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PAP技术观察了位于大鼠丘脑下部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的加压素(VP)和催产素(OXT)神经元。在视前区第三脑室空周,见有较多的OXT神经元和较少的VP神经元紧贴室管膜分布,其突伸至室管膜下神经毡,有的穿行于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并多与室管膜上皮细胞接触。在室旁核平面,比较远离脑室的VP、OXT神经元发出长突起行向第三脑室,有的穿过室管膜上皮伸至第三脑室腔(图3)。在上述二区域也发现个别OXT及VP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第三脑室侧壁及底壁的宝管膜上皮细胞之间。此外,在视上核前部及结节部,VP神经元的树突,大多伸向脑的腹侧面,有的树突似乎伸入了蛛网膜下腔。上述这两种肽能神经元与室管膜上皮的密切位置关系,可作为VP、OXT神经元具有感受脑脊液的变化或直接向脑脊液释放其分泌产物等设想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大白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神经元胞体,纤维及串珠样膨体的分布。胞体位于弓状核、下丘脑前核的腹侧、视上背侧连合、室周层的腹侧区及乳头体核腹侧。纤维及串珠样膨体广泛地分布于下丘脑,串珠样膨体在室旁核和室周层密集。串珠样膨体贴室管膜分布,伸至室管膜下神经毯,有的穿行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并多与室管膜上皮细胞接触或穿过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至第三脑室腔。在第三脑室侧壁的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偶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细胞。室旁核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反应串珠样膨体可能作用于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神经元,控制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的分泌和释放。室周层的串珠样膨体直接与脑脊液接触可认为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元释放分泌产物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 PAP法显示了强啡肽 B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强啡肽 B正常条件下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仅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环核、附属神经分泌核和室管膜。正中隆起处有强啡肽 B免疫活性阳性纤维分布。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后在下丘脑视前区、前区、室周核、前连合核、交叉上核、交叉后核、弓状核、背侧区、背内侧核、穹隆周核、下丘脑外侧区、腹内侧核、室周大细胞区等核区显示了强啡肽 B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双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还显示强啡肽 B与精氨酸加压素主要共存于下丘脑室旁核 ,次为视上核 ,附属神经分泌核和下丘脑外侧区  相似文献   

4.
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显示了强啡肽B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强啡肽B正常条件下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仅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环核、附属神经分泌核和室管膜.正中隆起处有强啡肽B免疫活性阳纤维分布。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后在下丘脑视前区、前区、室周核、前连合核、交叉上核、交叉后核、弓状核、背侧区、痛内侧核、穹隆周核、下丘脑外侧区、腹内侧核、室周大细胞区等核区显示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WGA-HRP逆行标记与加压素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了大鼠投射到垂体后叶的加压素神经元在第三脑室周围的分布及其形态特点。发现双标记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前区平面、室旁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处第三脑室的背侧份、交叉上核平面处第三脑室的腹侧份。细胞为圆形、梭形、多角形和梨形。它们嵌入室管膜细胞之间,或紧贴室管膜下层,部分突起伸向第三脑室。在视上核主部和交叉后部,均见到较多的双标记细胞,主部细胞发出许多突起形成丛,伸向脑腹侧面,与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非常接近。作者认为,位于第三脑室周围和软脑膜下投射到垂体后叶的加压素神经元,与脑脊液非常接近,提示它们自脑脊液获得信息,调节垂体后叶加压素的释放,还可能向脑脊液中分泌加压素。  相似文献   

