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附睾肿大。病理诊断为:附睾非霍奇金淋巴瘤(小T淋巴细胞性、低度恶性),睾丸及精索未见肿瘤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45RO、CD3均为强阳性,CD20、CD79α、CK、EMA、CgA、CD68、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均为阴性。结论: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很少见,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并排除附睾慢性炎和肉芽肿性炎等疾病后,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患者38例,通过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对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6例患者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0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4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2例;另2例患者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对于该病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7例原发性丸恶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临床多见于老年,表现为病变睾丸不同程度冲大,组织学类型多为弥漫型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是具有特征性的病变,确诊依赖于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特性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12例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标本,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其病理特性,并就其组织发生、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检见10例包膜完整;镜检所有肿瘤均具有黏膜相关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般特点,8例为B小细胞性淋巴瘤,4例为中心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见12例均呈LCA阳性,CD20阳性,CD79α阳性,4例Kappa阳性,8例呈Lamda阳性。结论 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对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的骨髓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1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于髂后上棘取骨髓活检标本,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骨髓主要由形态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正常造血细胞显著减少.免疫组化染色CD20弥漫阳性,κ链( ),λ链( ),CD5局灶阳性,CD3局灶阳性.结论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属低度恶性淋巴浆细胞淋巴瘤,骨髓活检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鼻腔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鼻腔无色素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对全部病例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光镜形态以细胞形态的多形性和组织结构的多样性为主要特点,免疫组化染色S-l00蛋白、HMB45及波形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8.9%和77.8%。结论:鼻腔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结构的变化特点有重要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对其诊断及与鼻腔发生的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回肠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例发生在回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其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CD30及CD45RO均为阳性,CK和EMA也可阳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生在回肠非常罕见,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且预后良好,但要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恶性淋巴瘤,Faik[1]等认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较为罕见,且以B细胞型为主.2007年我院收治了1例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进行记录,发现本例为T淋巴细胞源性,实属更为罕见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病因及发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方法 复阅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42例,在HE诊断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CD45(LCA)、CD20、CD45RA、CD3、CD45RO、CD21、CK标记。结果 42例中25例为低度恶性;17例为高度恶性。低度恶性的瘤细胞以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高度恶性的瘤细胞以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样细胞为主。在低度和高度恶性病变中均可见到或多或少的淋巴上皮病变特征;反应性或肿瘤性滤泡结构存在。免疫组化标记42例CD45(LCA)、CD20、CD45RA均呈阳性表达,示B细胞来源。结论 42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均起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均来自B淋巴细胞。低度恶性淋巴瘤可向高度恶性淋巴瘤转化。近年不少学者研究认为该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刺激自身免疫诱导产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继而发生MALT淋巴瘤。目前WHO命名该肿瘤为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本类肿瘤多见于左心房,大体呈结节状,以炎性纤维组织细胞为主,分深浅两层分布,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波形蛋白,CD68,AACT阳性表达;结合蛋白、S-100蛋白、LCA、肌红蛋白、细胞角蛋白、肌动蛋白阴性表达,CD34阳性。结论原发性心脏MFH非常罕见,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肿瘤诊断,早期发现和肿瘤全切除,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5):1810-1812
目的探讨成人肾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肾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4岁。间褐性肉眼血尿半年伴左腰痛2个月。CT示左肾癌伴左肾静脉癌栓,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肾中下极。组织学上,瘤细胞弥漫性或片状分布,主要为不同分化阶段的神经母细胞,核分裂多见,有菊形团、神经管和神经毡结构;灶性分布未分化神经母细胞,成熟的神经节细胞、胶质细胞和Schwannian基质。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Synaptophysin,ChromograninA,GFAP,NSE,S100,NF,而CK,CD99,EMA等阴性。结论成人肾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临床上罕见,与肾癌难鉴别,CT和患者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检查,对诊断有指导意义,确诊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方法运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瘤细胞呈浆细胞样特征弥漫分布,胞浆嗜酸性或透亮,核大、偏位、深染。黏膜固有层及浅肌层见瘤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瘤细胞CK20、CK7、CK5、CK18、CD138、EMA(+),E-cadherin、p63、CD38、LCA和vimentin,S-100.Desmin,MyoD1(-)。结论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罕见,具有浆细胞样特征,需与恶性黑色素瘤、横纹肌肉瘤、浆细胞瘤等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横结肠系膜的淋巴结外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进行光镜检查和免疫组化、电镜、流式细胞观察。结果光镜检查,肿瘤细胞由束状、编织状排列的胖梭形、卵圆形细胞和混杂的小淋巴细胞组成,界线不清,胞质略嗜酸性,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楚,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可见核仁。免疫组化:S-100、CD68阳性,SMA、CD20、CD23灶性阳性,CD21、CD45RO、CD34、CD117、EMA、CK阴性,Ki67肿瘤细胞20%阳性。流式细胞:G0/G1(+)、G2(+)、S(+)提示为肿瘤,反应细胞增殖活性较强。电镜:肿瘤细胞具有复杂的指状突起,可见散在溶酶体,无Birbeck颗粒。结论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鉴别诊断需借助免疫组化、电镜及流式细胞术。  相似文献   

14.
