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Peng C  Shi L  Peng S  Hu W  Liu Y  Xu B  Chen X  Bai M  Wang Y  Tang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5):1054-1056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猪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将供肝左叶在体外修肝时切除,右叶供肝作为移植肝。切除受肝左外叶,右叶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肝肝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肝门静脉行端侧吻合,受体脾动脉在结肠后与供体肝动脉端端吻合,胆总管置管外引流。结果 共进行移植模型5例,成功4例,成功率达80%,模型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本移植术式在体外转流下行全肝血流阻断,门静脉淤血明显减轻,阻断时间缩短,可以有效防止受体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处理简单,吻合质量高。术后出血少。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位肝移植的最适手术模式方法20只杂种猪.体重25-30kg,随机行供受体配对,供体手术包括供肝切除.4℃ Collins灌洗,切除供肝左外叶和右后叶.在肝静脉入口上2-3mm切断肝上下腔静脉等步骤:受体手术包括建立右肝下空间,尽可能靠近尾状叶的供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门静脉端侧吻合.肝动脉片腹主动脉吻合.胆总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等步骤。结果因门静脉栓塞死亡2只,因胆瘘和腹腔感染死亡2只,活杀2只,4月存活1-2个月后死于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异位肝中叶移植术式不受腹腔容纳的限制,集中了门静脉的血供,尽可能减少了下腔静脉压力梯度的影响,是一个可供临床医生参考蹬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和门静脉吻合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原住肝移植术中影响肝动脉和门静脉吻合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5例行供、受者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吻合,2例供者肝总动脉与受者脾动脉吻合;8例采用门静脉端端吻合,1例因受者门静脉主干长段闭塞,取栓无法再通,将供肝门静脉与受省下腔静脉吻合。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通畅,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或狭窄,现存活6例。结论:合理选择吻合用血管是避免术后发生血栓形成和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伴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病人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术式选择和围手术期处理要素。方法 :3例存在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肝性脑病或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肝病病人 ,通过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 ,在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技术的基础上 ,改良供肝腔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的吻合方式 ,完成经典供肝腔静脉 -受体左中肝静脉端端吻合术式 1例 ,供肝腔静脉 -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 1例 ,供肝下腔静脉 -受体下腔静脉侧侧吻合 1例。结果 :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2例病人健在 ,存活期已超过 3个月 ,1例因严重曲霉菌感染于术后 16d死亡。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是抢救伴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终末期肝功能衰竭病人的有效手段 ,但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肝移植治疗肝脏终末期病变。方法:采用改良的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即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全病肝切除;将供肝植于受肝原位:供、受体肝上下腔静脉,供、受体体门静脉。供、受体肝动脉行对端吻合;结扎供肝肝下下腔静脉。用FK506、晓悉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加强术后监护和感染的控制。结果:患者目前分别存活6、3月余。基本生活自理。结论:肝移植是治愈肝脏终末期病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背驮式肝移植成功的经验。方法 从 1996年 6月 2 6日开始施行首例肝移植至 2 0 0 4年 6月为 19例患终末期肝病的受者施行了背驮式肝移植 2 0次。 19例受者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例 ,硬化性胆管炎 1例 ,肝炎后肝硬化 6例 ,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 9例 (<5cm 4例 ,晚期肝癌 2例 ) ,多发性肝囊肿并肾囊肿 2例 (其中 1例施行了肝肾联合移植 ,另 1例先施行了背驮式肝移植 ,因慢性排斥反应 ,3个月后施行肝肾联合移植 )。 16例 17次供肝流出道采用受体的肝右肝中肝左静脉成形为一个口与供体的肝上下腔静脉端端吻合 ,3例供肝流出道采用受体的肝中肝左静脉、下腔静脉前壁成形为一个口与供体的肝上下腔静脉端端吻合。在胆道重建时 ,11例 12次为胆总管端 -端间断吻合T管引流 ,8例胆总管端 -端间断吻合无T管引流。结果 手术全部获得成功 ,存活 14例 ,4年 6个月 1例 ,1~ 3年以上 7例 ,6个月以上 3例 ,3例不足两个月 ,出院的患者都恢复工作。死亡 5例中第 1例术后 4 9天死于霉菌性败血症 ,2例多发性肝囊肿并肾囊肿施行肝肾联合移植分别于术后 31天和 3个月死于移植肾无功能。 2例晚期肝癌于术后 3个月和 5个月死于肝癌复发。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术可以作为一个常规术式应用。  相似文献   

7.
