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转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对体外循环(CPB)管理要求较高。我院自1999年10月~2002年4月共实施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31例,现将CPB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瓣膜病急诊体外循环的管理与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 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10例.至术前,气管插管行人工辅助呼吸5例,发生心脏停跳2例,中、重度肾功能不全3例.体外循环预充以胶体为主,中度血液稀释,高流量灌注.心脏不停跳手术4例,停跳者6例用血液停跳液,加外源性磷酸肌酸.4例使用超滤.结果 6例停跳者顺利复苏.10例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9例治愈,1例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结论 重症瓣膜病急诊体外循环中,增加胶体预充、高流量灌注、良好的心肌保护、平稳的体外循环操作、床边监测与及时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有利于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病晚期心肌结构与代谢发生显著病理性改变,对心功能影响较大且复杂,围术期的风险很大。笔者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2008年6月笔者医院33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因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转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对其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共对4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了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CPB管理措施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34~68  相似文献   

5.
6.
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我院216例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要点。方法 自1994年1月~2004年12月间,施行老年心脏手术216例。全组病例均以静脉复合麻醉伴行气管插管术进行。术中监测心电图、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鼻咽温、心排量、尿排量及血气。结果 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68~40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8~160min,心脏停跳时间40~220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80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0~5cmH2O,尿量500~1500ml。结论 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要点为:(1)选择优质进口膜式氧合器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体外循环管路;(2)采用良好的心肌保护技术;(3)做好各脏器保护;(4)加强体外循环中各种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ECC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56-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173min,心脏停跳时间48-179min,术中灌注压50—80mmHg,心脏自动复跳22例,电击复跳6例,死亡3例,死亡率10.7%。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综合性的心肌保护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逆行灌注下低温室颤法在重症心脏瓣膜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实验组(36例)在心脏手术中持续心肌逆行灌注下发生室颤,对照组(43例)在保持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对比两组各临床观察指标,并观察各时点冠状静脉窦血和术后静脉血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各死亡两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情况、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相应各时点CK、CK-MB、cTnI的检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输血及血尿发生率方面的比较两组则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温室颤法由于不阻断心肌血流即使发生长时间室颤,仍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中提供了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郭海涛  鲁传龙 《医学综述》2014,20(18):3452-3453
目的探讨并总结体外循环下行重症心瓣膜病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流转期间灌注压维持6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5 cm H2O,对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顺灌+逆灌相结合的灌注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滤技术,记录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心脏复跳比例及手术结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9.5±44.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5.4±28.5)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8.6%,除颤复跳率为11.4%;体外循环中患者均成功脱机;术后2例(5.7%)死于合并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选择合适的灌注方法、进行心肌和肾脏保护、适时采用超滤技术、准确掌握脱机指征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瓣膜病合并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回顾52例瓣膜病变合并肝功能不全的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总结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 CPB采取中度低温,保持较高的灌注压力。预充液加入白蛋白。心肌保护用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结果 结果CPB时间50~135min,主动脉阻断23~98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4%,无全心辅助和左心辅助,围术期死亡6人。结论 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的同时重视肝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和肝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自1996年8月至2008年3月间施行的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体会。方法采用中度低温(26℃-30℃),中高流量[2.4~3.01/(min·m^2)]灌注。心肌保护采用4℃冷晶体停搏液或7℃~10℃ 4:1稀释血停搏液顺灌或持续逆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AVR)、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DVR)均采用冠状静脉窦逆灌。结果本组CPB总时间99~2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2~141min,16例均顺利脱离CPB。14例痊愈出院,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颅内出血。结论良好的设备、控制胶/晶比值、积极应用超滤器、加强ACT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以及注重围术期抗生素的应用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心脏停跳和不停跳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脏停跳(AH)和不停跳(BH)瓣膜置换术(VR)体外循环(CPB)管理技术的特点。方法 观察201例VR患者,其中AH90例,BH111例。比较两组在CPB期间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 两组相比,BH组转流时间和阻断时间较短,使用库血倒数和库血用量、钾和碳酸氢钠用量、术中失血量等较少(P〈0.05);术后血管扩张剂使用率较高(P〈0.05)。结论 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手术在CPB管理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体外循环 (CPB)对心瓣膜置换患者心房肌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表达的影响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检测了 CPB前后 1 0例患者心房肌细胞内三种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同功异构酶和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 :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房肌神经型 NOS表达增加 (P<0 .0 5 )、内皮型 NOS表达减少(P<0 .0 5 ) ,而诱导型 NOS表达的改变不明显 (P>0 .5 )。提示内皮型表达减少可能与 CPB期间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及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DVR)的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31例DVR患者,男15例,女16例,年龄30~62岁,中度低温CPB下行DVR,采用膜肺;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悬浮红细胞、速尿等提高Hct。结果CPB时间137~254(182.7±38.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1~168(129.8±26.40)min,自动复跳率74.2%(23/31),血红蛋白尿发生率35.5%(11/31),全组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DVR的CPB应注意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重视血球压积的监测和调节,采取综合措施是保证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9月~2004年5月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45例,其中急诊手术11例。体外循环(CPB)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22例,中度低温15例,浅低温8例。心肌保护应用4℃冷晶体停搏液一次灌注(34/45)或10℃氧合冷血20min间断灌注(11/45)。增加预充液胶体成份,调节预充液pH及维持正常离子浓度。转流中平衡超滤(BUF) 改良超滤(MUF)结合,使用药物进行血液保护。深低温停循环者降温期用pH稳态(pH-STAT)管理。重视保温。结果 术后1例死于低氧血症,5例死于低心排并发肾功能衰竭。结论 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措施是取得新生儿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浆游离氨基酸谱的影响。方法 采用柱前衍生化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2 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 16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与术前比较 ,体外循环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中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 ,其中以部分生糖氨基酸 (谷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组氨酸 )和支链氨基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最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可导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中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 ,应为这些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围术期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58例双瓣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状况,总结双瓣替换术中灌注技术。方法:对5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术中体外循环手术的临床资料、心肺转汉方法和心肌保护中的难点及处理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结果:58例中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45%R。结论:只有良好的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和心肌保护,才能保证双瓣替换术病人顺利渡过围术期,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体外循环期间瓣膜替换手术患者白细胞、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及这些粘附分子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测定了12例患者体外循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β2粘合素(β2-integrins)、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e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sICAM-1),和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electin)。结果:体外循环后β2-integrins(CD11a、CD18、CD11a/CD18,CD11b,CD11b/CD18),sICAM-1和sE-selectin表达上调(P<0.05);β2-integrins和sICAM-1、sE-selectin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05)。结果显示:①体外循环伴随着明显的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反应;②体外循环期间有关的粘附分子以受体-配体形式表达;③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粘附分子sICAM-1、sE-selectin可间接估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E-selectin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体外循环(CPB)对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观察了10例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实验组)和9例非CPB动脉导管结扎或心包剥离术患者(对照组)围术期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后2组患者IL-2均明显降低(P<0.05),而其它细胞因子则显著升高(P<0.05)。所有细胞因子水平在术后第7天均回复并接近术前值(P>0.05)。2组患者术前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更明显(P<0.05)。该研究结果支持除手术应激导致细胞因子释放变化外,CPB本身亦引起细胞因子代谢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0.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real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病人3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8例。U组给予乌司他丁1.2×10^4U/kg,C组予与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h(T2),CPB停止后1h(T3),CPB停止后24h(T4)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两组病人血浆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T2-T4时点U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