骨原发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原发上皮样血管肉瘤( PEAB)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报道1例骨原发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该例骨原发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症状为局部疼痛,查体发现局部压痛,镜下示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假腺样、乳头状,可见原始血管结构形成。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高表达CD31、CKpan、Vimentin,并表达CD34,而EMA、SMA、S-100、Myogenin及HMB45等均阴性。结论骨的原发上皮样血管肉瘤罕见,其组织结构极易被误诊为转移癌,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组织病理学的详细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的协助,对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敏 《中国医药科学》2014,(12):167-170,200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临床表现脾大、脾功能亢进、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T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度变区,光镜下病变位于红髓内,界限清楚,相互融合成腔隙可形成彼此沟通成血管床,血管床囊性扩张,腔内岸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vimentin(+)、F8(+)、SMA(+)、CD31(+)、CD68(+)、CDl63(+)、Lysozyme(+)、S-100(-)、CD34(-)、CK(-)、Ki-67〈5%、D2—40(-)。结论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标记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结合文献报道,该肿瘤常伴发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对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以除外肿瘤复发及转变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李印  张子杰  师晨阳 《安徽医药》2023,27(8):1620-1623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阴性SALCL)穿刺针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经穿刺活检标本确诊为ALK阴性SALCL 4例,对其中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例进行分析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病例1,女性,69岁,首发为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2,男性,72岁,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高倍镜下可见标志性肿瘤细胞,细胞质丰富淡染,核包括肾形、马蹄形等多种形态。病例1细胞具有显著多形性;病例2低倍镜下见单行性瘤细胞呈片巢状黏附性生长,形态似尿路上皮癌。免疫组化染色2例均LCA(阳性),CD30(阳性),ALK(阴性),CK(阴性),CD20(阴性),PAX5(阴性),CD45RO(阴性).经分子检测,2例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病例1检测到TP63基因重排,病例2有DUSP22-IRF4基因重排。结论 ALK阴性SALCL临床少见,穿刺活检易误诊为低分化癌等多种低分化恶性肿瘤,熟悉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识别出标志性肿瘤细胞,合理选择免疫组化抗体是确诊该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和免疫组化SP法进行vimentin、Bcl-2、CK、EMA、desmin、HHF-35、syn、CgA、S-100蛋白、HMF45、LCA、CD34染色,观察1例成人肾透明细胞肉瘤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 镜下见瘤细胞小圆形,胞浆少、淡染或呈空泡状;瘤细胞丰富、致密,弥漫分布,其间掺插的分支状纤维血管间质分隔成巢团状.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和Bcl-2弥漫阳性,其他上皮性、肌源性、神经源性等标记均为阴性.结论 肾透明细胞肉瘤是成人罕见的恶性肾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分析和免疫表型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李德昌  岳颖  任力  郑吉春 《中国医药》2011,6(8):928-929
目的 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以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对1例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进行CKpan、CK7、CEA、CD20、CD3、EB病毒抗体染色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巨检:胃窦处见一浅表溃疡.镜检:肿瘤细胞部分呈小梁状、巢状,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分界不清;细胞核大,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间质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弥漫分布.肿瘤细胞CKpan、CK7、CEA阳性,EB病毒抗体阴性;间质内淋巴细胞CD20、CD3阳性.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罕见,该病无特异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显示为伴有淋巴基质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癌,需要通过一定的标准与其他恶性肿瘤相区别.尽管病理学上表现为高度恶性,但相比普通类型的胃癌患者,胃淋巴上皮瘤样癌预后较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pathological feature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pstein-Barr virus of the gastric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 (LELC). Methods A case with gastric LELC was examined with light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including and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There was a superficial ulcer in the gastric antrum. A large number of lymphocytes diffuse distributed in stroma. Immunohistochemically, the tumor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ytokeratin(CK)pan, CK7,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and negative for Epstein-Barr virus; and the lymphocytes were positive for CD, and CD20. Conclusions The primary LELC is rare in gastric. This disease has no special clinical features. The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of LELC show poorly differentiated or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s with lymphoid stroma. Gastric LELC should be classified by criteria independent of other types of tumor. Althoug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umor cells is poor, prognosis seems to be better than other types of gastric cance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0例胃肠道间质瘤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进行随访。结果40例GISTs中良性26例,交界性9例,恶性5例。组织学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及两者混合构成,免疫特征为CD34阳性率(78.0%)、CD117阳性率(93.0%)的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GISTs由于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CD117、CD34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透明细胞肌上皮癌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女性,63岁,咽部梗阻感2月余月。镜下:肿瘤组织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浆透明,细胞核大小不等,可见核浓染、核分裂像、核仁不明显。免疫组化显示AE1/AE3(+),CK14(+),SMA(+),P63(+),EMA(+),S100(+)GFAP(+),Ki67>10﹪。结论:肌上皮癌发生率较低,术前诊断不易考虑到,扁桃体透明细胞肌上皮癌就更罕见。因此,我们对近期发现的一例CCMC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以加强对肌上皮癌的认识,提高诊断率。肌上皮癌对放疗不敏感,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