患男,41岁。因乏力、纳差2月入院。入院检查乙肝大三阳,B超提示肝硬化、右肝占位性病变。CT提示;左右肝弥漫性占位改变,诊断:弥漫性肝癌。AFP弱阳性。术前肝功Child分级:A级。行改良式同种异体背驮式全肝移植。供肝冷缺血时间9h,无肝期70min。肝动脉吻合方式:供受体肝总动脉对端吻合,6-0PDS无损伤缝合线连续缝合。胆道重建:行供受体胆总管端端吻合,T形管置于受体端。术后免疫治疗方案:环孢素(CSA)+骁悉+激素三联,3d后改用FK506+骁悉+激素三联。术后抗凝采用口服阿司匹林100mg,2次/d,静脉持续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移植术后即开始定期彩色多普勒(CDI)检查。每日两次,10d后改为每日1次,监测门静脉、肝动脉、下腔静脉管径和血流速度,监测血流阻力指数及加速时间。  相似文献   

8.
Ye Q  Zeng F  Chen Z  Lin Z  Xia S  Zhang W  Sha B  Wen Z  Gong N  Li G  Jiang J  Liu H  Ming Y  Xiao J  Qiu F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1457-1460
目的:探讨背驮式肝移植(PBLT)不同重建肝静脉回流术式的优缺点。方法:自1995年9月至2002年1月,对59例各种不同适应证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施行了63例次PBLT,其中4例为再次背驮式肝移植(RTLPB).PBLT对肝静脉重建采用3种吻合方法:A组17例,采用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standared piggyback liver transplantation,SPBLT)技术,即供肝肝上下腔静脉(sup-H-IVC)与受体成型的肝静脉行端端吻合术(EEAT),为EEAT组:B组12例,采用改良的背驮式肝移植(APBLT)技术,即供、受体sup-H-IVC端侧吻合术(ESAT),为ESAT组;C组34例,采用APBLT技术,即供肝肝后下腔静脉后壁与受体肝后下腔静脉前壁侧侧吻合(SSAT),为SSAT组。结果:EEAT组与ESAT组均有肝静脉回流受阻综合征、肝功能恢复延迟等并发症,SSAT组无上述并发症。结论:SSAT组技术易掌握,避免了EEAT组和ESAT组技术上的弊病,减少了并发症,为肝移植术后康复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和分析成人间活体右半肝肝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7月6日和2010年11月30日2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供体为右半肝带肝中静脉1例,右半肝不带肝中静脉1例,GV/SLV分别为46.2%和47.3%;GR/WR分别为0.83和0.80。RLR分别为42.1%和39.5%。供体手术历时分别为6.5 h和5 h,失血约200 ml和250 ml,供者术后第7天肝功能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分别于术后第14天和16天出院。2例受者手术历时分别为8 h和7 h,失血800 ml和1000 ml,供肝的肝静脉与受体的右肝静脉、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右支、右肝管-右肝管,以及右肝动脉-右肝动脉行端端吻合。第1例受者术后2个月出现胆管吻合口狭窄,经PTCD治疗好转,第2例受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访至今,供受体恢复均良好,肝功能正常。结论成人亲属间活体肝移植是在尸体供肝短缺的情况下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原位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探讨活体肝移植的关键手术技术.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3年2月至2006年11月实施的4例原位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均为成人活体供肝,其中右半肝3例(不包含肝中静脉的2例,包含肝中静脉的1例),扩大左外叶(不包含肝中静脉)1例,移植物重量/受体体重0.85%~1.44%.其中3例供、受体行肝右静脉端端吻合,1例供肝肝左静脉与受体成形后的肝左、肝中静脉吻合.2例供肝肝右动脉与受体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1例供肝肝右动脉分支经受体桡动脉搭桥后与受体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1例供肝肝左动脉与受体肝固有动脉端端吻合.4例供肝胆管成形后与受体的肝总管端端吻合,其中2例留置"T"型管引流.4名供者术后均顺利康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受者手术顺利,术后无血管并发症,1例未留置"T"管的儿童受者胆管吻合口轻度狭窄.受体现已分别健康存活58个月、32个月、20个月及14个月.结论:原位活体肝移植手术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选择好合适的供体、灵活掌握关键的手术技术可以使活体肝移植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990-2006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先于肝前行人工血管(直径16~18 mm,主血管)与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吻合,然后再行人工血管(直径10~12 mill,支血管)与肠系膜上静脉和主血管的吻合.监测手术前、后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及血流流速.结果 手术后即日胸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无住院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16年,随访期内主血管未发现血栓,通畅率100%,支血管血栓形成2例,通畅率为96.1%.术后下腔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17.4 cm H2O±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压力下降了17.0 cm H20±7.0 cm H20.结论 Y型人工血管转流能同时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制作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建立大鼠胰腺移植模型的手术技巧。方法:采用经肠道引流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术式;带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供者腹主动脉与受者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者门静脉与受者左肾静脉袖套法吻合,供者十二指肠与受者十二指肠端侧吻合。结果:9例次手术中51例次手术成功,术后移植胰腺具有内分泌功能。结论:这种胰腺移植模型制作切实可行,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治疗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显微镜下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传统的小肠移植(SBT)模型基础上建立一个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稳定和实用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方法供、受体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切取供肠的范围包括全小肠、门静脉(PV)及其带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腹主动脉(AO)袖。