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德宏州2004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入组抗病毒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且年满16周岁的所有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3103例艾滋病患者开展了抗病毒治疗,平均年龄(36.0±9.9)岁,62.4%是男性,感染途径以经异性性传播为主(66.2%).病例平均随访治疗时间为21.7个月,绝大部分病例依从性>90%,即平均每月漏服次数不足1~5次.抗病毒治疗后,第1、2、3、4、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5、0.94、0.93、0.92和0.9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因素的潜在混杂作用影响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以及传播途径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个/mm3之间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艾滋病患者低(HR=0.16,95%Cl:0.09~0.28)、经母婴传播等途径(不包括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患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经静脉注射毒品途径感染HIV者低(HR=0.35,95%Cl:0.13~1.00).结论 免费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较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有望取得更好的生存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内江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现状,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及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内江市治疗数据信息,使用SPSS 17.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227例患者,截止到2011-12-31,共有40例研究对象死亡,其中92.5% (37/40)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含AZT方案/d4T方案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同,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1,P<0.01).结论 定期监测艾滋病感染人群的CD+ 4T淋巴细胞计数,定期随访观察他们的临床症状,早期对患者开展抗病毒治疗更有利于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终未期艾滋病患者临床诊治情况,提高相关认识。方法对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极低的终未期艾滋病患者临床诊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高值64/mm3,最低值4/mm3,平均为18.6/mm3;30例病人经抗病毒治疗,临床好转率达76%。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极低的艾滋病人经抗机会性感染、对症治疗,可获一定的效果;应缩短重症艾滋病人的DC4+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时间,以适应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苏州市2005—2015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自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苏州市2015年12月31日前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数据,分析其治疗后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1 885例接受治疗者纳入分析,58例(占3.1%)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第1、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08%、94.55%、94.5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经同性性行为感染HIV者病死风险是经异性性行为感染HIV者的30%(HR=0.309,95%CI:0.13~0.71);纳入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50/mm3、50~199/mm3的患者病死风险分别是≥200/mm3的20.01倍(HR=20.01,95%CI:6.84~58.53)、5.28倍(HR=5.28,95%CI:1.69~16.49)。结论苏州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山西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的治疗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提供合理建议.方法 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山西省2004年6月~ 2013年12月之间治疗死亡病例的数据资料,并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死亡病例315例,平均年龄(43.73±12.65)岁,男女性别比1.7∶1,已婚或同居占69.21%(218/315),经血传播途径占58.10%(183/315),73.33%(231/315)的病例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64.13% (202/315)的病例接受治疗时已进入艾滋病WHO临床Ⅲ期和Ⅳ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44个/μL,52.15%(158/303)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 个/μL;死亡病例治疗生存时间中位数218天,37.78%(119/315)的病例在抗病毒治疗开始的3个月内死亡.影响死亡病例治疗生存时间的因素有:艾滋病WHO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传播途径.结论 山西省艾滋病患者开始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及艾滋病临床感染分期较高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加大检测覆盖面同时提倡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都市成华区接受艾滋病高效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以2005—2015年成华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成都市成华区2005—2015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共有1 304例,入组治疗时年龄最小为7岁,年龄最大为85岁,平均(35.21±12.89)岁,以男性为主,占90.34%;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占59.51%;感染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占57.7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47,P<0.05),治疗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从基线的(229.86±146.70)个/mm~3达到(404.09±179.31)个/mm~3。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比例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200个/mm~3者则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结论成都市成华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有效提高了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淮北市2003-2013年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3-2013年所有抗病毒治疗患者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治疗维持及生存时间,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接受抗病毒治疗12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有不同程度增长(P<0.001);治疗患者总体上病毒抑制率逐年提高(x2 =10.112,P=0.039);维持治疗3年、5年和7年生存率分别为91%、88%和87%.结论 淮北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以全球基金/示范区模式推行重点地区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有力推动了抗病毒治疗各项措施的落实,减少了艾滋病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徐州市2005—2013年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利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系统收集2005—2013年所有抗病毒治疗患者监测数据,分析其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变化、治疗维持时间,对徐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截止到调查结束,442例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患者中有79例死亡;治疗12、24、36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P值均0.05),随治疗时间延长,病毒抑制率逐渐上升(P0.05)。结论目前徐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应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或者症状较轻时开始,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HIV/AIDS)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TP)的流行现况及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HIV/AIDS的病例采用ELISA法,分别对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检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的观察。结果:719例HIV/AIDS合并感染乙肝的有80例(11.13%),丙肝46例(6.40%),梅毒114例(15.86%)。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326例患者中,单纯HIV感染的有232例,其中T淋巴细胞CD4<300/mm3者110例,占47.41%;合并多重感染的HIV患者有94例,其中T淋巴细胞CD4<300/mm3的有49例,占52.13%;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合并感染TP、HCV和HBV率较高,易对T淋巴细胞CD4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淮安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05—2013年在淮安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的资料,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治疗后病毒抑制率。结果共214例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在治194例,死亡20例。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170.1±117.3)个/μl,治疗后3、6个月和1、2、3、4、5年与治疗前相比,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平均增加146.7个/μl,病毒抑制率为81.48%。有94例更换过抗病毒治疗药物,换药原因主要为药物不良。结论淮安市HIV/AIDS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随访管理方式对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分析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有利因素,进一步提高昆明市HIV感染者的入组治疗率.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昆明市现存活的HIV感染者进行研究,调查对象包括在治和未治两组感染者,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首次随访服务、转介方式、CD4检测告知机构等内...