痛”、“肝阳上亢”、“肝风”等病证与高血压病及其井发症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病证,可从不同角度探讨高血压病的相关病因病机,以指导临床治疗。近年来随着对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医病名规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有关部门已公布了中医病名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提出,“基于中医骨伤科界在建国以来从教学到临床逐步形成的共识”,“中医骨伤...  相似文献   

6.
高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治疗上师古而不泥古,循古法而不循古方,病证相参、古为今用。临床上侧重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上遵循“从痰”“从虚”“从瘀”论治的理念,病证相参,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从病证相互关系、证候现代研究和病证结合证候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病证结合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规范化研究体系;提倡中西医结合寻找更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治疗方案,从更深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界,一直有人对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持否定态度,认为西医的“病”异化了中医对“证”的思维模式,“病证结合”是中医西化的根源。所以坚持主张“病证分离”。严格地说,“病证结合”实际只是中西医临床思维的一种结合而不是融合,它仅仅是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识病方法结合在了一起应用于临床。这种“病证结合”的思维形式在中医临床已极为普遍,并形成一种趋势。笔者以为,“病证结合”模式,是当代中医临床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病与证的科学结合,只能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医进步,而不会异化中医。理由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定位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确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定位、性质、任务、研究方向及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系统探究和分析讨论。中医学科的根本特征是基于临床,离不开临床,紧扣临床,因而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应当归属于中医学中基础学科群;其根本作用是统合基础,综合与延伸基础、指导临床、引领实践研究;其领域应当是病证的临床思维、辨证体系、治疗规律和病证规范化等。着力从临床思维、病证辨治体系、病证治疗规律及病证规范化等4大方向上去构建、充实本学科研究,使其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临床基础是本学科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方药中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理论认识和诊治经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性肾衰”)为西医病症名称,中医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一般临床表现的描述及其转归、预后来看,似应属于传统中医论著中的“虚劳”、“癃闭”、“关格”、“水气病”、“溺毒”等病证范畴,并从上述病证的辨证论治中探讨诊治方法。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报道甚  相似文献   

12.
关于把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定为“肝温”的初步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把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定为“肝温”的初步意见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100029)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肝病研究中心(100007)制订《中医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要求中医的病证名称必须标准化,病证内涵必须确切,而且要求“双重诊断,中医...  相似文献   

13.
论“证”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回顾近50年来“证”的研究成果,提出“证”的研究可划分为“证”的规范化和“证”本质的研究两大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故应优先进行“证”的规范化研究,特别是证候标准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证候标准的规范化研究应该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病证结合,在严格遵循证医学、现代流行病学和数学等学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以及多种多元数量统计方法的比较研究,从而获取确凿、充分的临床证据,据此创建最优的、科学的、规范化的(即客观化又计量化)的疾病中医证候标准。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与溃疡从热辨治十要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王付慢性胃炎概括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其临床证候特征大多属中医“胃痛、“胃胀”以及“呕吐”等病证范畴。中医辨慢性胃炎主要分寒热虚实,论治亦即散寒、清热、补虚、泻实等方面。今集临床辨治之体会,...  相似文献   

15.
辨证治疗失眠的临床探讨邹锦山(福建省莆田县精神病疗养院莆田351144)关键词失眠辨证论治失眠,亦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常有入寐困难,有睡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睡...  相似文献   

16.
对2011年《中医杂志》(共计24期)“临床论著”一栏统计后发现:以疾病为研究对象151篇,使用西医病名145篇,约占9603%,是使用中医病名(6篇)的24倍,中医病名已基本不再为中医师使用。以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为例,发现中医病名逻辑混乱,病、证、症不分。其言疾病时,时言“疾病”,时言“病证”。在各论中有些疾病直接以“× 证”命名,定义具体疾病时以症状命名者多言“病证”,以症状或有明显症状色彩的术语作为疾病名称者31种,占所列52种中医常见疾病的596%。使用中医病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误诊失诊、误治失治的医疗风险,对于危重疾病中医不能识其险、化其危,对于慢性疾病不能早发现、早防治。鉴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已明显滞后于临床实践及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建议西为中用,尽可能使用西医病名,其根本原因在于与中医相比,西医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理、诊治、预防等形成的认识更加清晰、客观,对疾病的分类、命名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包括中国)共同协作的结果而更具普适性。如何借用?还有待大家立足现在(尤其是临床),借鉴传统,面向未来,进行踏实地工作。借用西医病名有助于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回归其本原,临床上有助于病证结合、病方结合的深入,并将有力推动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微观化,产生新理论、新认识,反过来再推动临床的发展。在这一领域,有望使中国医学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医症状规范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对症状的丰富辨识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医症状方面也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给临床、科研、教学及国际交流都带来了一定困难,影响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的力度。 1 中医症状的规范化是整个中医体系规范化研究的基础 目前,中医理论的规范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证病方面,国家先后制订了一些相关标准,如各类规划教材、《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然而许多内容在各个标准中却不一致,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不规范。针对这一…  相似文献   

18.
论中医病证研究原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琦 《新中医》1998,30(8):3-5
中医病证研究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病证研究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继承原则:保持中医传统诊部体系,通过学习,整理,保留沿用与现代临床相适应的部分古下名称,分类方法,治疗方法,否定与反思原则,对不符合临床实际的错误认识进行了反思,否定;规范原则:中医病证命名要避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尽量规范化,病名要的反映疾病的本质特征,要区别病,证,症3个不同的概念,用西医指标使病证诊断客观化,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19.
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技术进步总是继承与创新互动,保持永恒和与时俱进互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病证结合治疗观的演变和进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几种模式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经典(传统)模式: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2)中医辨证论治模式:证因脉治、方证相应;(3) 中医辨症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4)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模式:即现代病证结合模式;(5) 西医辨病与专方的应用模式;(6) 无病从证、无证从病模式。在这些代表性模式中,当代中医药界及中西医结合界最为普遍应用的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现代病证结合模式,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医现代临床实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证诊断标准”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行发展的两种模式。在制定方法上,运用到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在应用模式上,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应用较为广泛,操作性强,更适于临床推广和使用。总体来说,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标准化的工具。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或将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为主,同时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方法学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重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探索并构建微观诊断指标体系或是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