6.
精氨酸加压素阳性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精氨酸加压素(AVP)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方法:以尼氏染色作参照,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观察AVP及其mRNA在下丘脑的表达。结果:下丘脑AVP及其mRNA阳性的神经元由吻侧到尾侧依次出现于视上核,视上核和视交叉上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和室旁核,视上核和室旁核及视上核、下丘脑前核和室旁核。AVP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仅占据视上核背内侧;在第三脑室室管膜膜内或膜下可见AVP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在不同核团内AV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存在差异。结论:AVP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不同核团内具有特异性分布;AVP阳性触液神经元可能是调节脑脊液和脑组织之间AVP含量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段晓勤  鞠躬 《解剖学报》1998,29(3):232-236,I003
为研究P物质激活的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神经元及其分布,将P物质注入大鼠侧脑室,用Fos癌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催产素或加压素抗血清免疫组织化学的双标记法,检测了下丘脑各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区域激活的催产素及加压素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结果表明:Fos免疫强化反应性的神经元主要见于第三脑室周围区及室旁核,在视上核及其他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分泌核区仅见到少数至少数Fos免疫反应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应用 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第三脑室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形态 ,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在第三脑室触液神经元内的共存。结果显示 :在视前区至室间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的第三脑室室壁均有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 ,呈自前向后 ,由腹侧部渐向背侧部过渡迁移的特征。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绝大部分为大细胞型标记神经元 ,胞体呈卵圆形、梭形、多角形与倒置梨形。它们位于脑室管膜内、室管膜下 ,或距室管膜有一定距离处 ,但有突起伸至第三脑室。第三脑室催产素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基本相似 ,两者高度共存。催产素 /一氧化氮合酶双标神经元 ,约占阳性细胞总数的 90 .9%。上述三种阳性触液神经元与邻近核团关系密切 ,尤其与室旁核之间有很多的阳性纤维互相交错。本研究结果表明 ,第三脑室有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 ,并且高度共存 ,从而建立了催产素的下丘脑 -脑脊液 -垂体神经体液调节环路的结构基础 ,对生殖与性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电泳法将HRP导入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标记神经元可见于:端脑的外侧隔核、Broca斜带核、杏仁核群和下脚;下丘脑的视前内侧核和外侧核、室旁核、视上核、环状核、乳头体内侧和外侧核及乳头体后核、丘脑的连合核、室旁核、室周灰质、背内侧核及束旁核;中脑中央灰质、中缝核、外侧臂旁核、兰斑及孤束核。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应用多种方法对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及其毗邻的第Ⅲ脑室壁进行观察,以了解PVN与脑室系统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室壁内有室管膜内神经元分布。PVN内侧区有一些接触脑脊液(CSF)的中小神经元,其树突插入室壁。PVN外侧区亦有些大细胞神经元发出长树突与室管膜接触或插入其内。免疫组化结果证实室管膜内有少数的加压素(VP)和催产素(OT)神经元存在,还有大量VP或OT免疫反应阳性的粗纤维穿入。电镜观察显示紧贴室管膜细胞有许多树突终末的断面,其中有些含多量神经分泌颗粒。并见有特殊的树—树突触形成。结果表明PVN与第Ⅲ脑室壁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密切联系,PVN内VP、OT神经元有可能直接排放分泌物入CSF。PVN与第Ⅲ脑室之间可能还存着局部调节环路。  相似文献   

11.
肖明  吴凌霞等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2,18(2):163-167,T032
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第三脑室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形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在第三脑室触液神经元内的共存。结果显示:在视前区至室间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的第三脑室室壁均有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呈自前向后,由腹侧部渐向背侧部过渡迁移的特征。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绝大部分为大细胞型标记神经元,胞体呈卵圆形、梭形、多角形与倒置梨形。它们位于脑室管膜内、室管膜下,或距室管膜有一定距离处,但有突起伸至第三脑室。第三脑室催产素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基本相似,两者高度共存。催产素/一氧化氮合酶双标神经元,约占阳性细胞总数的90.9%。上述三种阳性触液神经元与邻近核团关系密切,尤其与室旁核之间有很多的阳性纤维互相交错。本研究结果表明,第三脑室有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并且高度共存,从而建立了催产素的下丘脑-脑脊液-垂体神经体液调节环路的结构基础,对生殖与性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免疫组化PAP技术,在电针大鼠“足三里”穴位后,观察丘脑下部Vp样神经元的变化。发现视上核与室旁核Vp样大神经元数目增多、胞体胀大,并伸出细长突起。室旁核少数串珠状神经纤维可插入第三脑室壁的细胞之间。在视交叉上核腹内侧Vp小神经元密集,而背外侧反应阳性神经元较少。视上核与室旁核间的神经元岛的细胞体积增大、轴索变长伸向视上区。该区的串珠状纤维集合成束达正中隆起的外层。以上实验结果提示,电针“足三里”可促进下丘脑有关核团Vp样物质的合成与分泌。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和DAB氧化产物金银加强法显示了大鼠下丘脑强啡肽A1-13神经元及纤维的分布特征。结果:除以往作者显示过的视上核、室旁核、环核、附属神经内分泌核和弓状核外,我们首次在下丘脑视前区、前区、室周核、前连合核、室周大细胞区、交叉上核、交叉后核、前侧区、背内侧核和外侧区显示了强啡肽A1-13神经元及纤维。  相似文献   