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所收集的抗病毒治疗数据资料,对湖南省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3年9月-2006年10月共有215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其中有40例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40例死亡病例中,37例(92.5%)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例(5%)死亡原因不明,1例(2.5%)意外死亡;接受治疗前CD4细胞计数CD4细胞最小值为2个/μl,最大值为242个/μl,平均为45.5个/μl,并且已经有了机会性感染;从接受治疗到死亡的时间间隔最小3d,最长975d,30例(75.0%)的治疗时间小于180d。结论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疾病,患者开始治疗时CD4水平过低及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开展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实现“治疗90%、有效90%”的目标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利用湖南省2014—2018年随访管理数据库和抗病毒治疗管理数据库,采用Excel 10.0及SPSS 20.0软件,计算抗病毒治疗比例和治疗成功率,计算不同年度新报告HIV/AIDS患者纳入抗病毒治疗的时间分布,分析2018年湖南省存活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及不同特征对抗病毒治疗比例的影响。 结果 2014—2018年间,湖南省抗病毒治疗比例从67.2%上升到86.7%,治疗成功率从90.8%上升到94.4%,确证后30 d内纳入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38.1%上升到55.9%,女性(OR:1.17,95%CI:1.08~1.27)、25~50岁人群(OR:1.32,95%CI:1.18~1.48)和>50岁人群(OR:1.47,95%CI:1.28~1.68)、已婚或有配偶(OR:2.03,95%CI:1.86~2.22)、离异或丧偶(OR:1.45,95%CI:1.32~1.60)、最近一次CD4+ T淋巴细胞<200个/μl(OR:1.50,95%CI:1.35~1.67)等因素人群抗病毒治疗比例较高。结论 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和治疗比例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性别为男性、年龄≤24岁、异性传播及注射毒品、未婚、高CD4+ T淋巴细胞水平(>500个/μl)及未及时进行CD4+T细胞检测等因素是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不利因素,需针对不同特征人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治疗宣教力度及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治疗比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阜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对符合治疗条件的1061例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抗病毒治疗,定期随访病人体重、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59.51%的病例体重增加;治疗随访12个月,采用不同治疗方案,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平均计数增加均超过136个/μl,随访24个月,平均计数增加均超过150个/μl;治疗满36个月存活率为87.28%。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方案效果肯定,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达到控制死亡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病毒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1耐药毒株的出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减少耐药毒株的出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和基因型分析法对随州市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共调查193例HIV-1感染者(109例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84名未接受治疗),其中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95例PCR阳性者进行了耐药检测,未治疗、终止治疗和正在进行治疗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0.3%、25%和53.3%。结论基因突变是HIV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接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正在接受治疗的病例耐药突变率及总的耐药相关突变率均高于未治疗的病例及已经终止治疗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山东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效果。[方法]对山东省2012年6月30日前治疗满6个月的艾滋病病人,使用荧光实时定量PCR(NucliSensEasyQ)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使用流式细胞学技术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925例艾滋病病人中,826例病毒载量结果〈400cp/ml,病毒抑制率为89.30%;99例载量结果〉400cp/ml病人中,28例出现了病毒反弹,1例为持续性低水平病毒血症,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312个/mm3,14例出现了机会性感染。54例采用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病人,病毒抑制率为81.48%。[结论]山东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天津市2005-2009年接受免费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利用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5-2009年接受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的147名患者的生存状况、免疫改善状况、病毒抑制效果及副反应发生情况,对天津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两组均数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截止到调查结束,147例接受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患者中有15例死亡;CD4细胞计数平均均有不同程度增长;95%以上的病人治疗6个月后病毒被完全抑制;48%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4例出现疑似耐药。结论目前天津市开展的免费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工作对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需要进一步加强病人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山东省50岁及以上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2003-2014年底在山东省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基线和治疗后的相关资料,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22例,其中男性占76.7%,女性占23.3%;平均年龄为(56.9±6.4)岁;以已婚或同居者为主,占63.4%;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4.3%;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是194.0(83.5~301.0)个/mm3,基线时仅不同感染途径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200,P=0.003)。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与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治疗前机会性感染情况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均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病毒完全抑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3,P=0.719)。结论 山东省50岁以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耐药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将中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性的文献纳入研究。应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总耐药率为4%;中等发达地区耐药率为4%,欠发达地区耐药率为5%;疫情较重地区的耐药率为5%,疫情居中地区为4%。结论中国HIV感染者/AIDS 患者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总耐药率不高。  相似文献   

20.
Bone disorders have emerged as a worrisome complicat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in recent years. It is not clear that HIV infection itself or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or both are causes of bone loss. However, most studies have found a high prevalence of 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in HIV/AIDS patient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either untreated or receiving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s compared with HIV negative persons. We also assesse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se conditions. Bone Mineral Density was assessed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scans at the hip and lumbar spine in 36 AIDS patients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44 HIV infected patients not receiv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na?ve patients) and 40 HIV negative individuals as control. Factors that affect BMD were also determined. Prevalence of osteopenia or osteoporosis in different reg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IV/AIDS patients compared with HIV negative subjects (77.3% in HIV positive na?ve patients, 86.1% in HAART-treated patients and 60%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2). Mean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was higher in HIV/AIDS patien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03). 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duration of HIV infection (P<0.0001) and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P=0.012). Prevalence of 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in HIV/AIDS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HIV negative individuals. 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in HIV/AIDS patients was associated with duration of HIV infection and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