动脉吻合采用供体带SMA的AO袖与受体的AO端侧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体的PV与受体的下腔静脉(IVC)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结扎远端造瘘。结果在大量预实验的基础上共进行正式实验33次,手术成功率为84.8%,供体手术时间控制在60min以内,受体手术时问控制在100min以内。结论完全在显微镜下建立大鼠SBT模型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操作定位准确、局部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存活率高、模型稳定和实用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of Combined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Pig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A model of combined pancreas- kidneytransplantation in large animal resembling clini-cal case was designed for studies on pathophysi-ologic changes,the inducement of immunotoler-ance,the regularity of chronic rejection and itsprophylactico- therapeutic measures of the recipi-ents and graft after transplanta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AnimalsTwenty- six local healthy mongrel pigs,both male and female,weighing ( 1 8.4± 2 .8)kg purchased from Experiment Animals Centreof Jiangsu Province were fas…  相似文献   

15.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提高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存活率的手术方法。方法2005年3月至6月,我院施行了13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中采用了改良的手术技术包括右肝静脉的重建,肝中静脉分支的搭桥,肝动脉搭桥及改进的胆道重建技术。结果全组供体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受体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包括肝动脉栓塞、胆漏、右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各1例。1例再移植因术后肺部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13例行右肝静脉与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其中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另5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重建,保证了右肝的流出道通畅。移植物与受体重量比(GRWR)为0.72%~1.24%,其中9例〈1.0%,2例〈0.8%,无小肝综合症发生。结论采用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的充分重建可有效的避免小肝综合症,从而使活体右半肝移植成为比较安全的手术。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移植术中供肝再灌注不良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手术中供肝再灌注不良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实验初期组(n=100),第二阶段为实验后期组(n=100),比较两组手术中引起供肝再灌注不良原因的差别,从中找出预防供肝再灌注不良的措施。结果:实验初期组和实验后期组的冷缺血时间、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IVC)阻断时间、供者手术时间、受者手术时间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上IVC吻合、门静脉(PV)和IVC吻合、冷灌注过程中供肝气体栓塞、无肝期超过25min和肝损伤引起供肝再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提高手术熟练程度,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手术中再灌注不良因素的发生是确保供肝再灌注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活体右半肝移植静脉流出道重建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不包含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MHV)的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流出道的重建模式.方法 对我院肝移植中心47例不含MHV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其受体流出道重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移植肝右肝静脉(RHV)与受体下腔静脉的吻合口成形为"三角形";右肝下静脉(IRHV)与下腔静脉直接吻合,MHV粗大属支即肝Ⅴ段(V5)、Ⅷ段(V8)静脉用大隐静脉搭桥后,分别开口与下腔静脉垂直式吻合.结果 本组供体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受体47例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肝静脉狭窄1例,小肝综合征1例,肝动脉栓塞1例,肠肠吻合口出血1例,胆漏2例,隔下脓肿1例,肺部感染2例.死亡3例,死因为小肝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47有31例重建V5、V8和(或)右肝下静脉,其流出道重建率65.96%(31/47),其中重建1支静脉为36.17%(17/47),重建2只静脉为21.28%(10/47),重建3只静脉为8.51%(4/47).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48月,CT和超声检查1例肝静脉狭窄,4例在7~25d发现血栓,但侧枝循环已建立.结论 采用"多口垂直式吻合" 的方式重建流出道,可保证移植肝的有效静脉回流,预防小肝综合征,减少供体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二袖套法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手术进行改进。方法在原袖套法的基础上,将供肝的膈肌环与受体的肝上下腔静脉血管壁一针连续直接吻合;在受体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前放出部分高凝血液,以减少血栓形成。结果大鼠原位肝移植二袖套法模型建立时血管吻合切实可靠,手术成功率达90%,大鼠1周存活率87%。结论该模型稳定可靠,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精细的手术操作和极大的耐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