14.
刘少君  鞠躬 《解剖学报》1993,24(4):368-372
用注射WGA-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组织化学引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垂体后叶中胆囊收缩素(CCK)阳性神经纤维的起源,投射到和本后叶的CCK能细胞主要位于室旁核(包括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室周区、内侧视前区和环状核,于室间孔室管膜下,终纹床核、丘脑下部外侧区及视上核背部区域也可见少量染色较浅的双标记细胞。研究表明,垂体后顺CCK能此纤维起源相当广泛,并不主要起源于室旁核。室周区的一些双标记细胞距脑室腔很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免疫细胞化学PAP及ABC法,显示大白鼠下丘脑内OXT免疫阳性神经元,并于垂体后叶注射WGA-HRP,显示下丘脑中逆行标记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下丘脑及其邻近区域内HRP与OXT双标记细胞,证实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穹窿前核和后核、血管周细胞群、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区及外侧区、背侧副细胞群内、室周部、第三脑室侧壁室管膜细胞下及室间孔部室管膜细胞下,均有OXT免疫阳性神经元,其中至少部分神经元可发出向垂体后叶的投射纤维。位于第三脑室侧壁室管膜下及室间孔部室管膜下的神经元,可能监测脑脊液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调节垂体后叶OXT的分泌,也可能直接通过共树突向脑脊液内释放OXT。  相似文献   

16.
在大鼠下丘脑离体脑片上,用电生理细胞外记录法研究了前连合核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及其波形。实验观察到的前连合核自发放电神经元有不规则或规则的连续性放电活动,少数神经元有短阵性放电或不放电。这些神经元中的绝大部分可因脑片浸浴液中给予血管紧张素Ⅱ而被兴奋(放电频率增加),约1/3—1/2神经元对高渗透压刺激呈抑制性反应(放电频率减少),也有少数神经元可因高渗透压刺激而兴奋或无反应。前连合核的这些电生理特性大致与视上核、室旁核相似,也有一些与视上核、室旁核不同之处。对记录后的脑片进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表明,记录部位在前连合核内,该部位有许多催产素样免疫阳性社经元。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前连合核的大细胞神经分泌神经元在水平衡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研究了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加压素(VP)神经元的生后发育过程,对75只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大鼠下丘脑室旁核VP神经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室旁核内,均有VP免疫阳性细胞出现,细胞质和突起呈棕黄色,胞体大多数为椭圆形,少数为圆形和三角形,用测微尺测量了各级发育阶段阳性细胞的直径及计数了各切面被标记的细胞数量,大多数细胞只有二支突起,少数有三支突起。生后30天大鼠室旁槟VP阳性细胞的形态、数量、直径和复杂化程度已接近成年水平,另在第三脑室周圍灰质区域,室管膜和室管腆下层也发现有VP阳性细胞存在。  相似文献   

18.
向垂体后叶注射WGA-HRP,进行逆行追踪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研究了大鼠垂体后叶中神经降压素(NT)能神经纤维的起源。投射到垂体后叶的NT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部、室周区,环状核、室旁核大细胞亚核内侧部、视上核背侧部、穹窿后核及下丘脑前区、外侧区。弓状核内未见任何双标记神经元,从而否定了Goedert等用损毁的方法得出的大鼠垂体后叶中NT阳性神经纤维起源于弓状核的结论。一些室周双标记神经元位于室管膜内,距第三脑室腔很近,常挤在室管膜细胞之间。提示这些神元在监测脑脊液的化学变化,调节垂体后叶分泌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白鼠下丘脑外侧区的传入性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HRP的微量注射和微电泳方法,采用经皮质直刺与经小脑斜刺二种途径,研究了大白鼠下丘脑外侧区的传入联系。HRP 注射于下丘脑外侧区,在下丘脑前核、室旁核、中缝背核、蓝斑和室周灰质内均有标记神经元存在。多数例子在伏隔核、隔外侧核、终纹床核、视前内侧核、视前外侧核、视上核、下丘脑腹内侧核、杏仁内侧核、杏仁中央核、连合核、脚间核、臂旁背侧核、臂旁腹侧核及孤束核内也有标记细胞。少数例子在内侧隔核、斜角带核、丘脑内侧核的内侧部、乳头体上核、中缝中央核也发现标记细胞。Gudden 氏被盖背侧核、迷走神经背核仅在个别例子显现标记细胞。上述核团中蓝斑、室旁核、视上核和臂旁背侧核的标记为双侧性的。其余均为同侧性的。  相似文献   

20.
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下丘脑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正常大鼠下丘脑的分布。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下丘脑的表达。结果:GFAP阳性细胞在第三脑室室周区、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大细胞部、正中隆起大量分布;下丘脑其他区域或核团,如前区、外侧区、前外侧核、视交叉上核、室旁核小细胞部、弓状核、腹内侧核等内分布稀疏。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在正常大鼠下丘脑的分布有明显区域性,可能与其相应区域的生理活动与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